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人工智慧專家李飛飛:我希望AI保持謙卑,因為它不是萬能

重量級人工智慧專家李飛飛:我希望AI保持謙卑,因為它不是萬能
2019-03-26
整理・吳怡靜
13869
人類正站在歷史轉捩點,我們即將創造出一種徹底改變未來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科技。但有幾個迷思必須要破解:AI不會取代人類,而且仍剛起步,並非萬能,會出錯、有偏見。

去年10月,美國《連線》雜誌評選出25位當代影響力人物,並請他們各自提名一位將在未來25年改變世界的人。獲選入榜的李開復,提名了李飛飛。「我認為她是AI領域的良心,是胸懷大志的人,」李開復形容。

43歲的李飛飛,早已是全球知名的AI傳奇人物。3年前,她利用史丹佛大學的學術假期,以首席科學家的身分加入Google Cloud,轟動一時。當她在去年9月宣布離開Google回史丹佛任教時,同樣備受關注,都說「李飛飛『飛』了。」

帶著從第一線研究AI應用、對人類影響的經驗,飛回史丹佛後,她全力投入新的志業:3月18日,史丹佛宣布成立「以人為本AI研究院」(HAI,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由李飛飛與另位學者共同擔任院長。

「只有把人放在中心位置,才能看到AI技術巨大的發展空間,」她直言。去年9月的史丹佛中國經濟論壇上,她說出了對AI的擔心與期待。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我們就在探索智力是什麼,但直到約60年前,人類才開始認真研究,如何讓機器也有思考的能力。

1963年,約翰麥卡錫為史丹佛大學創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他也是最早提出AI一詞的人。從那時起,史丹佛在這個領域一直走在最前沿,包括當今最新的深度學習革命。

深度學習是大數據、演算法和高速晶片三股力量的匯合,而史丹佛的研究人員、學生與校友對這三種技術的突飛猛進,功不可沒。(延伸閱讀:史丹佛 九成學生都會CS

從冷門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推手

AI從最早的冷門科學,到今天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無論你衡量哪個指標──Google開發的深度學習程式碼、創投給AI初創的資金,或各產業AI業務創造的營收──都可看到愈來愈快的指數成長。

我們正處於歷史轉捩點:人類即將創造出一種徹底改變未來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科技。

未來它要如何發展、我們該怎麼引導它,一直是我和許多同事關注的重點。最近,我們提出了「以人為本的AI」,包含了三大理念:

首先,下一代的AI技術應具備由人類啟發的認知力和世界觀。

沒錯,AI已經有辨識貓狗,或讓自駕車辨識車道的能力,但它的功能依舊非常有限,缺乏理解不同情境、細微差異或複雜情感的能力。(延伸閱讀:無人車該撞嬰兒還老人?AI道德難題,挑戰人類社會

真要成為造福人類的科技,就必須走向下個階段、以人類智慧為靈感的發展。

史丹佛大學校園(天下資料)

用AI增強而非取代人類

第二個理念,發展AI是為了「增強」(enhance)而不是取代人類。

很多人一聽到AI就擔心工作即將不保,事實上,AI可以帶來更多增強人們工作能力的機會,無論是輔助醫療診斷、提高製造生產力,或代替人類進行危險任務。(延伸閱讀:李開復:不要繼續假裝AI不會消滅工作機會了

舉個實際例子,前陣子,我母親動大手術,我陪她在醫院待了好幾個月。這是一次有趣的經歷,因為我對醫療領域的AI已經研究了6年。

當母親住進加護病房時,我發現,裡面的護理人員每班要做180項不同的雜務,例如,不斷輸入資料、記錄、製表、拿各種藥品或儀器等,要做的事情太多,等於照顧病患的時間變少。

我坐在那裡看著他們,心裡就想,這些工作其實很多都可以運用AI來增進效率,讓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與病患互動。

許多經濟學家都在討論工作會不會被新科技取代,作為科技人,我反而認為AI可為我們帶來許多改善工作流程、讓工作更聚焦在人類需求的機會。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必須了解AI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各種衝擊,從法律、倫理、經濟到勞動市場等。

它已不再只是一門計算機科學,為了引導這項技術,使它不受偏見影響,我們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專家參與討論。(延伸閱讀:矽谷富翁資助媒體 監督科技巨頭

為了推動建立在這三大理念上的HAI,我們需要領導者:政府應該出來領導社會對話和政策思考;產業也應該帶頭,不僅開發最好的AI產品,還要負起社會責任,兼顧公平、透明、可詮釋性和隱私問題。

更重要的,我們需要學術界的領導,為人類帶來獨立的學術研究、開創性的發現、不可或缺的道德論辯。而史丹佛正在籌備的HAI研究院,就是要延續幾十年來在AI研究的成果,進一步領導AI未來發展。

機器學習產生許多偏見

AI會不會出錯?現在已經出現幾個跡象,例如,機器學習會產生很多偏見,前年有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在TED演講,談到演算法的偏差問題。她最近還發現,用單一種族的臉部特徵資料訓練出來的系統,無法辨識另一種族的臉。這讓人憂心。

另外,AI應用到金融、法律決策或醫療領域時,需要有詮釋的能力,但目前的深度學習系統仍無法做到。所以,隨著這項技術日益強大,很多問題都會浮現。

在Google工作這兩年,我最引以為榮的時刻,是公司公布AI應用7大原則,包括對社會有益、避免造成不公平的偏見、尊重隱私、對人類負責等,宣示打造有道德、有責任感的AI。我希望看到更多企業也這麼做。(延伸閱讀:網路關鍵時刻!WWW發明人柏納李「9大原則」,Google、臉書簽了

同時,這兩年擔任Google Cloud首席科學家,我花了不少時間接觸傳統產業,他們都覺得AI是神祕又奇特的新玩意,但即使是非科技企業,AI也應該成為企業提高績效、為顧客或用戶帶來價值的工具。

面對AI,第一步還是要了解市場和顧客需求,找出「痛點」,然後開始擁抱AI技術,因為你可以從機器學習、數據科學中,發現許多有助化解痛點的機會。

舉例來說,東京一家很有特色的拉麵連鎖店(拉麵二郎),想從社群媒體的照片上,判斷每張照片裡的拉麵是來自哪家分店,以便改善物流管理、了解顧客喜好。

於是,他們決定使用Google的自動化機器學習(Auto ML),這套工具很容易上手,不懂AI程式也能用它來辨識各家分店的拉麵有何不同。很快他們就找到了更好的方法來分析市場和顧客。(延伸閱讀:不學就淘汰 擁抱AI,小公司可以做4件事

身為科學家,我不喜歡預測未來科技將如何演變,但必須糾正一個迷思:雖然有很多人在炒作,但今天的AI並非萬能,仍是一門剛起步的技術。

它能辨識照片裡的貓狗,卻無法理解物件之間的關聯;它能提供簡單的語音訂貨服務,卻無法做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深度對話;自駕車也許已經在某些道路,例如有「地理圍欄」的高速公路上測試,但要克服像北京這種交通堵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變醫療和教育,造福人類

所以,我希望AI能保持謙卑。它是這麼新的技術,我們需要更多年輕人才、更多對創新的投資。10年、20年後,我最想看到的,是AI成為造福人類的關鍵驅力。(延伸閱讀:微軟數位教育轉型策略長:AI可以幫助跟不上的孩子

我個人最期待看到的,是AI對醫療照護帶來的改善,我在這個領域投入許多心力,也確信新科技不會取代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工作,而是強化他們的能力,這個領域未來將有大量機會。

教育,是另一個我看好的領域。隨著AI改變工作的需求,未來的教育也將跟著改變。誰能斷言,將來我們還需要K-12(幼稚園到高中)教育?這些都應該被終身學習、個人訂製學習(customized learning)所取代,而AI將會扮演關鍵角色。(責任編輯:曹凱婷)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原標為:重量級人工智慧專家李飛飛:我希望AI保持謙卑,因為它不是萬能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