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譚德賽對面的21歲女孩林薇:我所知道的英國「志工防疫」與海外台灣醫衛人

站在譚德賽對面的21歲女孩林薇:我所知道的英國「志工防疫」與海外台灣醫衛人
林薇分享台灣人在英國參與防疫的經驗。圖片來源:林薇
2020-05-16
採訪、撰文・陳芳毓 圖片來源・林薇
24352
四月中,一支名為「致譚德賽博士的公開信」的影片被分享超過3萬次,也使許多人第一次知道林薇——一位用流利英文對國際發聲的台灣女生。

短短一週內,林薇發表了第二支影片,並在「台灣防疫外交展望直播論壇」以「英國如何應對疫情」為題發表短講。還在愛丁堡大學就讀流行病學的她,在滿座生醫前輩面前毫不怯場,很難想像只有21歲。

在世界衛生大會(WHA)召開前夕,《未來城市@天下》請林薇從醫科留學生角度,觀察英國的防疫作為、流行病對社會的衝擊,以及海外台灣醫衛人的行動。

林薇的「至譚德賽博士的公開信」影片被分享超過3萬次。圖片來源:林薇林薇的「至譚德賽博士的公開信」影片被分享超過3萬次。圖片來源:林薇


這一次疫情,英國約有1,200個民間慈善團體投入。英國志工文化根深柢固,從滿街慈善團體經營的二手商店(charity shop)可見一斑。人們將用不到的東西捐給慈善團體,也習慣先去這些商店購物;各慈善團體幾乎都有校園分部,學生也踴躍參與。

愛丁堡大學旁有個很大的城市綠地The Measows,前面是住宅,後面是學校,許多學生在此租屋。居民們雖互不相識,但組成了上千人的臉書社團The Meadow Share,平日就會分享食物。

蘇格蘭一月就傳出疫情,幸好虛驚一場。三月,英國疫情極速加劇,蘇格蘭仍相對輕微,但已有The Meadows的居民受到影響。愛丁堡大學學生很快就自發籌組支援團體,幫隔離的人們上超市採買日常用品、把多的食物送給他們,或傳訊息、打電話關心。

就是從不需要專業能力、但能展現社區溫暖的小事開始做。(延伸閱讀|當初幸好有你#01|「在家關14天很悶!」245位護理台灣隊志工,打4.5萬通電話解隔離焦慮

英國街頭上有女王感謝民眾配合防疫的字牌。英國街頭上有女王感謝民眾配合防疫的字牌。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英國全面改為在家工作、上學後,又產生另一個問題:前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能work from home(居家工作),小孩又不能去托兒所,怎麼辦?

由於愛丁堡最大的醫院隸屬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生便與育兒機構合作,發起「去醫護人員家幫忙帶小孩」,後來全校都加入這個行動。大概是「台大學生去幫台大醫院醫護」看小孩的概念。

我沒有車,不方便去醫護人員家帶小孩,就參與了傳訊息關心的部分。我會在臉書社團分享開心的歌單和電影,或用外掛程式舉辦「Netflix Party」,和被隔離的社區居民一起看電影、聊天。

台灣可能因疫情發展緩慢,有一小段時間還傳出醫護歧視;但英國疫情進展非常快,兩週內病例直線飆升。有共同的「大敵」,人們就不會分彼此。

Uber等餐點外送平台第一時間就宣布,免費送20萬趟食物給醫護人員;每天晚上8點,英國人都會在陽台上拍手感謝第一線醫護,直到現在。

英國的公營醫療體系(NHS)為人詬病已久,按照執政黨的計劃,脫歐後,英國就要推動醫療改革,解決醫護人員不足、薪水偏低、私人醫療昂貴等問題。不料疫情來得突然,疫情爆發前加護病房已八成滿,更使醫護陷入苦戰。

一開始,英國是靠志工體系撐住醫療體系,最後政府出面統籌,請停飛的空服員擔任醫院第一線接待人員,政府支付八成薪水,才勉強渡過難關。(延伸閱讀|當初幸好有你#02|廠商嗆「一箱10萬都有人要!」他打60通電話找口罩⋯⋯醫界如何守住武漢肺炎前100天?

海外的台灣醫衛人

林薇希望透過醫護給人協助與溫暖。圖片來源:林薇林薇希望透過醫護給人協助與溫暖。圖片來源:林薇

我從小就對「人」和「生物」有興趣,加上喜歡與人互動,所以選擇當醫師。 人們脆弱時,最相信的就是醫護,我自許成為一個溫暖的醫師,在專業上給人幫助,也給人溫暖。

之所以選擇傳染病學,是因為這是一個綜合學門,影響人數非常很多。許多緯度與台灣相近的熱帶國家,如海地、西非都長期被傳染病影響。

但是,現有大型傳染病之所以無法根除,往往不是因為醫療技術,而是因為環環相扣的政治與經濟因素。傳染病使得貧窮階級被不斷複製,婦女與兒童的處境更加困難。未來,我希望成為一位無國界醫師,去傳染病疫區處理婦女與兒童問題。

其實,海外有不少來自台灣的醫衛人員,過去多是移民第二代,現在國際流動高,多了不少自行去海外學醫的年輕人。為了串連大家,今年,監察委員、醫師張武修等人發起「台灣醫衛總會」,希望結合跨世代力量,聲援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延伸閱讀|【口罩下的人#04】讓國旗登上WHO主辦的黑客松!AI一秒判讀新冠肺炎X光 成大擊敗全球1000多隊奪勝

我也擔任台灣醫衛總會青年委員會主席,負責聯繫30歲以下的台灣海外醫衛人。

我參加了許多台灣國際組織,像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會議與台灣世衛外交協會成員。理由很簡單——我在台灣出生長大,台灣是我唯一的家鄉,也是「我之所以是我」很重要的一部份。

原本,我們打算在世界衛生大會期間,到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總部外聲援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但會議因疫情改為線上,只好作罷。台灣人可能習慣在國際場合遭受不平等待遇,但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件事「不正常」,它就該被改變。  

其實,台灣醫療總會與世衛外交協會,都不知道我要做那兩支影片。我只想對我認識的人說明,台灣官方沒有歧視舉措,那是錯誤指控;也讓世界知道,除了口罩外交,台灣醫護人員也透過遠端會議協助許多國家。

我的個性很謹慎,但當下的想法很簡單:「這件事可以做!」然後就去做了!很意外引起這麼大的迴響,也幸運能激發更多有能力的人發聲。

台灣人個性和手法都比較溫和,這是我們的優點;但不知如何「老王賣瓜」,別人看不見我們的好,也很可惜。

幸好,我們這個世代有科技和社群媒體,有很多發聲方式和交流機會;我希望為家鄉做點事,把我能做的,做到最好。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