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強的兩大產業 如何創造出AI神醫、兩千億智慧醫療商機?

台灣最強的兩大產業 如何創造出AI神醫、兩千億智慧醫療商機?
有搞頭實驗室創辦人陳俊志發起「開源義肢」專案,用3D列印製造義肢。圖片來源:吳宙棋
2019-06-17
文.康育萍
19772
科技與醫療,堪稱台灣兩大最有實力的產業。智慧醫療,更是全世界科技巨擘紛紛搶進的夢幻商機。擁有完整電子製造供應鏈的台灣,如何靠獨步全球的全民健保大數據加持,搶得先機?

當台灣最有實力的兩個產業相遇,會創造哪些新的可能性?

5月下旬,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的創新與新創展區(InnoVEX)上,來自全球25國的新創團隊,一次展示物聯網、人工智慧(AI)等最新應用。其中,結合科技與醫療產業能量的「智慧醫療」,正是一大重點。

走一趟展區,便能想像這樣的未來:醫生戴上VR頭盔,就能模擬手術過程,取代過去臨床試驗;AI分析過去病歷資料,提供醫生用藥建議;病患透過臉部辨識裝置,隨時監測自己的生理狀況,省下醫院檢查的時間……。

全球最先進的新科技,正為傳統醫療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革命。(延伸閱讀|2020大未來|智慧醫療|李友專:存下治療過程大數據,醫師更容易預測病人何時出院

蘋果、Google、亞馬遜都搶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智慧醫療(eHealth)的定義:「將資通訊科技應用在醫療產業,包含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檢測、教育和研究。」

勤業眾信(Deloitte)統計,到2020年,全球醫療照護支出達8.7兆美元,醫療物聯網應用的產值也將在2022年成長到1,581億美元,可見智慧醫療商機驚人,吸引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巨擘紛紛搶進。

光看台灣,預估到明年,醫材產值將達2,000億台幣,若能進一步智慧化,對台灣科技廠來說,更是不能錯過的轉型契機。

佳世達醫療器材事業群總經理楊宏培指出,智慧醫療成為全球趨勢,台灣擁有完整的電子製造供應鏈,醫療產業所投入的資源與品質又享譽國際,比起其他國家有機會,「現在科技業都遇到瓶頸,但醫療產業代表的是本夢比。」

檯面上的科技大廠,像電子五哥的鴻海、英業達、仁寶、廣達、緯創,以及華碩、宏碁等品牌廠,都紛紛加碼佈局,深怕錯過這一役。

科技廠為了找尋下一片藍海,設法加緊轉型;醫院則面對長期人口老化,醫療人力、資源緊縮,健保財政缺口擴大等危機,被迫找出可能解方。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直言,希望藉由新技術的導入,節省醫院和健保資源,甚至做到提早預防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醫療業才有未來。

為了突破眼前困境,如何異業結盟,找出合適的商業模式,成為科技和醫療產業努力的方向。(延伸閱讀|按個鍵就能預測身高?AI走入醫院,帶來什麼改變?

但當工程師遇上醫師,合作又該從何展開?

佳世達:從急診室做起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生活與生醫組組長張慈映分析,目前台灣智慧醫療發展分為三大面向,分別是:醫院流程改善、醫療器材、健康照護。其中以流程改善進展最為快速,因為較少涉及醫療核心,資訊化本來就是科技廠的強項,導入的難度也比較低。

今年1月,佳世達就宣布與成大醫院合作,從急診室做起,在現場裝設電子看板,方便醫護人員掌握病患病情和即時狀況。一旦有人等候太久,或影像、血液檢查結果異常,系統便會自動示警,提升急診室運作效率,降低人員負擔。

隨著人口高齡化,智慧醫療商機龐大,成為科技大廠必爭之地,企圖結合台灣科技與醫療產業優勢,提供病患高品質服務。圖片來源:王建棟攝隨著人口高齡化,智慧醫療商機龐大,成為科技大廠必爭之地,企圖結合台灣科技與醫療產業優勢,提供病患高品質服務。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至於醫療器材,除了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的穿戴式裝置,近年備受關注的AI,也是發展重點項目之一。

「現在都還在內部研發,很少有端得上檯面的成果,」台大醫院醫務秘書賴飛羆說,各大醫院積極佈局AI,但大家都還在摸索。台大就與新創公司台灣人工智慧研究室(Taiwan AI Labs)合作,進行肺部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判斷,再和台大內部的影像比對,希望透過AI判讀腫瘤的範圍、大小等現象,協助醫生及早發現、治療。

用AI判讀影像,節省部份人力,聽起來理想,實際上仍困難重重。

賴飛羆說明,除了必須先通過醫療倫理委員會審核,還得花人力標註影像,教AI如何識別,再來建立模型,反覆訓練AI提升準確度,最後還要經過臨床試驗,取得醫材認證等程序,前後至少三年時間,產品才可能上市。

由此可見,智慧醫療商機雖大,但要進一步實現、落地,還有不少挑戰需要解決。(延伸閱讀|李友專專欄|「身為醫師,我曾因夢到『取消健保』而嚇醒⋯⋯」AI早覺醫療如何避免惡夢成真?

秀傳:工程師在第一線

楊宏培直言,科技與醫療人才所受訓練截然不同,思惟模式也有差異,彼此並不熟悉,要展開合作,一開始連對話都很難。加上電子產品生命週期短,科技業投資往往看重短期效益,但在醫療產業,一項投資沒有3到5年,根本很難回收,也影響廠商投資意願。

為了避免類似狀況產生,彰化秀傳醫院資訊發展中心執行長李文欽強調,建立一套讓科技與醫療人才順利合作的制度,便很重要。

秀傳內部就有超過100位工程師,分別擔任不同科別的「臨床資訊師」,實際待在第一線,觀察醫護人員如何工作,了解他們的工作項目、流程、需求,同時也協助醫護人員熟悉科技工具,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一位臨床資訊師要從什麼都不懂,到可以和醫生一起工作,至少要3年以上,」李文欽觀察。

此外,為了打破白色巨塔的高牆,建立「開放場域」,也是科技業者和醫院正嘗試的一條路。

聯醫:找大廠一起實驗

去年11月,台北市聯合醫院就在台北市政府推動下,宣布啟動智慧病房場域實驗試辦計劃,找來研華、光寶、華碩等科技大廠,在旗下八大院區展開不同嘗試。如此一來,業者便能直接進到醫院,進行研究與開發;醫院也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學習數位化,獲得最新應用與服務。

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遵誠談起業者從卻步到參與的轉折:一開始業者因為不知道可以在醫院裡做什麼而卻步。但透過這樣的合作,有助於業者開發潛在使用者,進一步走到社區提供居家照護服務,還能當作示範點,吸引海外醫院上門合作。有這些誘因,合作的意願才慢慢提升。

像負責失智照護的和平院區,就和五家科技公司合作,一起研發防止病患跌倒的監測系統,只要在病床上方安裝鏡頭,結合感測技術,就能透過螢幕、在護理站隨時注意病患行為,一旦有人跌倒、行為異常,系統便會自動通知護理人員,做到即時預警,降低照護風險。

透過實驗場域,就像搭建一個平台,讓業者和醫院不受績效束縛,有機會嘗試各種構想,相互激盪,「有時候我們提出需求,經過大家一起討論,很多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後來也都克服了,」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也說。

不過,即便解決整合問題,接下來卻得面臨一道道法規限制。

華碩健康總經理吳漢章就說,考量到病患隱私,醫院內部資料很難提供外界使用,不同醫院資料也無法串聯,加深業者投入相關產品開發的困難度。「重點還是政府有沒有辦法塑造環境,用政策、法律引導,在考量道德和資安的前提下,讓大家願意把資料分享出來。」(延伸閱讀|肺炎危機是數位醫療轉機!從預防跌倒到精神病判定 台北榮總27領域AI齊發

開源義肢:創客助身障

除了資料運用,也因為醫療和科技業不同,首重安全性,法規限制自然更加嚴格。這一點看在使用3D列印、發起「台灣神手開源義肢」專案的有搞頭實驗室創辦人陳俊志眼裡,感受最深刻。

3年前他投入開源義肢專案,串聯全台創客社群,就是為了幫助更多身障者用低成本且快速的方法,協助他們開發屬於自己的義肢。

有搞頭實驗室創辦人陳俊志發起的「開源義肢」專案,雖然替使用者大幅降低成本,卻遇到法規限制,成為發展的一大阻礙。圖片來源:吳宙棋攝有搞頭實驗室創辦人陳俊志發起的「開源義肢」專案,雖然替使用者大幅降低成本,卻遇到法規限制,成為發展的一大阻礙。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即便立意良善,一路走來,開源義肢也曾遭遇法律問題。因為藥事法規定,醫材除了必須通過審核,還得在工廠生產,3D列印義肢因此不符規定,難以有效推廣。

直到後來,陳俊志找上台北榮總、高雄醫學院與明德輔具合作,有了產業界支援,才解決審核與醫療評估問題。但目前開源義肢仍屬於非營利專案,未來若打算往商業化發展,仍會遇到法規問題。

雖然困難重重,經過這幾年練兵,台灣的智慧醫療已初步展現實力,準備朝國際化邁進。

台大:AI診斷新生兒

3年前台大醫院嘗試將AI用於診斷新生兒罕見疾病,找出基因變異和疾病的關聯性。有了AI助力,過去得花1到2週才能完成分析,現在卻只要1小時,「這套系統已經用2年了,有罕見疾病徵兆的小baby,也能盡快得到準確的治療,」賴飛羆說。

智慧醫療在台灣才剛起步,但要促成改變,科技大廠如何拋下過去的代工思惟,放慢腳步,實際走進醫療現場,了解醫療人員需求,仍是關鍵。

回到醫院端,李友專也提醒,除了跨領域合作,只有冷冰冰的科技,缺乏對人的同理心,即便技術先進,最終都無法普及,「唯有得到病患信任,才是一切的根本。」

這對台灣的科技和醫療產業來說,都是一堂需要花時間學習的必修課。未來,就看誰能愈快跨出第一步,放下歧見進行對話,就愈能達到雙贏,成為引領產業的先驅。(責任編輯:洪家寧)

智慧醫療


【延伸閱讀】

貿易戰讓世界看見台灣!未來能不能加薪?就靠數位經濟
全球唯一智慧自行車產線在大甲 巨大為何選擇回台升級供應鏈?
政府亂發錢、社福五成給老人 「南歐病」讓台灣老中青世代三輸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