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將取代LINE?為何蔡英文、韓國瑜、慈濟志工、香港抗爭青年都愛用?

Telegram將取代LINE?為何蔡英文、韓國瑜、慈濟志工、香港抗爭青年都愛用?
最近興起的Telegram為何那麼多人使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0-04-06
文・曾彥菁 圖・Shutterstock
13976
今年1月Line在公告將升級官方帳號為2.0版,費用從原本的「吃到飽」改為「以量定價」,許多人陸續轉往一個台灣人不太熟悉的社群APP——Telegram。

最先發難的是慈濟志工早會:「由於Line@改版,我們的支出從月租費798元,暴增為約60萬元。」「我們將從Line@搬家到Telegram,繼續為大家服務。」

近兩個月,總統蔡英文、高雄市長韓國瑜等政治人物也開始開設Telegram帳號,兩人頻道追蹤數皆已破萬。

隨著Line帳號轉型與Telegram崛起,台灣的社群軟體板塊正逐漸轉移中。但Telegram到底是什麼?

總統蔡英文也宣布開通Telegram帳號。圖片來源:擷取自蔡英文Telegram總統蔡英文也宣布開通Telegram帳號。圖片來源:擷取自蔡英文Telegram

【延伸閱讀】這七種iPhone APP最侵犯隱私,快刪!(或是做這兩件事補救)

前身是「俄羅斯版臉書」

2013年,俄羅斯兄弟尼古拉・杜羅夫(Nikolai Durov)與保羅・杜羅夫(Pavel Durov)一起創辦有「俄羅斯版臉書」稱號的VKontakte。俄國政府要求提供用戶資料,但遭杜羅夫兄弟拒絕,他們決定賣掉股份,帶著3億美元離開俄羅斯。

Telegram前身是俄羅斯版的臉書。Telegram前身是俄羅斯版的臉書。

重視網路安全與個人隱私的杜羅夫兄弟,將部分資產用來成立非營利組織,並開發通訊軟體Telegram,標榜「即時、安全、免費」,用戶的個人隱私被加密保護,介面也沒有廣告,不用擔心個資被拿去做行銷。還可創立最多20萬人的群組,以及無上限追蹤者的頻道。

與WhatsApp不同的是,Telegram的資料都儲存在雲端,用戶可在多個裝置上同時使用,並上傳大量資料如mps、zip檔等,每個檔案最大容量可到1.5G,也有人直接當作雲端資料庫使用。

【延伸閱讀】當紅視訊軟體Zoom曾自啟鏡頭 、開發團隊在中國 中研院學者:使用前留意7件事保資安

香港、伊朗:反政府群眾運動者的通訊工具

由於其對個資的保密性,以及創辦人曾拒絕獨裁政府交出資料的要求,使Telegram在香港反送中、伊朗示威等反政府群眾運動中,成為抗議者間通訊的工具,確保數位足跡不會被用作秋後算賬的證據。

但Telegram也因此被政府視為眼中釘。例如在香港反送中期間,就遭到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以大量攻擊試圖中斷服務)。創辦人保羅杜羅夫曾表示:「這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延伸閱讀】斷網也能聯繫!示威抗議的香港人,正在使用一個將改變世界的新APP——Bridgefy

中國:翻牆看新冠肺炎資訊,單一頻道逾8萬人追蹤

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Telegram也成了許多中國網友獲得即時資訊的利器。

Abacus報導,一個名為「2019-nCoV疫情實時播報」的簡體中文頻道,每日即時上傳各地疫情最新訊息,該頻道有八萬8,254個訂閱,每則訊息都有1萬5千到2萬人觀看。許多中國網友翻越防火牆,加入帳號追蹤,「我會頻繁地確認新官病毒的新聞,這個頻道提供更直接方便、集中的傳播平台。」

至此,Telegram成了「避難所」般的存在,滿足了想獲取官方資訊以外的中國網友。

然而,假新聞與錯誤資訊也會在Telegram上出現。但2019-nCoV疫情實時播報用戶認為,新聞都有附上來源依據,讓用戶有自行分辨訊息真偽的機會。

【延伸閱讀】防疫也防詐》(下)假訊息兩年轉傳180萬次!詐騙集團警告「小心一點」 防詐軟體工程師不敢揭真姓名

疫情期間,中國網友運用Telegram交流新冠肺炎最新訊息。圖片來源:擷取自Telegram疫情期間,中國網友運用Telegram交流新冠肺炎最新訊息。圖片來源:擷取自Telegram

韓國:N號房性侵影片,26萬人次付費觀看

而這款逐漸興起的通訊軟體,近期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發展。其中最令人震驚的,當屬3月24日發生於南韓的殘忍的性剝削事件——「N號房」。

事件主嫌從2018年起利用Telegram的隱密性,在聊天群組中,上傳性侵和虐待女性的影片,藉此賺取會員的觀看付費。每人最高付費1,200美元(約台幣3萬6千元),會員前後多達26萬人次。

受害女性共有74人,其中包含16名未成年少女。她們被付費邀請拍裸照後,主嫌以公開個人資料威脅她們,拍下性侵與性虐待影片,甚至有女性身體被刻下「奴隸」等字眼。

N號房事件曝光後,南韓民眾盛怒,要求公開主嫌和26萬會員資料,「註銷Telegram」「刪除Telegram足跡」等開始成為網路關鍵字,也讓人發現Telegram的隱密性猶如雙面刃,可以保護個人隱私,卻也讓犯罪有了滋長空間。

美國:加密貨幣Gram募得17億美元,法院認違法

Telegram的營運資金多來自杜羅夫兄弟,他們也嘗試在2017年發展自己的區塊鏈平台「Telegram Open Network」(TON),並發行原生加密貨幣「Gram」。2018年一月和三月進行了兩輪預售,共募得17億美元資金。

根據比特幣媒體Bitcoinist,全球171位投資人共購買了29億個Gram貨幣,其中39位來自美國的投資人購買了10億個,包含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遺孀羅倫斯(Laurence Powell Jobs),個人投資預估至少500萬美元。

儘管幣圈信誓旦旦,Telegram卻一概否認。官方網站強調,TON仍在測試階段,所以他們從未預售、也未曾公開發行Grams,那些宣稱能買賣貨幣的網站都與Telegram無關。

但此舉仍被美國聯邦政府盯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為Telegram並未在美國註冊就發行加密貨幣,違反了《證券法》(Securities Act),並在2019年十月提出告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Telegram並未在美國註冊就發行加密貨幣,違反了《證券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Telegram並未在美國註冊就發行加密貨幣,違反了《證券法》。

華爾街日報報導,Telegram主張Gram並非證券,只是TON平台上的交易媒介;但紐約地方法院採用Howey Test檢驗機制(美國認定投資契約的標準),於今年三月宣告Gram屬於證券,禁止Telegram向購買者交付Gram貨幣。

紐約南方地區法院法官P. Kevin Castel認為:「考量到Howey Test的經濟事實,法院認為Gram若開始在二級證券市場轉售,將會成為未註冊的證券。」認定Gram違反1933年起制定的《證券法》,要求歸還募得的17億美元資金,並將裁定罰款。

Grams究竟開賣了沒?為何Telegram與聯邦政府各說各話?《區塊勢》作者許明恩解釋,原因可能有兩種:發行機構擔心被政府機關找麻煩,於是偷賣;或是交易所尚未取得貨幣就偷跑預售。例如虛擬貨幣EOS就是邊建鏈、邊預售,而且高調宣傳,期間長達一年。

無論實情如何,Telegram與聯邦政府的法律戰已驚動了虛擬貨幣交易所。交易所Liquid Exchange今年一月便宣布取消銷售Grams,也將資金退還給參與非官方銷售的投資人。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