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奇蹟:循環經濟不是夢

荷蘭奇蹟:循環經濟不是夢
2016-09-28
文・辜樹仁
31312
歐洲最值得台灣學習的小國──荷蘭,又展開新一波進化,將「循環經濟」當作未來的經濟新引擎。今年出生的新生兒在有生之年,就可能活在沒石油、沒天然氣,40種天然資源耗盡的世界,《天下》越洋採訪,在這個低地國度找到「以租代買的照明」、「可抽換相機的手機」及「可回收建材的大樓」等顛覆性商業模式。 連台積電、中鋼、欣興電子、永光化學、供應7-Eleven的石安牧場等,也爭相擁抱「循環經濟」。 這波新變革,已讓全球對待「廢棄物」的態度,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台灣準備好了嗎?

一顆雞蛋在7-Eleven可以賣到14元,還讓消費者趨之若鶩。位於高雄市阿蓮區的「石安牧場」堪稱全台知名度最高的養雞場。

驅車駛進一大片農田中央的石安牧場,最醒目的不是養了可容納70萬隻雞的龐大雞舍,而是入口處由六層樓高的脫硫塔、巨大儲氣球組成的沼氣發電廠。

這是台灣農業最大規模的發電廠,總投資為3.5億台幣,發電量達100萬瓦(MW)。

這裡,可視為總統蔡英文上任6個月以來,最新一波新政策上場的觀察點。她在就職演說中強調:「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污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

石安牧場是台灣「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最佳案例之一。董事長謝石泉引進丹麥沼氣發電技術,將原本臭氣沖天的雞糞,化為可供1000多戶人家使用的電力,而且廢水、廢氣、廢熱都做到循環再利用。

每天早上開始,石安牧場八座超大型雞舍中的30多噸雞糞,用輸送帶從地底送到電廠,加入洗選蛋回收的近百噸廢水,攪拌、沉澱除砂後,在3座6層樓高的脫硫塔加溫發酵放置一個月,產生的沼氣儲存在巨大的高壓儲氣槽中,最後燃燒發電。發電的廢熱,回收用來加溫雞糞水;產生沼氣之後的雞糞廢水,每天約可做成一百噸液態有機肥料,免費供給附近農民使用。

台灣農業最大規模的沼氣發電廠,讓石安牧場從一個雞糞臭氣沖天的養雞場,搖身一變成為各界爭相觀摩的循環經濟樣版。(鍾士為攝)

未來,類似石安牧場這樣的「循環型農業」案例,會在新政府大力推廣之下,遍布全台。

2016年9月10日,蔡英文核心幕僚,讓循環經濟納入就職演說稿的前台橡董事長黃育徵,接任台糖董事長。

被報紙封為「正宗英派」的黃育徵,創辦循環台灣基金會,致力推廣循環經濟觀念。因此他的言行,被視為新政府循環經濟政策的風向球。

他也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對於台糖所養的數十萬頭豬產下來的豬糞,有高度興趣的台糖董事長。

他一上任就宣布,台糖要「配合國家重大政策」,「要建構最先進的沼氣發電,讓豬糞尿從廢棄物,成為有效再生能源與有機資源。」

黃育徵在上任前接受《天下》採訪時表示,政府補助豬農發展沼氣發電已有20年以上歷史,但到鄉間的養豬場走一趟,卻處處看到廢棄的沼氣發電機。「因為豬農不會修發電機啊,壞了,就擱在那邊,」他說。

因此他認為,未來政府應該集中資源,扶植中大型畜牧場發展沼氣發電,而且大幅提高收購電價(農委會的方案,由目前的一度3.9元,提高到5元,略高於太陽能),以增強誘因。「同樣花這個錢,(補貼)對象要調整,」擁有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碩士的黃育徵說。

循環台灣基金會評估,若將全台灣一半的豬、牛、雞等禽畜排泄物和廚餘回收,當做沼氣發電原料,需要建造二五○座規模與石安牧場相當的沼氣發電廠,總投資額可達一千億台幣,直接、間接可創造大約一萬個就業機會。

我的字典裡沒有「廢棄」 荷蘭打造循環經濟首都

循環經濟是近來國際間的熱門名詞,歐盟、中國、日本都大力支持。最投入的歐盟,更在2015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套案」。

循環經濟,象徵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所有工廠製程產生的惡臭、劇毒廢棄物,都可以分解成原料,再重新投入製程。不會排到藍天綠水,造成污染,也可大幅減少採礦的需求。

大部份的電子產品,包括手機、電視、停車場的電燈,都以維修、換零件的方式,盡量延長使用年限。「以租代買」──消費者只要「產品使用權」的新商業模式,更將蔚為主流,顛覆傳統大量生產的刺激消費思惟。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堪稱地表上最接近這個理想世界的城市。荷蘭政府要將循環經濟當作未來經濟的新引擎,同時把阿姆斯特丹打造成全球邁向循環經濟的矽谷、創新中心。

《天下》到荷蘭採訪時,飛機降落的史基浦機場,外頭排班的計程車,竟清一色都是安靜、無廢氣的特斯拉電動車。

史基浦計劃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一座零廢棄物的「循環機場」。最近新換的行李輸送系統,99%零組件可回收再利用。

機場旁邊的「Park 2020」,是舉世第一個以循環經濟概念設計的商業中心。由商辦中心、飯店組成的七棟建築物,測試「建材出租」的商業模式。未來建物壽終正寢,將由建材商收回,再用於蓋下一批建築物。

這個充滿雄心壯志的建築計劃,設計者正是鼎鼎大名的美國建築師麥唐納(William McDonough),他曾與德國呂內堡大學教授、化工專家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合寫《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因而聲名大噪。

這本書,堪稱循環經濟的聖經之一。

8年前,《天下》曾邀請布朗嘉來台,對著一干台灣企業菁英開講,引介這個當時台灣仍陌生的先進環保理念。

布朗嘉一再呼籲大家要「No Waste」,也就是心中不可以再有「廢棄」的概念,不論是有機物或無機物,都應該要能循環再利用,產品的生命週期可以是「從搖籃到搖籃」。

現在,「從搖籃到搖籃」已經成為台灣標竿企業──台積電的環境政策最高指導原則。

上表:圖解循環經濟,零廢棄這樣做(點圖放大

廢棄物再生,是現在進行式!

今年8月,在南港舉辦,全球半導體業者雲集的Semicon Taiwan 2016國際半導體設備展上,曾接待布朗嘉到台積電參觀的台積電300mm Fabs廠務處資深處長莊子壽在主題演講時,對台下各國貴賓指出,「廢棄物再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台積電曾提出目標,要在2020年,廢棄物回收率達到95%。現在這個目標已經提前達到。

最大突破,來自「廢硫酸活化再利用」的技術研發成功。台積電的清洗製程,一年會產生6.2萬噸的廢硫酸。台積電將之與另一道製程產生的含氨氮廢水一起處理,產生硫酸銨,再送到廠外化工廠處理變成工業用氨水。

看來簡單,其實這是台灣環境工程技術的一大突破──竟能將兩種製程廢液交互反應,再生成生產原料。這是台積電兩百多位廢水處理工程師,兩年多來將士用命的研發成果。莊子壽也因此在今年獲頒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

雖說現在台積電2015年回收41%廢硫酸,生成的15000噸工業用氨水,已經可出售給其他台灣化工廠使用,但莊子壽仍不滿意,他希望能進一步純化到電子級氨水,重新回到晶圓廠製程使用,真正做到「從搖籃到搖籃」。

其他的廢硫酸,台積電也希望全部純化,回收到製程使用,台積電已經與神通集團旗下的聯仕電子化學合作開發。「我們會是世界第一個做到的,」莊子壽豎起大拇指說。

主導製造出再生硫酸、再生氨水,已經變成「循環經濟」信徒的莊子壽說著說著,忍不住有感而發,「也許將來我們會生活在再生產品的世界。」

他說的沒錯。在某些最昂貴、最複雜的高科技機械設備領域,例如每台售價上億的磁振造影醫療設備、半導體製造設備,「再生機台」已經逐漸蔚為主流。

台積電的環保目標,是所有廢水、廢棄物能處理後重回製程,達到「從搖籃到搖籃」的終極理想。(王竹君攝)

《天下》在荷蘭科技重鎮恩荷芬,參觀採訪飛利浦醫療設備翻新再製中心。但很少人知道,另一家荷蘭巨人,世界最大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早就將全球翻新再製中心設在台灣。

在新北市林口,一棟依山勢興建的白色建築,擁有台灣潔淨度要求最高的機器組裝廠。黃光照耀的寬闊無塵室裡,全套無塵衣的年輕工程師,正在組裝、測試三台中古設備,其中有一台才組裝到一半,裸露出閃閃發光的精密機械零件。

打從2011年起,共有91台已出廠10多年以上的8吋晶圓微影設備,從世界各地空運來台,在艾司摩爾林口廠逐一拆解、換零件、重新組裝、測試,再運給全球各地的買家。

讓台灣擺脫追隨者的宿命

艾司摩爾全球卓越創新中心總監趙中臻表示,近10年生產的12吋晶圓微影設備,內部零件已全部改成模組化設計。客戶要升級成新機種,只要抽換模組即可,不需購買全新機種。

一方面為了循環經濟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因為設備體積龐大。「這麼大的東西,這樣運來運去,從成本來看就不划算,」趙中臻說。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開發許多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可以讓台灣擺脫只能做跟隨者和模仿者的宿命,」黃育徵強調。

位在台中,有近40名員工的衛司特科技,就是一家擁有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循環經濟先驅者。這家公司雖小,卻擁有從印刷電路板蝕刻廢液還原出銅的獨家技術。因此,包括華通、欣興、健鼎、景碩、金像電,台灣所有電路板大廠,幾乎都是他的客戶。

黝黑的衛司特董事長林世民是成功大學化工博士,他在工研院化工所環境科技組服國防役期間,負責一項協助國內電子廠將「含銅廢液資源化」的科專計劃。

林世民退伍後創業,幾年後開發出方便操作、高效率的還原銅設備,並申請多國專利。但推銷給本土電路板廠,卻處處碰壁。他們根本不相信台灣小廠的技術能力。

2007年,他靈機一動,決定大幅改變做生意的模式──他不再賣設備了。林世民對電路板廠提出一個「好到難以拒絕」的方案。他免費到廠裡安裝設備,派員駐廠操作。客戶不用出錢、出人,只有一個附帶條件,衛司特從廢水還原出來,純度高達99.5%的銅,市價一噸可賣到4000、5000美元,出售的錢,衛司特要和客戶拆帳對分。

「我是台灣第一個這樣做生意的,」林世民笑著說。

如果沒有衛司特處理,含銅廢液最後會乾燥成被環保署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含銅污泥,得外運到領有證照的專業處理廠,付上高昂的處理費。而且還有被不肖業者到處亂倒,污染國土的環境風險。現在不但省下處理費,「事情統統他做,銅弄下來我還可以分錢,為什麼不要?」衛司特最大客戶、欣興電子安環處部長陳永壽說。

電路板廠從此趨之若鶩。現在衛司特在台灣的30多套設備,一年可煉出1000噸的銅,貢獻衛司特一年3億元的營收。

但以台灣廢棄物處理業生態之複雜,衛司特一家毫無背景的公司這樣貿然切入,難道不會因「擋人財路」而惹來麻煩?

林世民自然知道箇中風險。電路板有數道製程會產生含金屬廢液。其中,含金、銀、鉑等貴重金屬廢液,以及銅濃度最高的蝕刻廢液,他都不碰。衛司特只處理被其他業者視為「雞肋生意」的較低濃度廢液。「我一開始就做了選擇,最肥的一塊,我不碰,」林世民說。尤其是眾所矚目的含金廢液,「這不是我們讀書人可以做得來的。」

衛司特近來的發展重心,放在海外市場,已透過代理商賣到日本、韓國,以及泰國。

但為何不是擁有全世界最多印刷電路板產能,又有眾多台廠的中國?林世民的神色凝重起來。

原來,中國早從十一五規劃(2006年到2010年)時期就將循環經濟(中國稱為迴圈經濟)列為專章。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不少領域的廢棄物回收、資源化的技術,已趕上、甚至領先台灣廠商。衛司特擅長的領域,在中國便遇到強勁對手。

林世平最近更考慮與一家陸企合作。該公司的技術,可將電路板製程的顯影液回收使用,不用運出廠外處理。

「這只有中國有,連日本、美國都沒有這樣做法,」林世民說,「真的不能小看他們。」

上表:為何轉型需要循環經濟?(點圖放大

中國循環經濟 領先台灣

2016年3月,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的「循環經濟」特刊,其中一篇中國現況報導,便寫道:「中國在推動廢棄物再循環(recirculation)領域,領先全球。」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中國每一單位GDP成長所消耗的資源已較2005年減少34.7%,產生的廢棄物減少46.5%。

當過去中國那種肆無忌憚,造就無數垃圾山、污染土地、毒水塘的粗放成長模式開始轉向,也培養出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式循環經濟」企業。

例如,石安牧場的沼氣發電設施,用的雖是丹麥製發電機,但負責規劃、施工的卻是一家浙江企業──杭州能源環境工程公司。該公司已在蒙古、山東等地累積上百施工案例,包括全中國規模最大的農業沼氣發電──每天可處理八百噸雞糞的山東民和牧業電廠,規模足足是石安牧場的二十多倍大。

見證中國這一波成長模式的典範轉移,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老字號染料與特用化學品製造商永光化學的總經理陳偉望。

他坦承,對岸競爭對手──全球最大染料廠龍盛集團,靠著推動循環經濟,整個脫胎換骨的經驗,「給我們很大的刺激。」

龍盛早在十年前,就被中國國務院選為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從國外引進各種最新的廢棄物回收、循環技術。同時間,永光的技術人員,卻以「昂貴」、「永光不適合」等理由,拒絕擁抱新觀念、新技術。

但龍盛卻藉著不斷嘗試錯誤、修改設計,跌跌撞撞地將原來價格高不可攀的循環技術做到「有經濟效益」,甚至因此成為染料同業獲利最佳者。

「我發現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心態問題,」陳偉望反省,「去問廠裡的人,有沒有可能有一天,化工廠不再有廢棄物,不再排放污水,他們會說,『你頭殼壞去。』這樣的心態要突破,才會去找新的可能性。」

「做循環經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是人心,」他做了結論。根據循環台灣基金會估計,台灣的資源循環利用率只有4.65%。只要能提高到德國一半水準的30%,迫在眉睫的全台垃圾掩埋場飽和與有害事業廢棄物四處棄置的危機,就可迎刃而解,還可創造新產業、新工作機會。

關鍵是政府、企業、民眾,都得相信,自己做得到。


專訪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黃育徵:台灣唯一的自有資源,就是廢棄物

記得小時候在美國跟朋友去看棒球,發現他們紙杯用完隨便丟,很浪費,因為那時台灣還很窮,很多生活用品都是一用再用,廢棄物再利用也是常態。

可是在富裕的美國,很多日用品用完就丟,因為他們說,「如果不這樣,經濟就不會發展。」我到現在永遠記得這句話,那是一種思惟,「線性經濟」的思惟。

但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遇到瓶頸。雖然最近油價很便宜,但也不代表不會用完,尤其像台灣這樣沒有天然資源的國家,問題更嚴重,台灣唯一的自有資源,就是廢棄物。

所以,我們應該改變,走向一個和「不斷投入資源」脫鉤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成長模式,以達到「零廢棄」為努力的目標。

很多人說不可能,那是因為觀念和思惟沒有改。

我們首先要改變的觀念,也是循環經濟的中心思想,就是「被放錯地方的資源,才是廢棄物」,所以廢棄物的產生不是理所當然的。

循環經濟就像是身體的動脈和靜脈,動脈就是生產到消費的過程,靜脈是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過程。

要推動循環經濟,我們現在首先該做的,是把靜脈搞清楚,就是到底台灣從哪裡產生多少廢棄物,如何把它們資源化。接下來,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動脈的提升,重新設計產品、製程和商業模式,從源頭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產生。

這些背後,需要很多新技術、新投資和新商業模式,有很多商機在裡面。所以,發展循環經濟,也可以讓台灣擺脫只能做跟隨者和模仿者的宿命。

但我想強調的是,循環經濟不是一個產業而已,而是新的經濟發展觀念和精神,是典範轉移和系統性的改變。(辜樹仁採訪整理)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照亮荷蘭的城市 全球科技企業為什麼都愛恩荷芬?雨太多怎麼辦?荷蘭鹿特丹祕方:把城市變「海綿」從核廢料事件 向北歐學:透明、公開、建立信任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