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北市議員合推囤房稅!呱吉:賣掉父母房子創業後,現在連我都買不起房

19位北市議員合推囤房稅!呱吉:賣掉父母房子創業後,現在連我都買不起房
台北市議員呱吉(邱威傑)提出了台北市版本的囤房稅提案。圖片來源:呱吉臉書
2020-07-17
文・呱吉(台北市議員邱威傑)
24354
最近因為南韓通過了囤房稅法案,居住正義的問題又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作為提案要求調高北市建商房屋稅(雖然案子還被卡在議會內)、並有出席多場居住正義活動的我而言,感覺必須要出來說些甚麼。

這篇文可能有點長、也有點硬,但我希望正反方的支持者都能仔細讀完、才能站在可以溝通的立基點上對話。

在討論囤房稅的問題之前,有幾個前提必須要確立,不然討論容易失焦:

居住議題在台灣是不是個問題?台灣有沒有囤房的問題?這兩者有沒有關聯?然後我們才能來討論囤房稅本身對於所謂的「打房」,或說是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台灣有沒有居住和囤房問題?

根據Numbeo數據庫的整理,截至今年6月,台灣的房價所得比達到24.2倍,名列世界第九,代表我們要不吃不喝24年,才有機會買到一棟房子。而處境相似、同樣身陷囹圄的是排名第三的香港,達43.5倍。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覺得台灣沒有居住問題。

那台灣有囤房的問題嗎?如果根據內政部釋出的最新數據,台灣僅有5%的空屋掌握在4房以上持有者手中,看似不多。

但都市改革組織OURs則質疑,內政部的數據未進行「全國家庭總歸戶」;換言之,如果你在新北和台北各有一棟房子、或你和你伴侶各持有一棟房子,在統計上都是顯示「一人持有一房」2次。

OURs主張的數據版本是,持有4房以上者所持有的房屋占空屋總數15%,這看起來就有些嚴重。

這代表,有許多人持有多棟房屋,也沒有加以利用或出租,就閒置在那;可能是炒作、投資或是其他因素。而囤房稅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囤空房」的人,政府面對這些炒房或投資客,以及複雜的居住問題,也確實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來因應。 (延伸閱讀|千金難買早知道!30年前政府若推這項稅改,台灣房價不會從此失控

囤房稅能解決居住問題嗎?

沒有人認為,單靠囤房稅就能完全解決居住問題,囤房稅仍是多管齊下的「其中一管」。我完全認同,民進黨政府過去幾年做了很多事來解決居住問題,但並不能藉此不推囤房稅;而囤房稅也不是萬靈丹,仍有很多待釐清的爭議。

課徵囤房稅對房市不外乎兩個目的:

第一,平衡貧富差距:對於有能力、房子多的族群應該多繳稅,能力較低者應少繳稅;
第二,增加房屋持有成本:抑制房市投機炒作,逼出市場上的空屋,改變多屋族的持有決策。

依照許多國家或城市的實例,在良好法制及配套的運行下,確實有辦法逼出空屋以及抑制炒作。 

課徵空屋稅的問題

然而,台灣現在如要開徵囤房稅,會面臨兩個主要問題:如何認定空屋,及稅基沒有調整。(延伸閱讀|布拉格市長用大數據解決高房價,為何屋主反對?

空屋如何認定,現在都是透過水電使用量;許多主管機關主張,如果要實體稽查,現行人手根本無法因應。

然而,依照有開徵空屋稅或囤房稅的國家作法,應該是先推定空屋,再讓屋主「自己主張不是空屋」。例如出示居住或出租證明,或表示其旅居國外或住院等,這樣會大幅減少行政成本。

至於稅基,則是另一個大問題。

台灣目前的房屋稅是「房屋現值乘以稅率」,房屋現值則是「房屋構造標準單價」(造價)、折舊率、街路等級調整率(路段率,由官方認定該路段繁不繁榮)與面積相乘得出,任一數值改變都會影響應繳稅額。

換言之,你如果有一棟1億元的豪宅,你的房屋稅並不是1億乘以稅率,而是其他複雜公式算出的房屋現值乘以稅率。這種算法,也讓北市曾出現一戶豪宅的稅率低於三戶小套房的詭異現象。

現行的房屋現值(也就是稅基)並沒有太多調整,導致我們常把稅率拉很高,但仍然無法影響房市;因為稅基沒有調整,導致實收金額很低,對有錢炒作的人來說不痛不癢。

我們理應檢討,如何建立一個與市場實價差距不遠的稅基,並讓稅基、稅率都合理化,才能達成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的成效。(延伸閱讀|無殼蝸牛運動30年:僅20%台灣人擁超過兩房,為何卻能主導房屋政策?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立即追蹤:未來城市Facebook粉專

台灣囤房問題複雜且多元

只要有人囤房,蓋再多房子都會是「無效供給」,也對許多辛苦一生只為買一棟房的人不公平。除了蓋社宅、實價登錄等方法,嘗試課徵囤房稅,我覺得並無不妥,也是台灣房市健全和達成居住正義很重要的里程碑。

許多人說,這些問題都集中在大都市;但若攤開近幾年房屋3-5年的閒置投資報酬率,前幾名都是非都會型縣市,如屏東、宜蘭、花蓮等。囤房稅不只能幫助在大都會掙扎的人,也包含住在城鎮、偏鄉的一般購屋者。

造成囤房的因素很多,課徵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也僅是解方其中一環。過去,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救市,也導致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近20年,銀行放貸多集中在房貸,利率對有錢投機客來說又相當低,於是借錢買房、轉賣再買房的狀況屢見不鮮,建商蓋房也多半是如此。

但房價過高回檔時,政府又為了金融穩定而出手護市;長期下來,房市的風險和報酬具有極高的不對稱性,房地產市場早已扭曲。如果要解決囤房問題、甚至「回歸正常市場機制」處理,就必須先改變這個早已扭曲的房屋市場。 (延伸閱讀|年薪800萬才夠買房!Google投10億元為員工建房,矽谷將蓋全球最大共居公寓

房子算金融商品嗎?

幾年前我為了創業,把父母傳下來的房子變賣後,至今名下沒有房產,也是租屋過日。當我想在上班地點周遭、合理通勤時間的範圍看房子,發現連我的收入都難以在北市購屋。

房子本來就不是一個「好買」的東西,我能理解存個十幾年款、加上貸款購屋的模式。但如果一個上班族都要不吃不喝存個2、30年,才能買到在公司合理通勤範圍內的小坪數房子時,就必須思考整個房市的結構問題。

對我來說,房子不是股票、也不是名牌包,不是一件可以拿來操作和純市場思考的商品或物件。我們可能終其一身都不用買股票、也不用揹名牌包,但我們都需要一個可以滿足遮風避雨、在辛勤工作一天後放鬆和休息的地方,這也是居住正義想達成的唯一目的。

去年,我提出了台北市版本的囤房稅提案,共同連署議員18位,橫跨所有政黨,顯見已經獲得社會多數的支持,只可惜目前尚未通過提案。是這會是我下一會期努力的目標。

(獲作者授權轉載

【感謝連署議員】苗博雅、徐巧芯、陳怡君、高嘉瑜、侯漢廷、簡舒培、洪健益、楊靜宇、鍾佩玲、李建昌、吳沛憶、許家蓓、黃郁芬、林穎孟、張茂楠、徐立信、陳永德、戴錫欽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