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下刷|九成乘客下車「嗶」一下 北市每月多上億筆數據改善路網

公車上下刷|九成乘客下車「嗶」一下 北市每月多上億筆數據改善路網
透過上下車刷卡蒐集數據,未來可以改善城市路網、更貼近民眾的需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9-12-19
文、表.許鈺屏
31076
今年七月一日起,雙北公車全面改為上下車刷卡。民眾不必再困惑刷卡時機,搭公車變得更直覺方便;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你每一次的靠卡,都成了改變這座城市公共運輸路網的證詞。

走入公車亭,眼球自動對焦於公車動態資訊,邊引頸期盼下班公車的到來。接著,招手、上車、刷卡,車外掠過一幅幅城市光景,最終抵達目的地。

130萬人次的日復一日,在今年七月起了變化——雙北啟動「公車上下刷」新制。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公共運輸處

不到三個月,九成乘客都做到下車時也「嗶」一下,小動作累積成數億筆各路線上下車人數、各站間的車上人數、旅行時間等旅運資料;若再與其他路線比對,還能分析出轉乘需求、轉乘時間、特定搭乘需求等資料。

「而且準確率百分百!」期待用數據調整公車路網的台北市政府公共運輸處處長常華珍,相當興奮。

【延伸閱讀】不再坐過站 新北29條公車路線今起可手機預約下車

裁撤賠錢路線、增開高需求路線,讓數字說話

變革並非突如其來。推動新政策前,公運處和公車業者一直土法煉鋼搜集數據,從「遠古」時代攜著紙筆、跟著公車晃過整座城市,連續14天記錄上下車人數、站點;到近年進步到透過悠遊卡追蹤旅次,但也只能知道扣款時間,無法顯示地點。

即便再疊合公車動態資訊系統與轉乘地點,推估起訖點及乘車人數,交叉比對幾億筆資料下來,準確度也頂多七、八成。

雙北有超過600條公車路線,形成複雜路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截至2018年底,雙北共有619條市區公車路線,占全國總量四成。「哪些路線服務績效差,看營收就知道,」首都客運集團總經理李建文說。

然而,該裁哪些路線或車站是個難題。業者必須提出確切數據,以免誤撤有需求的路段。加上人們總覺得公共運輸「愈多愈好」,路線異動撤站時,里長常擔心無法對里民交代;導致「開新路線很容易,停舊路線卻要評估好幾年」,形成浪費的漏洞。

「比起憑感覺、經驗,不如直接搬出客觀數據說話。」常華珍相信,上下車刷卡勢在必行。

況且,數據不只可以節流,更能開源。

「有些路線常常客滿,反而是因為『上不了車的客訴』讓我們發現問題,」台北客運企劃課課長陳子榆說。

台北客運去年開通的「965路線」,就是因為發現許多自由行旅客想前往九份與金瓜石,但舊路線從台北東區出發,且常大排長龍;所以決定再開一條從台北西區出發的新路線,紓解需求。

【延伸閱讀】智慧城市2.0:最後一班公車幾點來,該由政府或是你決定?

幾年前的「幹線公車」,也是篩選出最大站間量超出一萬8,000人次的路廊,重新規劃。不只滿足民眾需要,幹線公車營收還成長了5至10%。

30多個單位開會半年,成就一個簡單的刷卡動作

不少公車業者都利用跑馬燈、海報或廣播大力宣傳新政策。圖片來源:首都客運

可是,新政策背後,是必須反覆梳理的執行路徑。上下車都要刷卡,會不會人流堵塞?公車業者有哪些調整?該怎麼向民眾宣導新政策?刷卡機系統程式又該怎麼修改?

錯落任何一個環節,難保民眾不會怨聲載道,但常華珍終於等到了好時機點。

首先,兩年前,政府開始鼓勵業者增設驗票機,從「一車一機」變成「一門一機」,前後門都能刷卡,解決了下車人流堵塞的問題。

今年初,公運處集結30多個相關單位召開上下車刷卡的技術會議,囊括主管機關、雙北共17家公車業者、四家票證公司、三家驗票機廠商、與公車轉乘對接的捷運與YouBike公司等。

當時,公運處先拋出「公車上下刷」的大方向,票證業者接著列舉刷卡的遊戲規則、公車業者逐一檢視,最後由驗票機技術人員接棒修改機器程式;執行端喬不攏時,又再丟回會議桌上重啟討論,把所有互相影響的細節拉出來。

「這是一個互相說服的過程。」李建文笑說,溝通過程長達半年。

以驗票機的調整為例,前後門機器得互相連線,才能交叉檢視乘客是否已刷卡,避免溢扣;每個站點則要加入GPS定位,不再倚賴司機進、退段,減去計費的人為疏失,同時歸納各站的乘客數量。

拍板定案前,還搭設了模擬驗票機做「跨平台測試」,確認前端交易與後端資料傳遞毫無漏洞,程序才算嚴謹過關。

改變民眾習慣,才是推新政策最困難的事

七月後,上下車刷卡燈一同亮起,民眾不需再判斷刷卡時機。攝影:許鈺屏

但真正的困難,在於改變民眾的舊習慣,再循序漸進養成新習慣。

第一步,是讓民眾意識到「改變」。上半年的鋪陳期裡,公運處先將公車統一調成「上車刷」,等到新政策一推行,民眾只需再適應下車刷卡即可。

同時,各管道播出DM與宣傳片,候車亭與車內貼上「公車上下刷」標語。公車業者也投入第一線宣導,大都會客運駕駛便會於車上廣播,提醒乘客上下車刷卡。

【延伸閱讀】用交通數據改善習慣 渥太華:智慧交通號誌可減空汙

常華珍原本預計,三個月會有六成乘客習慣上下車刷卡,沒想到大約九成的人都能記得,形成正向循環,「越來越多人配合,沒刷的人就會變得很奇怪。」

且七月正式推行後,公運處仍「以鼓勵取代懲罰」,忘記刷卡的民眾並不會被鎖卡,但記得刷卡則可以抽獎。同時不斷強調上下刷卡的好處:公車乘客有「一小時內轉乘皆有折價」的優惠,改為上下車刷卡後,轉乘時間將從下車開始計算,權益更有保障。

意外的是,最多乘客的回饋是「再也不用擔心何時要刷卡,面臨被司機廣播提醒的尷尬」。

回歸公共運輸本質——不只服務「大眾」,也客製化「小眾」需求

公車處不斷用數據為城市交通把脈,上下車刷卡得來的數據,能為城市路網提出哪些解方?

常華珍的想像是「客製化」。她分析,有些偏遠地區搭乘量極低,公車卻是當地居民與外界連結的必要工具;公運處規劃,將引入九人小巴與「需求反應式公車」,目標在2020年底前提出營運最佳對策。

首都客運也已開始實驗——在542路線推出九人座車。李建文從數據分析,從圓山站駛至中山國中站的542路線,乘車需求已被南北端的幹線公車吸收,大公車派不上用場;且路線行經社區及小巷道,小車更能靈活地穿梭街巷。

如此一來,班次不只能更穩定且準時,他更直指關鍵,「九人座車並不需要職業大客車駕照。」也就是說,除了減少空車浪費,考照門檻也大大降低,恰好回應了運輸業者的缺員困境。

為什麼敢推座位那麼少的公車?「終究是回歸數字,」常華珍解釋,小眾的需求依賴更精確的計量。每挖掘一個數字,就能對城市路網多一分想像力,「未來,就可以繼續主動開發多樣性的服務!」

城市運輸服務不用多,剛剛好就好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公共運輸處

為迎向永續城市,台北市鼓勵民眾善用公共運輸、自行車或步行等「綠運輸」。目前的綠運輸市占率約60%,北市府目標則是希望2022年成長到70%。

常華珍從這個目標,反推公共運輸想像城市的永續之路——盤點大眾需要的「遺珠」路線、優化效益不高的路網,並針對小眾提供精準服務——城市交通方案並非一味追求「越來越多」,「剛剛好」反而更好。

李建文也同意,「重點不在於更多的擴張,而是檢討、調度寶貴運輸資源,並讓服務更細緻化。」明年,首都客運明年將引進80輛電動公車,以「油車換電車」,實踐永續環境的理想。

公車上下刷有了好的開始,常華珍又開始細數下一步——公運處將再推第二階段,若乘客未完成上下車刷卡,則取消當次的轉乘優惠,「所以,下階段要改的就是對接的捷運、YouBike系統了。」

新的改變上路了,下一回合的變革又正在路上。


【段式計費與里程計費】

圖片來源:首都客運

不少縣市公車與長途客運業者按照「里程計費」、搭多少付多少,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上下車刷卡,做為計算依據。

北北基慣行的「段式計費」則是另一套架構——每過一段,票價才會躍上一級,因此,段內上下車的乘客也就不必靠卡兩次。

而雙北推動上下車刷卡政策,主要是為了蒐集完整旅運資料,因此計價方式未更動;乘客在同段內下車靠卡時,仍會出現零扣款。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