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40周年】「方向正確,就會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城市」從硬優勢與軟實打造新竹人文科技城

【竹科40周年】「方向正確,就會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城市」從硬優勢與軟實打造新竹人文科技城
1984年光復路。圖片來源:吳慶杰
2020-11-30
9609
在新竹科學園區剛成立時,一個跑科技線的小記者,她來到竹科採訪聯電,當時還只是副總的曹興誠帶著她去竹科外,號稱「最稱頭」的餐廳,是一家小小窄窄的餃子店,當年保守的新竹總是以不變的樸拙長相面對萬變的世界,空曠的街道,灰舊低矮的建築,「貢丸」、「米粉」的招牌在含沙的風中擺盪。

隨著高科技的種子在新竹栽下,新竹的發展開始出現兩種不同的面貌,一個是保守的新竹,一個是年輕、求速、求變的新興科學園區,兩者好似以光復路為界,路的一側,工研院、清華、交大、科學園區,連成一片。光復路的另一側,農田與廢棄的工廠與大科學園區相望。

這條象徵新竹市兩極發展的大鴻溝,長年因竹科員工成千上萬的汽機車而陷入癱瘓,加深了老新竹人對科學園區的抱怨,他們都稱竹科人是科技新貴,高高在上與區外人交往甚少,已過世的新竹地方營造推手蕭清波就曾這樣形容:「有人比喻他們是長頸鹿,在這裡吃、在這裡喝、在這裡拉,但是看的是別地方。」

竹科帶來大量外來人口,給新竹交通、環境帶來極大的壓力,讓在地民怨高漲;但竹科人也感到不滿意,認為新竹落後的環境不足以吸引人才,科技公司像搭直昇機般直線上衝,新竹的發展卻如老牛漫步般悠閒,「當年連家像樣的餐廳都沒有!」力晶資深副總丁振鐸抱怨道,「十年前吃牛肉麵的小吃攤,十年後完全還是老樣子。」

從交通開始 竹科與地方政府展開合作

過去,新竹市與園區的發展是,各走各的路、各彈各的調。資源豐沛的科學園區,做事繞過地方、社區,彼此可說「相看兩厭」,但在科管局第四任局長王弓任內,終於漸露「共生」曙光,新竹市政府與園區逐步展開相關的環境、資訊、文化等配合事項的討論協商。

交通是科管局與縣市政府一直共同努力持續改善的課題。 

第一步先從交通開始,王弓回憶在他任內,竹科從業員工數已經成長到八萬,「上下班的壅塞比臺北的東、西區還糟糕,多虧林政則、柯建銘、鄭永金等立委向交通部爭取設置園區直通中山高之交流道,加上園區大門立體交叉銜接公道五的工程也隨後推動,交通才開始改善。」

科管局還派出呂理焜、馬新民、彭文祺與新竹市政府共組「交通戰鬥小組」,經過一個個路口的實地勘查,科管局與新竹市府召開13次小組會商,分別與園區、交大、清大、光復路居民、新竹市民,召開五場公聽會。透過強力拖吊、調撥車道等「大補帖」,改善光復路塞車現象,「透過改善交通,讓我們有很好的經驗,與地方政府營造了共同奮鬥的氣氛。」王弓表示。

竹科與地方政府攜手,積極打造大新竹成為文化科技城。 

但是要改善交通,還有一個難題,也是讓竹科被視為「租界」的主因,就是圍繞園區的圍牆崗哨。

開放管制 竹科與地方水乳交融

因為竹科是依「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報准劃定的保稅區域,為了標示區外及安全考量,所以周邊設置有圍籬、便門、崗亭等管制,出入都要由警察一一核對識別證,當時安防工作人員只有四人,既要做員工識別證,又要做車輛出入證,非常辛苦,而且當時園區交流道、公道五路、光復路拓寬工程、光復路跨越橋、寶山路拓寬工程、寶山交流道均未完成,每天大門口都是車輛回堵,王弓說:「曾經我有位外國友人在園區談完事後即要趕往機場,結果兩個小時後仍在園區大門口。」

雖然當時有很多便民的彈性管理措施,但是「附近居民還是不斷有打通開口的呼聲,後來即使是園區內的同仁也希望開放管制以利進出。」呂理焜表示,科管局的心態一直都是體諒民眾的需求,所以在智慧電子管理導入、海關漸漸改帳冊管理,以及輔導廠商自主管理提高後,「漸漸不再需要如此進行出入管制,崗亭多數也已報廢拆除,只有少數作為園區歷史發展的軌跡而保留。」而隨著崗亭的撤除,園區與外界的隔閡似乎也逐漸開始消融。

除了科管局逐漸體認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一份子,竹科人也開始學習關懷與參與,像當時還是世界先進專案經理的嚴守仁所籌組的「希望園區」。出版第一本介紹新竹歷史《新竹文化地圖》,並在園區引起很大回響的作者潘國正也說:「這些科技人有了解新竹的衝動,只是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在新竹居住超過40年的盟立總裁孫弘,形容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園區和新竹的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林政則認為園市一家,持續為園區發展而努力。 

雙方攜手 共創科技城

其實早在竹科成立初期,在國科會的規劃中,就希望園區改變原來孤立的角色,成為帶動新竹科技城發展的動力,進一步促成新竹生活圈的形成。在竹科向地方伸出橄欖枝後,地方政府也體認到,竹科是新竹重要的資產,唯有竹科好,新竹才有可能達成「科技城」的願景。

曾任新竹縣、市工策會總幹事的前新竹市市長林政則,任內就特別注重滿足竹科的需求,例如當時因為園區廠商用水量相當大,因此有隨水徵清潔費之舉,就是在他任內才取消,他說:「園市本是一家,園區的困難即是新竹市的困難。」因此,在環保、消防、廢水、園區子女就學等問題上,主張市府應該多「協助、配合」。

「在2001年2月的時候,因為久旱不雨缺水嚴重,我還特地與議長鄭成光去天公壇祈雨,我知道當時很多人看我笑話,結果隔天立刻下雨。」林政則談起這段往事,其實是要表達身為新竹地方官,本就應該用盡手段協助竹科,他很自傲在他任內,新竹與園區之間關係猶如蜜月期,而有了竹科龐大的能量挹注,新竹的轉型升級自然水到渠成,「我們也希望這新竹是一個可以居、可以遊的城市,多增加公共、文化的生活機能。」王弓說。 

科技城的下一步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20年7月發表薪資及生產力統計,內容提及5月份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2,172 元,而全臺僅有新竹的平均薪資 47,444 元,超過主計處統計的經常性薪資平均,就連排行第二的苗栗與六都沒能達標,而新竹與苗栗的「富起來」,都跟竹科息息相關。而富足之後的科技城,就需要增添更多生活機能、尋求進一步成長的動力,現任新竹市市長林智堅就要與竹科攜手朝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林智堅表示,竹科是我們的優勢,要與竹科攜手朝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竹科是我們的優勢,城市一定要依著優勢去發展。」林智堅認為新竹下一階段展翅的關鍵,就在於竹科X產業園區和香山精密園區,「我們和園區都認為竹科X產業園區計畫不但可行且具急迫性,科管局已經進行建地可行性評估準備蓋樓,再藉由科技部力量招攬更多企業駐點,未來希望成為低污染、高研發的產業聚落;香山工業區則是規劃為園區的產業延伸,或說是輔助。」林智堅興奮地表示如果計畫實現,保守估算可以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一年帶來400億產值。

「我已經想清楚,未來產業就是AI、IT,這些從業人員都很年輕,會來這裡落地生根。」林智堅認為要滿足這群年輕人,必須更進一步充實新竹的生活機能與都市景觀,所以他活化閒置空間,讓新竹市隨處可見大小公園綠地,悠久歷史的隆恩圳,也從晦暗角落的灌溉渠道,成為充滿綠意的綠帶廊道;他還與知名建築師黃聲遠合作設計監造關埔國小,「在興建時,我就知道家長會擠破頭,必然被質疑、被罵。」林智堅堅持不擴班以維持品質,「因為方向正確,就會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城市。」他心心念念,要從硬優勢與軟實力,打造一個外縣市父母願意為孩子搬入的新竹人文科技城。 


【延伸閱讀】
【竹科40周年】李國鼎:臺灣應該要成立怎樣的新半導體公司? 那些年回國創天下的科技人才
【竹科40周年】宏碁下的棋是沒有邊界的圍棋盤 從中華商場出發的科技巨人
「榮耀竹科 飛越40」 竹科園慶14、15日重磅登場
【竹科40周年】傳承奠基石 開創新未來:竹科國際論壇報導
【竹科40周年】「輸不起的大投資,就到臺灣來」 如何打造媲美高科技搖籃的基地?
【竹科40周年】新加坡都來取經的科技廊帶 1980年代讓國際驚艷的發展策略
【竹科40周年】「我們賣的不是一顆IC,而是臺灣的產業競爭優勢」 科技產業持續進化成冉冉新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