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敦南誠品|台北最美好的意外!一場持續了21年不打烊的大冒險

告別敦南誠品|台北最美好的意外!一場持續了21年不打烊的大冒險
很長一段時間,敦南是誠品書店的總部,也是吳清友場所精神,第一次大空間的完整展現。品牌畫廊執行總監趙琍(右)與協理謝淑卿(左)在這裡渡過青春歲月。圖片來源:天下雜誌,吳宙棋攝
2019-11-15
文・陳一珊
32499
它曾讓台北市長陳水扁出面,請房東不要都更。它曾讓許多旅人在台灣度過不睡的最後一晚。它是80、90年代的集體回憶,它的告別,也將塵封台灣最美好時光。
 

「我們有24小時的KTV,可不可以有24小時的書店,」1999年作家袁瓊瓊在誠品「看不見的書店」徵文活動裡許願。

那一年3月,誠品10歲,在發家地「誠品敦南店」開始了24小時的膽大冒險。

原本試辦3個月,沒想到從此店門再也沒有拉下。這個全世界第一家24小時書店,到2020年5月31日熄燈為止,一共不斷電經營了超過18萬6000多個小時。

【延伸閱讀】只賣暢銷書、掃碼才有價格,亞馬遜書店為什麼這麼做?

溫暖的木頭地板與台階,讓人自然而然席地而坐,成為誠品書店最招牌的形象。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他是很重要的文化地標。雖然信義、松菸店開了之後,敦南店的重要性被稀釋掉。誠品敦南24小時還是個指標,關門後,東區不再有能勾起觀光客興趣去參訪的任何人文景觀,影響會很大,」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預測。

「他是好幾代人的記憶,」資深編輯、掃葉書房主持人傅月庵(林皎宏)說。

儘管已經不是最大的誠品,位在仁愛路圓環的敦南店,依舊是包括林懷民等老派文青心中江湖地位最高的誠品。

【延伸閱讀】取經敦南誠品,這間智慧圖書館24小時不熄燈

中產階級品味的開端

1980年代,台灣經濟剛剛起飛,做廚具生意致富的吳清友,懷著巨款到倫敦買藝術品,沒想到畫廊主人臉上一絲而過、不以為然的歧視,讓他決定把這些錢帶回台灣,開一個畫廊,一間藝術書店。

誠品69號員工、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說,那時的吳清友什麼都有,有很多信用卡,卻常覺得台北沒有一個能把心定下來的地方。

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延伸閱讀】誠品南西10天狂吸50萬人 背後推手是他們

當時的台灣,新台幣巨幅升值,錢淹腳目,股市、大家樂、六合彩是全民運動。解嚴前夕,思潮湧動,空氣裡有著希望,卻更多浮躁。

1988年台灣解嚴,思想解禁了;1990年台灣決定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GATT(關稅貿易協定),關稅降低了,國際精品進入台灣市場,廣告、設計、電影等創意行業開放外人投資。

外商的辦公室沿著種著台灣欒樹的敦化南北路展開,而創意人的辦公室則散落在剛剛開始發展、地租還算便宜的東區巷弄內。

「那是整個華人第一次具備中產階級雛形的時代。我們有了那個雛形,有那樣的經濟,卻沒有那樣的品味,」林懷民曾形容,誠品創辦的那個時代。

吳清友的祕密基地

吳清友為什麼選了仁愛圓環當第一個點,已不可考。

但趙琍透露,吳清友租用空間前,長達3個月,每天下班就會到仁愛路圓環計算車流與人流,認真的程度,令大樓管理員印象深刻。

台北市敦化南路。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經過多月站崗,吳清友選了面向仁愛路圓環,現在已改建成豪宅的店鋪,開了第一家店。一樓賣他代理的歐洲瓷器、玻璃,地下室就是藝術書店與畫廊,裡面進口了許多當時少見的畫冊,設計、建築類書籍與雜誌,可以自由翻閱。

「在地下室,就很像小孩蓋自己的祕密基地,」趙琍形容。

吳清友請了日本建築師,厚重的大門用的是黃銅把手,下樓階梯是大理石、義大利名牌Cassina的燈具、紅磚牆以及昂貴的山毛櫸地板。很快的,吳清友把二樓也租了,變成誠品書店,甚至開設了「古書區」。

1995年房東收回都更,1年後,誠品敦南店搬到轉角的新光大樓重新開始。

在誠品23年的品牌策展協理謝淑卿認為,面積比原店大上許多的誠品敦南店,是吳清友所信仰的場所精神第一次完整實踐,「吳先生常說,一個人會因為空間給人的感覺,而改變他的行為。」

最招牌的大理石與實木地板

比起第一家敦南誠品的貴族感,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的敦南誠品親民許多。

他巧妙組合了長型與圓形,長型空間一望無際,透過台階、坡道營造遊逛的樂趣。圓形空間作為雜誌區,更像是個走秀的台子,長斜坡繞出一個小廣場來。50坪的兒童讀物區,無數的繪本,更是許多中產階級安置小孩的聖地。

「做這家店時,他比較年輕,所有事情都要經過他。他身上永遠帶著捲尺與三角型比例尺,敦南誠品每一個櫃子離天花板要幾吋,都是他決定的。這整家店就是他意志與夢想的實現,」趙琍說。

在誠品工作23年的品牌策展協理謝淑卿曾邀請司馬中原在此說鬼故事,開啟24小時書店的序幕。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吳清友喜歡淡雅的大理石與木材所傳遞出來的穩定感。所以,敦南誠品1樓到2樓的樓梯旁,是一整片厚重的白色大理石牆。

趙琍記得,這麼大片大理石實在太貴,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反對,但吳清友就是堅持要用。吳清友也堅持要用實木地板。溫暖的木頭地板與台階,讓人自然而然席地而坐,成為誠品書店最招牌的形象。

「吳先生常用一個台語說就是『在』,就是很穩、安頓的意思,」不只一位誠品人闡述吳清友的場所精神。

假裝看書,其實在看人

問趙琍,在敦南誠品書店最喜歡的角落?「我最喜歡兩邊高起來的走道,因為我可以在上面假裝看書,但其實是在看人,」她說。

敦南誠品高高低低的地勢,讓窺伺與被觀看,變成自然,也潛移默化了許多人,「來誠品,你大概都得稍微整理一下,不能穿太low,因為你會被看。」

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它是很多人在各方面被啟蒙的店,從你發現一本書,到買一個很帥的瑞士刀,會讓你開始對很多事情有要求,慢慢就是對自己有要求,那個東西是不容易的,」林懷民悼念吳清友時談到。

在2006年信義誠品開幕前,長達10年,敦南誠品就是誠品。1999年起,陰錯陽差的24小時書店,更讓敦南誠品成為所有台北人、甚至觀光客的難忘回憶。

最初只是18小時不打烊

事實上,除了袁瓊瓊的許願,誠品敦南24小時書店,與老敦南誠品搬家時的18小時不打烊活動有關。

當時,為了跟讀者暫時告別,誠品規劃了長達18個小時,由小劇場、雷光夏、伍佰等的瘋狂接力表演。平常,仁愛路圓環10點後就人煙稀少,但那一天,滿滿的人從人行道滿到仁愛路圓環上。

趙琍說,那天好像所有同類都聚在一起,要一起歡送一家書店。大家通宵達旦不回家,瞎逛聊天,也覺得理所當然。

「真的是很荒唐,」想起當時,趙琍就笑。原來誠品畫廊那一天也配合書店不打烊,推出藝術家提供的小東西做拍賣。沒想到大批人潮湧入,人多到得把門拉起來,限制人數入場。

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這個美好記憶,讓誠品在10週年時推出3個月24小時書店的活動。當時負責規劃活動的謝淑卿擔心沒人,週末還辦了很多深夜時段的活動,譬如司馬中原講鬼故事、大學教授講金瓶梅等。

沒想到,24 小時反應出奇熱烈,不用辦活動,晚上10點到2點的人就比白天還多。

「那簡直像吃藥一樣,」趙琍形容。10點當忠孝東路的百貨公司、餐廳、商店打烊,台北所有的人就方向一致地朝誠品二樓書店走去。

混很晚的年輕人、本來就多是夜貓子的創意人、剛上完通告的藝人、寂寞的都會男女,早期主流社會壓抑的同志族群,都在敦南誠品相遇。甚至,「早上我來上班,常會遇到拉著行李的香港人在喝咖啡。他們前一晚就是在這過夜,喝完咖啡,打算去搭飛機,」她說。

21年,超過18萬6000個小時的營運,這個台北唯一有深夜記憶的書店,將進入營運倒數200天。但屬於這座文化地標的故事,將永遠鮮活地留存在幾代人的記憶中。(責任編輯:李郁欣)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