老車站改成冰菓室、吸引600人山村換宿—沒落小鎮成「有收房租的IKEA」|城市治理創新沙龍(上)

老車站改成冰菓室、吸引600人山村換宿—沒落小鎮成「有收房租的IKEA」|城市治理創新沙龍(上)
何培鈞把竹山最老車站改造成冰菓室,並推出特色冰品。圖片來源: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粉專
2019-10-08
整理.許鈺屏
42292
未來城市@天下於八月30日舉辦第二場「城市治理創新沙龍」,主題為「未來科技翻轉地方創生」,希望藉著產、官、民的城市治理交流社群,共同探討單一基地如何透過科技再串連與擴張,升級成有經濟效益的生態圈。

會中邀請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組長黃天佑、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與臺灣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王可言,從各自專業分享地方創生個案觀察。

【延伸閱讀】地方創生別淪為「從彼此口袋掏錢」!他把「幹細胞級冷凍台灣農產品」賣全世界|城市治理創新沙龍(下)

以下為活動內容摘要:

帶著生硬科技走出公部門,為地方產業加值

主講: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組長  黃天佑

根據國發會地方創生政策的未來方向看來,「科技導入」是很重要的一環,而工研院又是國內科技研究的重要機構,因此,我希望能分享工研院參與地方創生的案例。

其實,我不算是技術專家,但我負責探索需求、定義需求、解決需求——強調「以人為本」,並把硬梆梆的科技導入生活與產業,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工研院的核心工作是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並增進社會福祉。

目前,工研院有6,000多人,近25%是博士級以上人力,研發能量充沛;累積專利約兩萬多件,平均每天可以拿下三個專利。

但是,拿到這些專利、擁有這麼多研究專業,跟地方創生、地方產業或社區民眾又該如何連結、創造經濟價值?

其中關鍵在於——工研院服務據點遍及北、中、南、東,全台共有超過十個據點。以此為利基,我們更能貼近地方、協助導入科技,進而維繫城鄉機能、發展地方產業。

以維持城鄉機能為例,偏鄉醫療資源相對貧乏,所以我們透過「遠距醫療」概念,利用AI、大數據方式,構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系統,只要檢查眼睛時能多拍一張照片、傳到後台辨識比對,就能提早發現病變、通知到院檢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析技術」藉AI判讀出主要病徵位置,並提供病變分級資訊。圖片來源:工研院

工研院也將AI、循環經濟等技術導入地方產業、促進發展。

首先,台灣西部沿海每年平均產出10至14萬噸牡蠣殼,許多人做成文創商品或研磨成堆肥。但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能有更好的用途,才能更有效率地大量消耗牡蠣殼。

我們分析,牡蠣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至於碳酸鈣如何轉為食品級、醫療級用品,這就是工研院可以投入的專業了!

調查後發現,碳酸鈣轉為食品級添加物時,比堆肥售價可高出五倍;而醫療級用途又能比食品級添加物高出五倍。原先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牡蠣殼,被創造出了嶄新價值。

同樣是循環經濟,畜牧業也能藉此成為能源產業。例如,工研院打造固液混合、濕式厭氧發酵機制,將豬隻排泄物變成沼氣,轉為發電素材;而沼渣則能轉換為堆肥、營養液,提升附加價值。

不只牡蠣殼、畜牧業,植物裡的木質素纖維也能轉為生質燃料。所以,大家也可思考,在地是否同樣有大量產出的作物、處理農業廢棄物時會造成哪些困擾——從工研院的經驗看來,或許這些棘手問題都能變換成資源。

不只解決廢棄物,科技或許也能為「缺工」找到解方。

工研院結合機器手臂與感測器,記錄師傅手法經驗與力道,讓製程更智慧。圖片來源:工研院

例如,過去的彰化頂番婆是水五金重鎮,但目前面臨缺工。因此,工研院便利用AI演算和視覺辨識打造機器人,並讓機器人加入生產流程、完成80%的前端工作——不僅解決缺工問題,還提升規格一致性。

【延伸閱讀】無人智慧工廠就在阿里山下!特斯拉、BMW為何非它不可?

此外,工研院東部產業服務中心「Omega Zone」也打造在地創業平台,輔導在地青年、共享工研院應用資源。例如,團隊與石材廠二代共同思考石材剩料的價值、如何再賦予新生。目前,Omega Zone已成功輔導150個微型創業與產業加值團隊。

總歸而言,這些案例背後都能找到科技要素,但成功並非只依靠科技,還有兩個關鍵——要有服務和商業模式;另一個則是人、產業或生態系,多方具備才能永續發展。

成為推銷小鎮的超級業務員,孵化地方數位參與的可能

主講:天空的院子創辦人  何培鈞

大學二年級,我發現了一個100多年的竹山廢墟;大學畢業後,我直接來修復這座老屋,為了保存文化,共舉債1,000多萬。最後,由於我想拉長旅客的停留時間,因此決定將老屋變成民宿「天空的院子」。

何培鈞保存百年老屋,並打造成「天空的院子」民宿。圖片來源:天空的院子粉專

歷經千辛萬苦才保存起這棟房子,同時,我也花四年實踐社區陪伴、與居民溝通。

漸漸地,不少人因為長輩一句話就回鄉生活,竹山越來越多三代同堂的菇農、茶農——這讓我覺得,台灣在談地方創生之前,其實各地早存有這樣的DNA、乘載著地方發展。

而竹山也因為民宿帶動觀光,政府決定設置公車。大眾運輸工具進來了、台灣席捲著國民旅遊盛行風潮,就這樣,竹山也來到地方觀光全盛期。

然而,我到竹山的第五年時,我發現,觀光只剩下人潮與錢潮,竹山人口卻繼續減少。

因此,我開始思考,竹山旅人到此停留、消費時,這群人與地方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我開始將民宿內的六成用品換成地方生產的物件,不只用民宿賺到的錢買在地生活用品,假使客人喜歡、也能直接用手機掃入網站——裡頭有40幾個品項,你喜歡就能買走;隔天回台北,樓下7-11就能取件。

這是「有房租收的IKEA」概念。

這樣的構思,讓民宿成為鄉鎮的載體。我們不只賣房間,地方產業連結數位平台經濟,能量才更加乘。

後來,我從山上再移往鎮上、活化竹山最老車站。這座車站好幾年沒運作,連客運公司都要放棄了,但我想的是——若我連它都守不住,怎麼說服年輕人來竹山發展?

因此,我與客運公司面談,並租下這座車站。

整修後,原先是司機宿舍的二樓空間改造成餐廳,運用5,500多條竹山的竹面編織成鳥巢式造型餐廳,並將地方農夫種的食材設計成呼應時令的在地菜單;而一樓則是冰菓室,運用竹山竹杯裝著冰淇淋、米香——這是不會製造垃圾的冰淇淋。

舊車站二樓改造成鳥巢式餐廳,且配合時令與在地農產推出菜色。圖片來源: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粉專

加上每個月固定的策展活動,這座破敗的車站慢慢重建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地方的美好關係。

四個多月前,公車竟然也回來了。

因為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公車坐,老人家非常高興;同時,老師帶著學生參觀、各縣市政府也都來參訪⋯⋯越來越多人願意一起思考,如何做更多讓家鄉變好的事情。

【延伸閱讀】大阪公宅再造踏查:21張圖,看日本老社區怎麼靠地方創生找回年輕人?

整個竹山,有許多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想到了「載體」概念,如此才能促進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參與。

因此,我們租下了鎮上空房子,邀請各地的人來小鎮以專長換宿。

第一年,我們換了600多人到竹山,而這棟租金7000元的空房能創造什麼?

他們做了12部微電影、4個文創商品、2個網站,不只都不用錢,其中一個網站還賣給另一家公司,我們甚至賺到了錢。

學美術的人來做環境美化、攝影師花一個月拍300張照片讓我們行銷竹山、大學生找出鎮上喜歡聊天的老闆分布地圖⋯⋯這麼多讓人驚豔的創意,竟然誕生於被遺忘的鄉鎮空屋裡!

所以,我們應該要盡快培養一批人才,鼓勵他們將鄉鎮傳統缺點轉為城市做不到的優點,而非總是重複地將城市的成功模板往故鄉推進。

而我今天要談的「省思」,其實也是「科技為何需要進入鄉鎮」的思考脈絡。

我們已開始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竹山社區數位身分證」—只要你認同竹山,你就能成為竹山人。

此平台介紹各類竹山在地產品、移居與生活資源,現在平均每月有百人成為「新」竹山人。

同時,我們也運用社區貨幣追蹤、收集參與足跡,再分析數位資料及數據。如此一來,團隊能更有系統地檢討成效,並做為明年決策依據,以減少資源重疊。

另外,我也正與雲林科技大學合作。因為,我認為現在的教育,總是訓練孩子前往城市工作的技能,而不是讓他賦能、留在家鄉。

從國小到高中,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能告訴他們家鄉有何優勢、未來有什麼新行業、為了留鄉你應該具備哪些能力——但我們並沒有這一套教材。

我認為地方創生的教育基礎工程太重要了!

為了提高人們的城市到鄉鎮的移動能力,我們開發竹山立體地圖模型、國小生能玩家鄉主題的桌遊、帶著國中生認識竹山產業、也預計讓高中生模擬竹山鎮長、討論該如何治理故鄉。

我們必須開始這樣的訓練,否則,孩子離開後便很難回來。

最後,我們還辦了「竹山文化—地方創生節」。

地方人們守護家鄉價值時,就有種魅力,吸引城市的人們想來看一下。

為了提高外地人來此創業、移居、退休生活的可能性,就要先創造出這種有魅力的生活樣貌,才能逐一連動、蔓延下去。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