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等於包裝

設計,不等於包裝
進行城市設計與策展前,執行者應謙卑地認識這個地方。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0-10-22
文・李惠貞(前Shopping Design總編輯)
24644
剛進《Shopping Design》雜誌的時候,我發現要跟大眾溝通「設計」,得先從改變錯誤印象開始。當時(或許現在仍是)很多人(包括「客戶」)以為「設計」就是做一個好看的「包裝」。正是這樣的觀念使得「設計師」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曾經接觸過一個協助地方獨立店家/商品經營品牌的專案,承辦方邀請幾位北部的年輕設計師,「媒合」包裝設計。看到成品時,我問,這幾位設計師有親自到地方上拜訪或住過一段時間嗎?執行窗口說沒有,都是透過他電話溝通兩邊。

我覺得,一般民眾可以「誤會」設計就是包裝,但設計師本人不應該助長這樣的思維。

一直不是很喜歡「包裝」這種說法,感覺是要掩飾或隱藏某些東西,從外表去做文章。設計不是這樣的。「設計」是從內在發展,跟商品本質或核心價值緊緊相扣。

很喜歡為百靈牌創立極簡風格的設計大師Dieter Rams的概念——極簡不是一種追求,而是想清楚了每個環節為何存在之後,必然的結果。

只有當我們想不清楚、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才會在外表加上過多的裝飾。那大概就是所謂的包裝。

所幸,因為許多人的努力,如今國內設計師已贏得大幅尊重。但還是有很多人以為,設計就只是「把醜的變成漂亮的」而已。希望我們還能再往前進步。

現今我們有能力變漂亮了,要小心切勿又使設計成為「包裝」——另一種比較高級的包裝。

近年有好幾個縣市被大眾關注,這真的非常好。2017年第一次環島的時候,深刻感受到每個城市、鄉鎮都有自己的魅力,也都教會我去看待「生活」。我在日記上寫著,經營生活風格雜誌這麼多年,我深切感到汗顏,原來我以為的「生活風格」,一直都還是從台北人的角度去看的。

我們常說「偏鄉」,以為首都人就是要去「幫」別人的。當然各地資源不均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有很多地方確實需要資源較豐的集中地供給和給予。但是,除此之外,其實在大城市的我們沒什麼可給的,相反地,在那趟旅行中,我反而覺得「偏鄉」可以教給城市人的東西更多。

所以,千萬不要帶著去「幫忙」的心態進入一個你並不熟悉的環境。你不知道你會學到什麼。去「幫」,已先帶著優越意識。

回到這幾年的城市行銷,我一方面覺得可喜,終於有具有美學sense的首長帶起示範,另一方面又隱隱感到些許不安。(當然可喜大於不安)

我希望,不論策展及設計執行的是誰,都要先謙卑地、花長時間去認識你要協助「行銷」的地方。(延伸閱讀|把痛點變亮點 一句話救了柏林的城市品牌

縣市首長和媒體,不論言語或心態,都不要從包裝出發。

除非我們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沒有認識,否則台灣沒有一個鄉村城鎮需要包裝。我們需要的是正視問題,以設計思考提出解決方案。活動或策展,都是解決方案的一環,行銷只是結果。

如果一個城市有5、6,000萬元預算,辦一場嘉年華式的大型活動把它消耗掉,是否是最好的解法?有沒有可能,把它分成十次,用一年的時間,讓大家慢慢地認識這個城市的美好和獨特之處,會更有效且更長期地把印象深植在民眾心中?

想起日本47個都道府県,每個地方都很積極「行銷」自家的風景、人文、物產。或許這是某種指標,所有「行銷手法」結束之後,看看大家留下什麼印象?我們是記得某件裝置藝術、還是記得這個城市獨一無二的風景?(延伸閱讀|廖品淨專欄|日本年輕人「設計」重工業故鄉,川崎市變身好逛城市

我們是否突顯了商品原本的價值,還是僅做了好看的包裝?

環島到彰化的時候,在地朋友帶我去逛市場。每一攤老闆她都熟識,都能說出動人的故事,那是他們在此大半輩子的生活。那是我所見過最朝氣蓬勃的市場。我不知道像這樣的感受要如何包裝,但我深刻體會這是專屬彰化的人文風情,如果我要再來,我是為了這平凡的風景而來,不是為了一年一度的煙火。

​​​​​​​台灣的市場巷弄間充滿了在地的人文故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台灣的傳統市場與巷弄間,充滿了在地的人文故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要行銷一個城市,我們得先對行銷目的有所共識,其結果應是讓在地的人事物更感驕傲,而原本未受重視或資源匱乏的原因能因此得到改善。佔最大版面的,不會是外地來協助的人。

希望城市行銷不會成為一種競賽。希望能確實聽見在地的聲音。希望所有造訪的人都能帶著謙卑的心,學習用開放的眼光去真正看到每個地方,獨一無二的價值。

設計不等於包裝。希望擁有資源的縣市首長及拿到標案的策畫單位,能繼續向大眾示範,設計能帶我們去到多遠的地方。

(獲作者授權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