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擋了你家的風嗎?水岸公園第一排建築勒令「瘦身」,後方社區樂省電費

豪宅擋了你家的風嗎?水岸公園第一排建築勒令「瘦身」,後方社區樂省電費
台北市松山區健康公宅留下寬廣的棟距,使後排居民也能享受涼風。圖片來源:劉國泰攝
2020-06-18
文.陳芳毓 攝影.劉國泰
17474
水岸、公園第一排的「百萬景觀」是建商行銷法寶,卻也把風擋死,讓後方社區更炎熱。土地可以私有,但風、陽光和視野屬於社會,各地方政府該怎麼幫城市降溫、通風?

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張清華一直記得「王媽媽」。

2012年,張清華是台北市青年公宅設計建築師,負責說服附近居民,讓他們同意這個建案。但每一場說明會,住附近的「王媽媽」都出席抗議,「我家俯瞰青年公園和淡水河,政府不准擋住我的百萬景觀!」

張清華記住了。畫設計圖時,刻意將273戶拆成2棟,與河岸呈斜角,讓河風從中穿越,後排建築看得見河,也吹得到風。

後來,張清華陸續設計了多處社會住宅,雖然王媽媽不再出現,但每一處設計,都謹守對周邊居民的承諾。

「城市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風、陽光和視野,」張清華一口氣說完設計理念,灰白短髮晃動,但眼神篤定。

設計多棟公宅的建築師張清華相當注重社區通風,以維護居民的「風權」。設計多棟公宅的建築師張清華相當注重社區通風,以維護居民的「風權」。

比如台北市健康公宅,4棟大樓在330公尺的狹長土地上分據左右,中央低矮,彷彿給後方社區開了一扇窗。一樓抬高,讓南風從川堂與塔樓間灌入;基地前方也退縮3.6公尺,使附近的基隆河風沿健康路深入松山區。

又比如多達上千戶的新北市央北青年社會住宅,因為臨新店溪河灣,特地做了風向模型,將大樓拆成4棟並且「側身」,讓風傳進後方社區。

建築開發強度不受影響,但改變建築方向就能讓城市降溫。圖片來源:林子平建築開發強度不受影響,但改變建築方向就能讓城市降溫。圖片來源:林子平

「風充足,才能節約能源,」張清華解釋,台灣電費便宜,人們對風無感;萬一之後漲價,屆時風早被河岸、公園第一排豪宅擋死,後方社區怎麼辦?

但,只要風通了,開冷氣的時間短了,電費省下來了,發燒的城市也降溫了。

2018年,台北市單日最高溫為38.5度,創下近年最高溫,不開冷氣幾乎無法忍受。但風是城市的天然冷氣,當風速每秒增加0.5公尺,夜間溫度便下降1度,尖峰時間用電量就能減少6%。

尤其是夏天晚上的風。白天建築物吸飽了熱,特別需要晚風散熱;散熱若差,隔天起始溫度高,就得開更強的冷氣,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熱島空氣不對流⋯⋯讓路給風走 多數縣市沒警覺

看不見的「風權」

然而,城市規劃往往沒有考慮風,甚至還阻擋風。「建築技術規則施工編」規定建築物每日1小時的日照權,對「風權」卻隻字未提,「就靠建設公司的良心了!」張清華苦笑。

風無定向,如何測量?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裝設了上百個溫度偵測儀,每半小時會傳進最新數字,描繪這些城市的「都市熱島圖」。只要是都會建築密集區,就是紅通通一片,比空曠地區至少高出攝氏3到4度,夏天電費就差了6,000多台幣。

5月的一個中午,氣溫26度。記者跟著林子平團隊扛著風速儀,來到台南市最大公宅社區長榮新城。20多棟14層樓高大廈一字排開,相當壯觀。

社區前方正迎南風,風速儀顯示每秒風速高達4公尺,風口的行道樹甚至因長年風吹,歪了一邊;但一繞到後方平房,卻彷彿進入一個靜止時空,連樹葉、小草都凝結不動,耳邊只剩轟隆隆的冷氣運轉聲。

台南市最大公宅社區「長榮新村」形同擋風高牆。圖片來源:林子平台南市最大公宅社區「長榮新村」形同擋風高牆。圖片來源:林子平

「風被擋住後,會找去路,但一定還是會造成某個原本該有風的地方沒風,」接著,林子平帶我們到台南的新飯店區。

飯店區中間留下一塊大草皮,但西向的大億麗緻、和逸飯店與新光三越百貨,正好擋住從永華路灌入的運河風;後方的草地悶熱難耐,前方卻又因風切效應,女生個個得抓長髮、壓裙襬,才能夠鎮定走過。

但順著永華路,往前走到運河邊的水萍塭公園,周遭房舍只有3、4層,與行道樹同高。風,又回來了!

成大教授林子平發現,城市裡的風經常會被巨型建築物阻擋,是造成悶熱的原因之一。成大教授林子平發現,城市裡的風經常會被巨型建築物阻擋,是造成悶熱的原因之一。

「每個基地都有權利享受風,每個基地也都有義務傳遞風,」林子平強調,土地可以私有,但風屬於社會。(延伸閱讀|為什麼高樓多的地方比較熱?東京打造「風道」為城市降溫

降溫也要兼顧公平正義

他常跟各縣市政府,說起德國南部大城弗萊堡實踐「風權正義」的故事。

這個城市位於萊茵河谷,右側緊鄰黑森林,夏天就靠徐徐林風吹進城市,帶走白天的高熱。然而,當地足球隊弗萊堡體育俱樂部(SC Freiburg)的主場「黑森林球場」,就擋在風道上,幸好看台不高,沒有擋住風。

但多年來,球場觀眾席多次擴建,專家與民眾擔心將阻礙風,多次抗議後決定終止擴建,改在城市西側重建球場,預計今年夏季完工。

德國的足球場實踐「風權正義」,為了不阻礙風吹入城市而停止擴建。圖片來源:林子平德國的足球場宣布停止擴建,以實踐「風權正義」。圖片來源:林子平

其實,河道、綠地、道路、低矮建築物,都是城市裡的天然與人為的潛在風廊。當風廊上的土地為公有,有理念的建築師便能落實公益;若是落入私人手中,就全然不是這一回事——高雄市美術館、台中市新市政中心、新北市淡水河岸、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等,每個城市最大的河川與綠地旁的精華區,無一不被數十層樓高的豪宅包圍。

由於「河景第一排」、「公園第一排」價格最好,一旦取得這種頂級建地,建商往往會透過容積轉移,將面第一排戶數撐到最大,形成「屏風效應」——公園與河岸風進入城市200公尺後就會受阻,失去散熱功能。

「這涉及龐大利益,必須靠地方政府出手,」林子平強調。

建商往往會將公園第一排的戶數撐到最大,但建築只要「側身」,就能避免形成讓城市悶熱的「屏風效應」。圖片來源:林子平建商往往會將公園第一排的戶數撐到最大,但建築只要「側身」,就能避免形成讓城市悶熱的「屏風效應」。圖片來源:林子平

新北:最早為風立法的城市

地方政府出手,得靠法令工具。

在林子平的都市熱島地圖上,新北市蘆洲、三重、板橋紅通通一片,比台北市還熱。儘管緊鄰大漢溪與新店溪,但新北市近4分之3人口都擠在這處河灣,河風受困水泥叢林,帶不走高熱。

林子平的都市熱島地圖上,可見建築密集處紅通通一片,連入夜也難以降溫。圖片來源:林子平林子平的都市熱島地圖上,可見建築密集處紅通通一片,連入夜也難以降溫。圖片來源:林子平

台北市在日治時期便規劃棋盤式道路,是天然風廊;但新北市缺乏規劃,河岸先被低矮違章鐵皮屋佔據,開發後又淪入建商之手。

站在華中橋往新北方向看,左方舊開發區,大樓比肩緊貼河岸拔地而起,彷彿一道水泥屏風;轉向右岸新開發區,高樓雖也逐漸取代綠地,但建築棟距已拉寬許多。

新北市華中橋兩側河岸第一排豪宅,因法令規範差異,形成明顯「左密右疏」的對比。新北市華中橋兩側河岸第一排豪宅,因法令規範差異,形成明顯「左密右疏」的對比。

關鍵改變在2010年。當時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乘勢拉高環保標準。曾承辦江翠北開發區的都市規劃科科長曾涵筠說,當時板橋已有熱島現象,「新開發區若不加規範,可能會像舊區一樣,河岸蓋滿一整排。」

新北市邁開大步,使法令追上氣候變遷的速度。2013年,板橋江翠北側80公頃河岸成為新北第一個「風環境管制地區」。此區建案須符合三個原則:建築基地超過15公尺寬者,各幢立面最大寬度不超基地面寬70%;建築斜對角不能超過50公尺;垂直河岸道路退縮4公尺。

這項限制,意味大樓必須瘦身、拔高,一層很難超過4戶。不僅提高建築師設計難度、增加建商建造成本,也使地方政府查核項目,變得複雜。

但新北市持續加碼。隔年,新北市最大風道入口淡水河八里地區,除寬度限制,也規定建築高度必須低於觀音山脊線,避免景觀與涼風變成私人財產。

引風不夠,還要增綠。

隨著每年都市計劃通盤檢討,最新的板橋浮洲、蘆洲北側都市計劃區,也規定公共大型綠帶須集中水岸,確保河風吹進城市時,會先經過大片綠地;同時建議後排建築外觀採階梯式,使風能拾階而下,流進巷道街區。

「風雖然沒有固定指向性,但開口愈大,流動性愈好,」新北市城鄉局副局長江志成說。(延伸閱讀|淹水、熱浪、乾旱將成為常態 台灣有哪些城市真的做好準備?

台中:率先以容積獎勵風廊

今年4月,台中市也修訂「台中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成為第一個以容積獎勵建商落實風道的城市。

台中市都市發展局局長黃文彬請林子平提出一套計算方式,除規定基地棟距與空地距離不能小於6公尺,還用建築基地量體與風阻,計算出「通風率」公式:建案通風率介於15%至20%,可獲3%容積;高於30%,可獲得4%。

當通風率為20%,基地內風速約為背景風速的47%。也就是說,若背景風速為每秒3公尺,通風率20%的基地,風速每秒就有1.41公尺。而在悶熱的都市,只要揚起每秒1公尺以上微風,相當於吹動一張衛生紙的風量,就能讓人舒適許多。

甚至,若建商願意在面對廣場或綠地等潛在通風區退縮,還能多得1%容積,最高可達5%。「面對大空地退縮,更有意義,」林子平說。

但林子平承認,這套辦法只能限制新建案,難撼動滿載的舊城區。於是,他進一步找出台中8條貫穿南北的潛在風廊,包括柳川、綠園道等;一塊塊標出風廊周遭300公尺的風速偏低區域,建議都發局管制新建築的高度與寬度,「風廊畫出來,政府就可以做點事。」

林子平為台中市畫出8條潛在風廊,讓政府的限建政策有所憑據。圖片來源:林子平林子平為台中市畫出8條潛在風廊,讓政府的限建政策有所憑據。圖片來源:林子平

8條風廊中最大的一條,正好穿過台中市北部水湳機場舊址。這塊被譽為「台中市區最後一塊寶地」的245公頃空地正在大興土木,即將變身為「水湳智慧城園區」。

5月的一個正午,黃文彬帶記者爬上水湳中央公園的小丘。放眼望去,雖仍是草地與工地,但2年後,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逢甲大學「共善樓」、妹島和世設計的「台中綠美圖」,都將在此定居。

以「負建築」聞名的隈研吾甚至只打算蓋4層樓,讓建築融入地景。

「兩位普立茲克獎大師都有作品,其他建築也不能太差!」同樣身為建築師的黃文彬笑著說。

他指的是園區東邊的文化商業用地。這塊未來的辦公大樓區,將站成6排微笑曲線,都發局規定,面綠地第一排限高16公尺(約5層樓),僅後方建築高度的一半;就像拍團體照,前排「半蹲」,讓後排建築通風。(延伸閱讀|改造台北40年老公寓 台中花博策展人吳書原:我在露台養一座森林

柳川是台中重要的風廊,都發局正在規劃限制河岸兩側的建築開發。柳川是台中重要的風廊,都發局正在規劃限制河岸兩側的建築開發。

台南、台北:城市外的重劃區實驗

愈來愈多城市意識到風廊的重要,即便城市裡建築林立、難再改變,就找城市外的重劃區做實驗。

例如,施工中的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便規定其中幾個基地需配合季節性風向,留設生態街角廣場,並且以寬度20公尺以上連續性風廊連接;而台北市最後開發的南港重劃區,也正從風廊的角度,評估都市規劃。

林子平拿出一張「風花圖」,大小錯落、顏色漸層的「花瓣」,標示著台北各區的風向與風速。這張圖顯示,東方的南港彷彿台北市的大冰箱,雖有零星高樓,但因棟距寬,夏天仍有源源不絕的東風,沿著市民大道吹進市區。

換句話說,如果南港開發過度,就像在冰箱裡塞滿食物,冷風出不來,松山、大同、信義區都會變得更熱。

台北市東側的南港若過度開發,松山、大同與信義區將變得更悶熱。圖片來源:林子平台北市東側的南港若過度開發,松山、大同與信義區將變得更悶熱。圖片來源:林子平

林子平提醒,每個城市都該畫出自己的風勢圖,開發大型建物前,先用這些資料模擬。沒風,就引風,甚至用法令「創造」風,千萬別再擋風。「現在是亡羊補牢,已經慢了,但還是要做!」


前瞻政策

【三大問題】

1. 缺乏整體規劃:早期城市建築物過高、過密、過寬,影響通風。
2.「第一排」建案擋風:河岸與綠地是城市的重要風廊,然河景與綠地第一排建案炙手可熱,建商為求獲利,往往將景觀面最大化,使風無法深入城市。
3. 法令不周全:縣市政府缺乏相關立法,建商開發時沒有「留下風廊」的限制或誘因。

【三大建議】

1. 永續城市規劃:縣市政府應擬定自己的永續城市開發計劃,並制定相關法規與執行細則,使開發商及早準備,減少後續爭議。
2. 找出城市風廊:立法限制風廊(如綠地、公園、河川)周邊的建案開發,提高城市通風度。
3. 教育「風權」意識:讓民眾知道「風」是應享的居住權,不應被剝奪,將能成為政府推動永續城市規劃的助力。


《天下雜誌》39週年特刊《與地球和好》

「我們是感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第一代,也是能夠採取行動補救的最後一代。」——美國前總統 歐巴馬

我們該如何與地球和好、守護美麗之島?

馬上閱讀《天下雜誌》39週年特刊《與地球和好》完整報導:

永續大計》
「人定勝天」其實會害了我們?如何給下一代環境正義

能源轉型》
在光電廠上蓋候鳥餐廳!發電與生態保育,竟然可以雙贏
再生能源日增 台電如何維持供電穩定?

國土計劃》
台灣第二起罷免案在宜蘭?小村莊的水源保衛戰,全台都需要面對

糧食危機》
無肉不歡、種稻卻不愛吃米 你的三餐為什麼害人也害己?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