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科技防疫|救人與自救:台灣需要多少口罩才夠抵抗武漢肺炎?這是我們的試算結果

武漢肺炎》科技防疫|救人與自救:台灣需要多少口罩才夠抵抗武漢肺炎?這是我們的試算結果
製圖・許鈺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0-01-31
文・陳芳毓 數據・丁新一
29836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一月24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口罩停止出口一個月」,引發諸多討論,有質疑,也有支持。「未來城市@天下」根據財政部關務署公開數據,從「救人」與「自救」角度,分析這個「暫停出口」決策,是否合情理。

關於「救人」:台灣暫停出口,對中國有多少影響?

答案是:台灣暫停輸出口罩,對中國的影響近乎於零。

先來看中國的口罩產能。北京新浪網報導,中國是全球最大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占全球約50%,每日產量800萬張,最大產能2,000多萬張。

儘管如此,在此危急時刻,中國是否需要從台灣進口口罩應急?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分類,台灣進出口口罩分四種:「紙製口罩」、「其他紡織材料製口罩」、「紡織材料製口罩,過濾效果94%及以上者」與「防塵口罩,具有機械零件或可更換過濾者」。

根據行政院公文,暫停出口的是「其他紡織材料製口罩」(關務署代碼6307905020)與「紡織材料製口罩,過濾效果94%及以上者」(關務署代碼為6307905010)。下文中,前者簡稱為「一般口罩」,後者為「N95口罩」。

根據關務署2019年進出口統計資料,無論那種口罩,台灣從中國的進口數量,都遠超過出口數量。

【延伸閱讀】你所不知的武漢—最法國的中國城市 103間法國企業、神秘P4實驗室都在這

先看N95口罩。

台灣出口的N95比進口多。2019年,台灣出口了約1,286萬張N95口罩,其中八萬張賣到中國,比例不到1%;同時從中國進口了186.2萬張N95口罩,比例達44%。

幸好,台灣沒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還有24%N95口罩來自南韓、17.7%來自新加坡,10.8%來自英國。

問題較大的是一般口罩。數據幫我們釐清了兩件事:

第一,日本才是台灣最大的口罩出口國,2019年我們對日出口1.12億張口罩,占外銷比例69.4%。台灣暫停出口,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日本。

第二,2019年台灣對中國出口185萬張口罩,卻從中國進口了近四億張口罩,佔全年口罩總進口量達93%。也就是說,即使台灣對中國停止出口一年,中國不到兩小時即可生產完成(中國日產能800萬張);但若中國暫停出口,台灣則需要兩百多天才能補足缺額(台灣日產能188萬張)。

中國不需要台灣口罩,但台灣對中國口罩卻嚴重依賴。

因此,疫情獲得控制前,真正該擔心的是:中國極可能因國內供貨吃緊,減少、甚至停止對台灣輸出口罩。

2019年口罩進出口數據

【延伸閱讀】武漢肺炎防疫升級 居家隔離者須隨身帶電子監控

關於「自救」:萬一無法進口,台灣的口罩夠用嗎?

那麼,再假設一個極端情況:疫情蔓延全球,各國均暫停出口口罩,或被其他國家搶購一空,台灣只能自救。這樣的話,島內產能夠用嗎?

其實我們的擔憂已經發生了。「台灣是口罩進口國,我們正努力派人全球搜購,」一月30日衛福部長陳時中坦承,眼下口罩已成為全球各國戰略物資,尚無法掌握確定貨源。

真的只能靠自己了。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平日台灣日產188萬張醫療級口罩(內需130萬張,外銷58萬張),最高產能可達244萬;1月27日再度協調業者調派人力增產,所有產線集中生產醫療用口罩,在原料人力充足、符合勞動法規的前提下,拉到日產390到400萬張,甚至不排除到700萬張。

那我們需要多少口罩?

過年前經濟部估計,SARS期間口罩需求一天增加14萬張,加上近年平日需求130萬,所以防疫期間將增至144萬張。

「未來城市@天下」跟經濟部確認,這144萬張口罩是國產供內需的部份,所以真正的供需還需考慮兩個因素:進口醫療外科口罩張數與恐慌性囤積數量。

前面提到,由於關務署口罩編碼只分成四類,無論是布口罩、活性炭口罩或醫療外科口罩,全歸類在「其他紡織材料製口罩」(關務署代碼6307905020)下。「未來城市@天下」在採訪過程中也發現,掌管生產的經濟部、負責關務的財政部、管理醫材的衛福部,都無法確定去年進口的4.3億張口罩中,有多少醫療外科口罩。

所以,當我們跟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確認總內需時,他便將所有進口口罩都當作醫療外科口罩來計算:

平日每天自產130萬張口罩、進口118萬張口罩,加上SARS期間增加的14萬張,本次防疫期間口罩需求將增至每天262萬張。

日前,經濟部已承諾將產能拉上400萬張,足足是262萬的1.5倍。這是否代表供給綽綽有餘?

我們決定再從SARS期間數據來推估。SARS高峰期從2003年4月到6月,雖然關務署統計資料只能回溯到2003年5月,但已足以看出趨勢:

五月進口約5,000萬張口罩,六月7,000萬張;七月台灣解除疫區,進口量也掉回約1,650萬。再把時間拉長,2005年到2007年間,每年台灣約進口兩億張口罩。

從此可以推估:平時每月約進口1,500到1,700萬,防疫期間(五、六月)則多了9,000萬張;若這9,000萬張都是醫療外科口罩,每天就比承平時期多進口150萬張口罩。

為了保險起見,我們用一組最極端的數字來估算本次疫情口罩需求總量:

本次疫情口罩需求總量 = 原本用量 + 增加量

原本用量=原國產內銷量(130萬/日)+原進口量(118萬/日)=248萬/日

增加量=SARS增加國產內銷量(14萬/日)+SARS增加進口量(150萬/日) =164萬/日

所以,本次疫情口罩的最高需求總量,可能落在每天412萬(248萬 + 164萬)左右。

製圖・許鈺屏
但是,真正的需求應該遠少於這個數字。

首先,2003年七到九月口罩進口數低迷,可能是因為五、六月進口的口罩尚未消化;其次,進口口罩種類繁多,原因不一而足,也可能是便宜、漂亮,不全是為了防疫。

比如說,2019年從英國進口的六萬多張口罩,單價近一美元;從中國進口的單價卻只有0.019美元,約新台幣0.6元。購物網站「生活市集」上賣的中國製「四層獨立包裝活性碳口罩」,若一次買80盒(4,000張),單價就能降到1.5元。

政府再三提醒,只有進出醫院等高風險公共場所、感染者及其周邊人士才需要戴口罩,不是人人需要戴。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即便無法進口,國內日產400萬張口罩應該也能滿足內需。民眾無須過度緊張,但產線也不容一絲閃失,因為供需十分接近。

然而,政府強調「口罩一定夠」,卻無法確認「多少口罩才夠」,許多民眾也不斷抱怨買不到,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

原因便在,這條口罩供需曲線藏著一個無法預測的變數:恐慌性囤積。

距離SARS已經17年,民眾防疫意識也大幅提升,加上兩岸往來程度更密切;會戴口罩、囤積、甚至轉賣口罩的人,也可能增加。甚至原本不需要的人,看到許多人哀號買不到,也忍不住多買幾個;就像過年買零食,寧可多買也不可短缺,是種「買心安」的概念。

因此,從數據來看,即便政府協調國內廠商把產能開好開滿,進口商品也如期抵達;但期間卻有人不斷囤積、轉賣⋯⋯那麼,生產、進口再多口罩也是徒勞。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