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台灣新國病,肺癌防治為當務之急

正視台灣新國病,肺癌防治為當務之急
2019-12-19
1873
每年11月是「世界肺癌防治月」,位居全球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同樣也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逾十年,平均每年有9千多名國人死於肺癌,比起昔日國病「肝癌」之死亡人數高出千人以上,平均約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儼然成為台灣新一代國病。 當高死亡率的肺癌持續威脅國人健康,台灣肺癌防治政策該如何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並延長肺癌病人整體存活率?持續引進新藥與國際臨床治療指引接軌,及研議推動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omputer Tomography,LDCT)篩檢,為台灣肺癌防治未來應努力之兩大關鍵方向。

肺癌為癌症死因首位 加速新藥引進為關鍵

肺癌為國人癌症頭號殺手,雖國內肺癌新發個案(含所有期別)的五年相對存活率近年逐漸進步,從2012年19.4%提升到2016年的27.3%,雖然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連七年下降,但距離行政院「黃金十年國家願景」 2020年目標─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20%,仍有一段距離。

探究肺癌死因首位高居不下的原因,恐與台灣肺癌治療面臨兩大困境有關:第一是發現晚,一旦患者診斷出肺癌時,超過半數已是局部轉移或晚期,肺癌晚期醫療支出相對可觀,也讓去年(2018)肺癌健保醫療支出達150億元,高居所有癌症之首;第二是肺癌治療新武器不夠,因健保資源有限,目前肺癌新藥給付尚無法全面與國際臨床治療指引接軌,特別新藥在第一線給付仍有努力空間。

健保給付前線治療與國際指引接軌 為延長肺癌存活率之關鍵

「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能給病人最好的藥物是我們要認真推動的方向。」中央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為加速新藥可近性,健保署近年已致力減少不必要的藥品浪費,以換取更多預算來給付新藥,例如健保署透過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化,提醒避免重複開藥,並建立醫療檢查影像上傳跨院調閱分享機制,有效抑制健保檢驗檢查及藥品浪費。

不過,要有效延長晚期肺癌病人存活率,健保勢必得在新藥可近性上更積極,健保署近年陸續將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和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之部分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尤其一舉給付晚期一線治療,讓肺癌治療邁入新里程碑,醫界、病友團體皆視為德政。

然而,為進一步延長肺癌病人整體存活率,國內肺癌新治療應致力與國際肺癌臨床治療指引同步,健保給付更應根據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及科學證據朝前線給付推進,並思考以延長「癌症存活率」作為癌症藥物健保給付及臨床用藥的新排序標準,才能盡速嘉惠肺癌患者。

對此,李伯璋回應,政府理解新藥用於第一線治療對病人自然會有更好的治療成效,但目前新藥昂貴,健保給付第一線用藥成本勢必會拉高。「就像民眾在消費時會量力而為,健保財政也是在有限資源下,以謀求病人最大福利為前提,錙銖必較。」李伯璋說,站在健保財政可承擔情況下,政府會盡量提供病人機會,但仍須由專家評估是否適用,政府也會努力與藥廠協調價格。

在健保財務有限下,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則認為,政府應積極研議推動部分負擔(Copayment)改革,同時修改現行商業保險規範,使商業保險能共同承擔健康照護與保險之責,以取得健保財務永續及病人福祉之平衡。

「以肺癌為例,假如病人沒有其他醫療保險,單單透過健保給付,以目前新藥來說,政府財政真的是負擔不起。」王正旭表示,民眾期待國家給予完整的醫療照顧,醫師基於醫療專業當然也希望只要是有機會、有效果的醫療,都能讓病人使用到,但健保財源有限,要讓病人盡速使用到新藥,勢必現有制度需做出改變。

除了透過部分負擔來換取新藥可近性,讓健保「使用者負擔」精神真正落實,王正旭指出,推動部分負擔最大精神是希望透過制度引導讓民眾珍惜醫療資源,避免浪費;醫療團隊應更慎重地向病人說明臨床為何需要使用該技術或藥物等醫療,讓醫病都更珍惜社會提供之資源。

預防肺癌危險因子 早期發現與治療降低肺癌死亡率

除積極引進肺癌新藥及推動部分負擔改革外,肺癌死亡率要從根源降低,政府仍應持續落實戒菸及菸害防制。國民健康署自2009年《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以來,迄今國內成人吸菸率已從2008年的21.9%下降至2018年的13.0%,降幅高達4成,成效卓越,要降低肺癌發生率,未來仍應針對吸菸者,持續推動戒菸及菸害防制。

然而,依據國內統計資料發現,目前台灣罹患肺癌病人當中有超過半數(53%)為非吸菸者,這現象在女性更為明顯,換句話說,歐美以落實菸害防制為主的肺癌防治策略無法一體適用於台灣,需擬訂出本土版的肺癌預防及篩檢準則。

因應肺癌早期無症狀,不易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之困境,從歐美到亞洲已逐步思考推動,以LDCT作為吸菸族群、有肺癌家族史…等肺癌高危險族群的早期篩檢工具。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台灣是否要推動肺部LDCT篩檢仍需根據科學證據進一步研議,例如成本效益評估,篩檢對象、頻率等做討論,除了輻射量,LDCT因為其(影像)敏感度很高,有些不見得是肺癌患者可能被誤判為肺癌,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面向。

王英偉指出,國際上像美國保險LDCT篩檢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除民眾須符合篩檢條件,還需經過醫師諮詢和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讓患者清楚篩檢內容、風險、執行戒菸等,才進行檢查。目前國健署也致力推動LDCT的SDM,先幫助民眾充分了解LDCT資訊。

力求突破肺癌防治困境 守護國人健康

為讓肺癌不再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台灣肺癌防治政策應成立跨部會小組,以提供台灣肺癌病人更好的治療與照護,以確保盡速達致國家癌症防治降低死亡率20%之重要目標,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