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非蓋深澳電廠不可?就差那60萬瓩

為何非蓋深澳電廠不可?就差那60萬瓩
2018-03-17
文・劉光瑩
22406
3月14日,環保署通過深澳電廠環境影響差異評估。儘管台電表示這次變更是將降低裝置容量與排放,「北部將新增燃煤電廠」消息一出,還是讓許多人擔心空污惡夢將蔓延至北部。深澳電廠蓋不蓋,會有什麼差別?答案就在那 60萬瓩。

1960年啟用的深澳燃煤電廠僅有 40萬瓩裝置容量,十年前除役後,台電即著手進行改建計畫,預計新增兩座 60 萬瓩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按照台電長期電源開發規劃,兩座機組預計在八年後的 2025、2026年上線發電。

為什麼非蓋不可?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舊電廠退役、北部用電吃緊。

根據台電電源開發規劃,未來8年舊的發電機組將陸續退役(見下圖),並且都集中在北部。包括核一二廠將自今年12月起陸續停機除役,至2025年,光是在北部,核電就少了325萬瓩。全台灣最老舊的燃油電廠──基隆協和電廠,儘管已經延役,也預計最晚2024年就得除役,就又少了200萬瓩。至於台電有意將協和電廠「油改氣」,天然氣要從哪裡來,目前還未有詳細規劃。

來源:台電。

有除役機組,當然也有規劃上線的機組。至2025年,假設林口新160萬瓩,大潭CC燃氣7~9號機共300萬瓩,再加上深澳120萬瓩都能順利上位,就能新增580萬瓩。

不建深澳,就得中電北送

這算盤一打,除役525萬瓩、新增580萬瓩,相減之下還有近60萬瓩餘裕,讓北部至少能拍胸脯說:我能自給自足。(見下圖)

林佳賢整理、林奕文製表。

但如果少了深澳這120萬瓩,新增的裝置容量就硬生生短少了至少60萬瓩,如此一來,北部還是得靠中電北送,中部空污噩夢難醒。

深澳非蓋不可的原因,除了供給青黃不接,北部用電也在增加。

根據台電統計,在用電尖峰時期,北部地區用電可以佔到39%,但供電能力只有34%(見圖三)。不足的用電要依靠中電北送,往往引來「犧牲中部人空氣品質,換來北部人用電」的批評。

圖三  2017年用電尖峰日各區供電能力與負載情況

來源:台電官網

從台電的區域電網供電實績(見圖四),可看出北部用電逐年攀升,但供電實績卻從2015年開始下降,從前一年的13000瓩降低到不到12000瓩。

不蓋深澳,若天然氣接收站難產,北部還是得靠新林口燃煤電廠

根據台電電源開發長期規劃,深澳電廠將會是台灣最後一座燃煤電廠。假若深澳電廠不幸胎死腹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又難產,導致大潭燃氣機組無氣可燒,北部供電的重責大任將落在林口超超臨界燃煤電廠一人肩上。

圖四  北部地區尖峰電力供需實績

來源:台電官網

用電為何持續攀升?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氣候暖化。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每年夏季氣溫愈來愈高,2017年是自1947年以來的第一名高溫年。去年夏月(6月-9月)冷氣時較2016年成長了11.9%,今年趨勢恐將更加嚴峻。

更令人擔憂的是,現在不僅夏天要開冷氣,冬天還因為擔心霧霾,空氣清淨機的用量也愈來愈大,如果節能誘因不足,未來用電量恐將只升不降。

至於有人質疑,蓋新電廠為何要用燃煤,而非污染較低的燃氣?對此,經濟部能源局也召開記者會解釋,深澳廠址並無空間興建儲氣槽,鋪設陸海管也有經過基隆密集人口區與影響海洋生態等風險,且廠址與在地居民安全距離不足,故難以使用天然氣發電。

再者,台灣燃氣電廠所需的液化天然氣都得由海運進口,而國內目前的儲槽空間僅能提供14天的存量。能源局指出,煤炭具有便於儲備的優點,可維持30天存量,燃煤發電較能確保國內電力供應穩定及安全。

當人人都有電腦、智慧型手機,每個房間都有冷暖氣,要享受好的生活,就得思考大家希望付出怎樣的代價,可能是金錢、可能是健康,也可能是空間或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天下絕對沒有只享受好處,卻不須代價的好事。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