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信義區的科技生物「黑青」,公共藝術如何改變城市的虛實邊界?

躲在信義區的科技生物「黑青」,公共藝術如何改變城市的虛實邊界?
台北文創天空創意節《傷口裡的光》——「黑青」就棲身在松山文創園區內。圖片來源:日目視覺藝術
2020-02-25
採訪、撰文・黃銘彰 圖・日目視覺藝術
31935
去年春天,信義區A25灰撲撲圍籬換上了動物彩繪新衣;拿起手機掃描圍籬一角的QR Code,傳進耳裡的是知名DJ光禹錄製的導覽音訊;搖搖活動APP內建的擴增實境(AR),一隻隻烏黑綴著螢綠斑點的生物,活靈活現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拍翅、跳躍——它有個很「台」的名字:「黑青」(Black and Blue Cosmos)。

2019年的粉樂町展,緊密結合藝術、科技與地景,使城市延伸出虛擬時空,將城市打造為「無牆博物館」,提升了公共藝術的可親性,一舉拿下2019年臺北設計獎首獎——這場耳目一新的視覺策劃,出自日目視覺藝術(247 Visual Art)的陳普和黃顯勛之手。

2019年粉樂町海報。

這並非日目視覺藝術第一次受到矚目。2018年,他們以《黑青:日目圖像創作展》獲得金點設計標章;2019年再度以《傷口裡的光》獲得「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優選——一隻黝黑綴青斑的巨型蛇頸龍俯臥在松山文創園區,引起熱烈迴響。

【延伸閱讀】張耿華專欄|為什麼台灣需要「無人按呢做」?

用科技增加敘事感和時間性

「黑青」不是一隻生物,而是主責圖像創作的陳普,在研究所時創作的一系列作品。起初,僅是單純取樣於日常觀察到的種籽、果實、動植物等生命體,以墨汁繪製黑色塊面,運用螢光綠畫筆勾勒出有機線條;沒想到,一個、一個畫著,便逐步組合成各種角色的原型。

日目視覺藝術共同創辦人、團隊視覺總監的黃顯勛說,黑青,講的正是這些角色成長的歷程,「螢光綠就是跌倒而產生的瘀青或傷痕。」原來,黑青,真的是「瘀青」的台語發音。

【延伸閱讀】美學,如何把城市變有錢?2020世界設計之都法國里爾從工業區轉型新創城

陳普創作的黑青系列,線條抽象有機、形體充滿可能,又保有某種共通性;賦予讀者想像,辨識度也夠高。加上他就讀的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是一個很實驗性的場域,兩人便決定加入數位元素——《黑青:日目圖像創作展》首展,便與好友「潘洛斯互動設計」的張峻瑜合作,為黑青開發專屬於的科技互動,打造成一個穿梭在現實與虛擬間的動態生態系統。

黑青AR效果。

首展先運用iBeacon技術,讓畫布上的黑青在虛擬空間裡「站起來」;而後更開發出黑青專屬手機 APP,透過虛擬實境技術,讓一隻隻「黑青」在使用者眼前放大、縮小、跳躍,嶄新的體驗讓大人與小孩都樂在其中,也削減了藝術作品的距離感。

創作團隊也因此陸續獲邀於臺北插畫藝術節、亞洲插畫藝術節、台東設計中心等處展出;更曾遠赴德國、肯亞、荷蘭、法國等地舉辦展演和工作坊。

【延伸閱讀】AMAZING屏東!縣刊驚艷改版,創下政府美學新高度|城市大小聲

擅長程式開發、亦有3D動畫設計背景的張峻瑜有設計背景,做AR時候也相當重視美學表現,例如有無陰影、陰影深淺等,賦予虛擬畫面一定程度的美感與真實感。

儘管科技結合表現突出,陳普依然強調,「說到底,技術還是要以作品要傳達的意念為核心,不會刻意追求技術導向,希望能夠創造良好的結合。」

張峻瑜也深表認同,「我們固然可以玩出更多不同的形式,但最重要的始終是作品要傳遞的訊息本身。」

重新思考公共藝術之於一座城市的可能

回顧「粉樂町」獲獎作品,陳普認為,其意義不僅是藝術與科技的交融,更讓他看見公共藝術與城市之間關係的無限可能——當觀眾在對應的AR Mark上使用APP與作品互動、聆聽導覽,不但可深入認識散布各地的作品,各個作品也在AR的虛實整合下彼此鏈結,進而。讓他思考,「公共藝術應該要讓大眾與社會產生連結,這樣的功能性有時甚至大於藝術傳遞的訊息本身。」

黃顯勛認為「公共藝術的存在,對一座城市愈來愈重要,」黃顯勛觀察,公共藝術現今承載的使命並不只是純然的觀看,更帶著活絡在地的目標,甚至可以是「城市的名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就是很好的例子。」

【延伸閱讀】未來政府美學|如何喚醒公務員的熱情?設計首長:投資基層人才,讓創新被看見

充分溝通,打造大眾有感的公共設計

日目視覺藝術團隊。

為擴大作品的影響力與公共性,日目視覺藝術也開始與公部門打交道。陳普認為,現在時機正好,「前面已經有太多人跟公部門打過交道,公部門愈來愈知道如何透過專業知識與設計師溝通。」

只是,公部門案與其他商業案較大的差別在於,公部門案子須考慮公共性,「設計師不能只想著如何表現設計,而要能創造出在地認同的連結性,」陳普說。

去年底為「北花線-回遊號」及國家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忙得焦頭爛額的黃顯勛則認為,「設計最難的是溝通,讓大家對於美的事物及欲傳達的意念感到認同,進而產生歸屬感,」他頓了一下,「就是一個說服的過程。」

近年設計力導入公共運輸政策,「北花線-回遊號」的突破讓人驚艷。圖片提供: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延伸閱讀】就坐「北花線回遊號」回家投票吧!10個單位半年打造「台九線最美移動風景」

舉例來說,2019年,他們承接國家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的視覺設計,光是乍聽難度不高的Logo設計就傷透腦筋。

「Startup Island TAIWAN」LOGO。圖片提供:國家發展委員會

為探索台灣創新創業的關鍵元素,先花一年梳理國內新創的歷史發展背景及各公司特色,訪談超過100位國內重要新創社群、團隊、意見領袖;同時徵詢美學專家、科技部與經濟部等代表的意見,經過數不清的激烈會議後,才凝聚出共識——以山脈在海洋上的倒影,呈現島的意象,並組合成「無限」符號,象徵新創界擁有無限可能、勇於挑戰的創業精神,產出代表台灣的新創品牌 Logo。

「過程真的是非常珍貴的經驗。」黃顯勛說。

黑青系列公共藝術作品的足跡正踏進台灣各地,包含羅東夜市、阿米斯音樂節現場,透過藝術,時而結合科技所碰撞出的能量,持續擾動街區;而日目視覺藝術也在一次次創作中蓄積能量,在疼痛之餘不斷蛻變進化。

黑青公共藝術品出沒阿米斯音樂節。

「技術就像是其中一支畫筆,」張峻瑜有信心地說。之後也可能結合更多數位科技,為作品創造更多公共性,讓民眾參與更踴躍、更有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