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天堂」瑞典的四個發現(上)|當失去自行進食能力,就是該讓長輩平靜離開的時候

「老人天堂」瑞典的四個發現(上)|當失去自行進食能力,就是該讓長輩平靜離開的時候
2019-11-15
文・王百芳(彭婉如基金會專員)、王品(彭婉如基金會董事)
36057
瑞典有許多標籤:她是令人心嚮往之的福利國老人天堂,也是讓人望之卻步的高稅收國家。

近十年,筆者兩度到瑞典參訪斯德哥爾摩、延雪平、隆德三個城市的公共長照服務設施。走在瑞典街頭,踏入瑞典老人活動場所,觀察瑞典老人生活樣貌會發現:瑞典社會對老年生活的思維,大大顛覆了我們對「老」的既定想像。這,才是包裹在社會福利制度之內,支撐著這個老人天堂的核心。

旅程中,我們有四個發現:

第一個發現:瑞典老人自立又合群,不讓照顧磨損親情

最大的體現,就是「不與子女同住」的文化,但他們活得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孤單。

在延雪平市的老人公寓裡,我們訪問到一位移民瑞典的日本老太太。瑞典丈夫過世之後,她因無法獨自整理有庭院的房子,而將房子賣掉。她並沒有選擇搬去跟女兒住,而是改買一戶空間無障礙的老人公寓,延續自己安排生活的習慣。

她積極地上電腦課,學習跟女兒視訊,也常到老人公寓頂樓跟朋友聊天織布。這裏有她的朋友與社交活動,她覺得很自在。

瑞典老人希望誰照顧他們呢?不是家人,而是政府。

我們訪問到一位做居家照顧員的中年女性。她92歲的媽媽,20年前開始需要照顧;即便女兒的工作就是居家照顧員,她們也不叫女兒回來照顧,而是請市政府派居家照顧員。

問她為什麼不自己照顧媽媽?她說,使用政府的服務,她才能跟媽媽愉快相處,而不會被沉重的照顧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將親情磨損殆盡。

然而,不住在一起或親自照顧,並沒有使瑞典的家庭關係變得疏離。他們經常家庭聚會,住在不同城市的父母子女也會彼此了解關心。相對於被孝道綑綁的亞洲家庭,瑞典人更重視家人相處的「質」,而非朝夕見面的「量」。

 

第二個觀察,瑞典老人的長期臥床率低

筆者在三個城市看到許多因應高齡社會的設施:從「老人聚會中心」「老人(無障礙)住宅」「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到「特殊老人住宅」(台灣俗稱的養護中心),一路從健康的老人看到生病的老人。

但即使在健康情況最差的特殊老人住宅,也很少看到臥床者。即使是需要護理人員看護的老人,若健康情況許可,仍會推著助行小推車行走,或坐在輪椅上自己划行。儘管這個現象早已透過媒體報導得知,但親眼看到時,仍然很震撼。

瑞典老人臥床率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是避免老人「被加速退化」。瑞典的照顧理念與輔具發展,都是朝向「幫助老人發揮他還有的能力」而設計,例如只要老人的雙手還有力氣,就會裝設讓他可以用手使力,幫助自己移動身體的輔具。

這樣就不會取代人的能力,令老人有尊嚴、有自主性,不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無用

其次,就是「不過度醫療化」。我們參訪全球知名的瑞典皇后所開辦的失智症老人研究暨照顧中心時,就講到這個觀念。

護士出身的失智症教育中心主任問我們:「當人失去吞嚥能力時,你會怎麼做?」

在台灣、日本等東亞儒家文化的國家,會選擇做胃造口或裝鼻胃管強迫餵食,用人工補充營養為高齡者延命。但瑞典人的生死觀是「不過度以醫療延命,讓人有尊嚴地生活」,因此,當病人無法自己進食,就是該讓生命依照自然的法則離開的時候。

另一個原因是,用管路強迫進食,很容易因胃食道逆流,導致異物進入氣管而演變成吸入性肺炎,最後只好用靜脈注射來補充營養,變成活不好也死不了的痛苦無限輪迴。

在瑞典人眼中,這種延命無疑是另一種虐待。因此強烈質疑:這樣做,是為了病人,還是家屬呢?

2007年,日本醫生宮本顯二與宮本禮子,為找出歐美國家臥床率遠低於日本的原因,親自到瑞典找答案,寫出《不在病床上說再見》一書。

他們在書中文中提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儘管日本拼命以醫療方式延命,平均壽命也不過比瑞典老人多了2.6歲。這個事實,帶出我們觀察到的第三個現象。

【延伸閱讀】「老人天堂」瑞典的四個發現(下)|再忙也要喝咖啡!fika文化為何使人長壽又健康?

第三個觀察,政府花很多力氣在前端攔截老人失能

先看幾個統計數據:

2016年,台灣女性「健康平均餘命」是73.8歲,男性是68.7歲。瑞典女性則是73.3歲,比台灣低了0.5歲;但瑞典男性則是73.0歲,比台灣高了4.3歲,更比歐盟國平均值63.5歲高出9.5歲,是世界級的優等生。

更漂亮的數字來了。瑞典衛福部統計,男性第一次中風的常見年齡,從90年代的75歲延遲到81歲,遠優於世界各國。

瑞典政府並沒有因此自滿,為了因應更嚴峻的挑戰──推估2050年,瑞典人平均餘命會再增加2.6歲──政府與整個社會都已經動員起來,要讓延長的這2.6歲成為「健康餘命」。

反觀台灣,2015年全球疾病負擔評比結果顯示,台灣的關鍵慢性病,包括腎臟病、糖尿病、中風,防治遠不及格。雖有傲視全球的健保大數據,卻並無統計男女第一次中風的年齡,因此也沒有發展出有效的預防對策。

現有數據只能看出,近年來,台灣男性中風住院者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55-64歲中風人數明顯增加。

中年就中風,家庭的照顧負擔豈能不大?如果你是一個精打細算的政府,看完這組數字應該要想到:台灣人長壽但高失能、高失智,健保與長照財務都很危險。

第四個觀察,福利以稅收支應,量力而為

許多人對福利大國的印象是「繳稅不手軟,撒錢也不手軟」,但長期生活在瑞典的觀察家吳媛媛指出,事實上,瑞典人非常精打細算;只有精算過有效的政策,才會投入預算不手軟。

瑞典政府投入很多預算,來促進國民健康與壓縮失能,這會省非常多錢。說到底,做長照,其實就是在算錢,而健康的人民,最省錢!

值得留意的是,瑞典的各式福利均以稅收作為財源,並未開辦社會保險(例如德、日等國開辦的「長照保險」)。整個社會養成量力(財力)而為、不可透支(債留子孫)的觀念,體認「天下沒有免費、也沒有保證吃多少」的午餐,自然就不會設計出「養不起的老人天堂」。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