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併後橫跨9校區,陽明交大會是什麼樣的大學?校長林奇宏專訪

整併後橫跨9校區,陽明交大會是什麼樣的大學?校長林奇宏專訪
林奇宏當選陽明交通大學新校長,將面對領導統合新校,以及整併9個校區的挑戰。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邱劍英攝
2021-03-09
採訪・吳琬瑜、林倖妃、張毓思 整理・張毓思
7040
陽明交通大學在今年2月1日正式合校,一邊是校友對前瞻性研究發展的寄望,另一邊是校友對併校的疑慮,以及所面對的行政與領導挑戰,首任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要如何面對?

陽明大學第5屆校友,也是交大教授林奇宏,今年2月再度踏入同一片校園時,卻是以陽明交大第一任校長的身分。

爬上台北陽明校區蜿蜒的山坡路,什麼都沒變,卻也什麼都變了。一樣的山路與景色,只是門口已經換上嶄新的校名,而學校如今更橫跨9個校區,學生人數直逼1.7萬人。

林奇宏曾在陽明任教15年,借調雙北衛生局,擔任局長前後達8年。當他終於離開新北衛生局,正準備申請研究休假(sabbatical)時,卻抵擋不住前交大校長張懋中的盛情邀請。

這次赴約讓林奇宏這個陽明人,從此與交大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交大負責推動智慧醫療一年半的時間,他經常往返台北、新竹兩個相隔60公里的學校,也成了擔起陽明交大合校角色的伏筆。

陽明大學-交通大學-陽明交大-智慧醫療-高等教育-資訊產業曾任雙北衛生局長的林奇宏強調,陽明交大醫科與工科併校不只是互補,而是在各自領域的新躍升。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邱劍英攝

30年前,當教改團體高喊「廣設大學」,高教擴張踏入前所未見的榮景。事過境遷、物換星移,台灣高教再度站上新的轉捩點,只是這一次大學退場人人自危,學校整併擺脫不了時代強加的悲情。唯獨這所學校例外。

陽明交通大學合校在今年2月1日風光揭牌,別人把整併當經營困頓的跡象,它們卻高舉整併作為大學發展的契機。

為下一個30年的產業趨勢佈局

早年交大造就一批稱霸台灣科技產業的交大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正是其中佼佼者。未來他想要看到的,是交大為下一個30年的產業趨勢佈局,「交大校友對高科技產業的影響力,來自當時學校建立電子研究所的前瞻,」他說,「下一個產業,明顯就是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的結合。」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在宜蘭,規模不大,發展跟長庚、甚或北醫都有一段差距,」疾管署副署長,同時也是陽明校友會會長莊人祥說,「併校以後,除了智慧醫療的發展,我們也希望擴大原本的醫療、研究和服務。」

各界殷切的盼望,讓兩所頂尖大學終於放下身段。但這仍掩蓋不了校友感情的失落,與對未來的戒慎。很多交大校友感嘆,不但電子工程系消失(改名為電機系),就連「交通大學」這個校名也不見了。

「合校長期來講,對陽明交大是好的發展,但短期一定會經歷陣痛,」在交大任講座教授、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指出,合校後兩套行政體系如何磨合,加上公立大學僵化的人事制度可能造成人員擴張,這些都在考驗領導者的智慧。

莊人祥則指出,陽明學生人數4,000人,不及交大的1/3,合校以後是否能夠維持兩校平等的承諾,是反對合校的陽明校友最大的疑慮。

一邊是寄予的厚望,一邊是開創的風險,這份重擔就落在林奇宏身上。以下是林奇宏專訪摘要:

問:陽明交大合校,這是大學退場時代下的必然還是偶然呢?

答:我不會說陽明與交大合校是必然。台灣整體發展缺乏高位的策略,彰顯出的是跟著機會與趨勢改變的優點。

舉例來說,交大走向電子產業又是必然還是偶然呢?

我曾聽交大的學長們回憶,當時交大在台灣復校,國家給兩個選擇:發展電子或是核子。清大選擇了核子,交大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電子。如今電子產業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是因為我們把握機會,在過程中一邊摸索著走到今天。

所以我會反過來思考,在沒有大的策略下,我們勝出的條件是什麼?合校就是在這種彈性下所誕生的概念。

問:交大是一所理工見長學校,陽明則是醫學為主,兩校為何會走上併校之路?

答:據我了解,這是張俊彥校長(1998至2006年)時代就有的想法。想必有這樣的脈絡,交大後來才會請前陽明校長吳妍華來擔任交大校長(2011至15年),無論過去兩校有多少學術上的合作,這算是雙方第一次實質的接觸,也是第一次實質地測試兩校的文化與理念,有沒有結合的可能性。

從吳妍華校長、張懋中校長、陳信宏代理校長,逐步做到合校,過程中有許多波折與不確定性,但在今年2月1日我們開始新的路程,我們現在接這一棒,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落實原本合校的想法。

互補愈多,成功機會愈大

問:清大與交大當時都積極爭取併校,為什麼陽明最後會選擇交大?

答:互補愈多,成功的機會就愈大。陽明是從醫學院發展而來的大學,不管跟清華或是交大都相對互補,但是分析兩所學校的文化內涵,陽明與交大的互補性會更高。

從陽明的文化來講,陽明創校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所以有一種對社會的省思與服務的理念。

在1995年,陽明醫學院變成陽明大學,反映的是階段性任務達成,從此轉而朝向尖端研究發展。

當時剛好遇上人類基因組計劃,陽明與榮總組成榮陽團隊,是踏進這個領域的前鋒。陽明就是正逢這個時機的變化,才能獲得高教資源的挹注。

另一方面,過去台大和清大所培育的人才多出國,交大人則選擇留在台灣發展,才能抓到國內電子產業的趨勢。現在回頭看,以往的劣勢如今反而是優勢,交大也因此把握機會讓自己翻身。

如果陽明的核心價值是對尖端科學的追求,交大就是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陽明與交大相對來講,其實文化與個性的互補性更高。

問:陽明交大希望培養什麼人才,以符合台灣社會的發展與需求?

答:一講到陽明交大合校,大家想到的就是把電子產業應用在健康醫療。但是如果合校只是為了發展電子醫材,或是把資訊應用到醫學領域,那反對合校的校友就會問,為什麼不深度合作就好了?為什麼要冒著失去主體性的風險呢?

從原有領域去深耕、開創

所以我用另一個方向思考,不應該只是互補的領域要結合,而是透過結合,讓原本既有的領域,也能得到新的發展與擴充。

我認為合校很重要的,是學校因為變得更多元寬廣,而讓原本的領域可以得到新的躍升。如果只是產生新的研究領域,原本的電子與醫療各自沒有擴充的話,這顯然不會達到多數人的期待。

我把這稱作深耕與開創:結合起來開創新的領域,但各自原本的領域也要有新的突破。

深耕方面,我舉一個例子,交大在張俊彥校長時代,就認為高科技不能只關注技術的研發。要投入高科技產業,智慧財產的保護與管理很重要,因而在2000年成立國內當時第一個科技法律研究所,培育智財人才。

陽明大學-交通大學-陽明交大-智慧醫療-高等教育-資訊產業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將對準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並深化既有的研究領域。圖片來源:陽明交大

以交大的科技背景,科法所專注的就是科技產業相關的智慧財產,無論是智財的管理、取得或是授權。

2015年成立的科法學院,原本以電子產品為主的智財研究,已經發展得很好,但合校以後多了生醫的領域,電子醫材的法規管理更加複雜,或是說它的複雜度與電子產業不一樣,就會涉獵到醫療領域,並且往這個方向去深化。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開始到交大推動智慧醫療時,發現交大多從「技術端」去推這個新領域,我則帶著生物醫學的背景從「使用端」去拉。

但在一推一拉之間卻是相當坎坷,因為沒有管理與法規去為智慧醫療的發展鋪路,推力與拉力便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用,而管理與法律就是兩校在合校之前,沒有人會注意到的領域。

這就是當兩校的互補性變高,讓原本領域得到新發展的案例。(延伸閱讀|陽明交大併校、清大搶蓋智慧醫院 醫學院真的是高教金雞母?

沒包袱限制,才有更多可能

問:其他大學也是完整大學,有不同領域交流,為什麼認為智慧醫療開創性的發展,會在陽明交大合校後發生?

答:合校以後,我們的量體其實也沒有比別人大,師生總數也只佔了台大的一半,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有機會做得更好呢?

我認為任何組織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慣性,這些文化久了反而會成為包袱。但新的學校沒有這樣的包袱,還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合校以後的新學校有這樣的期許,我們希望可以跳脫組織文化既有的限制,這也是任何新組織對自己的期望。

問:陽明與交大合併,對準台灣什麼樣的趨勢發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

答:高等教育現在遇到很大的挑戰,Google現在推出很多教育認證,如果大學能夠提供的只是文憑,待Google這種網路學習的模式變成主流,那高等教育要往哪裡去?

疫情更加強了我們的擔憂。我們必須在不能群聚的限制下,達成一樣的效益與解決問題。美國學校因為疫情被迫在家上課,陽明交大則是因為校區分隔,我們必須思考教育跟研究如何不受這些限制,甚至是發現遠距模式的優勢。

台北和新竹,怎麼合開課?

因此我們很早就在推遠距教學,世界在變的時候,我們剛好就有解決的方案。所以在合校以後我最想做的叫做「建立典範」。

什麼樣的典範?就是未來新穎的教學與研究模式。

典範不但是好的範例,更是可以被複製的模式。以教學來講,我們已經有幾個學院在進行跨校區教學的嘗試。

舉例來講,台北校區的護理學院與新竹校區的資訊工程學系合開一門課,學生要思考如何把資訊應用在長期照護上,也就是將實際應用與軟硬體架構做連結。(延伸閱讀|智慧醫療懶人包》八張圖,一次搞懂智慧醫療的定義、應用與台灣的挑戰

陽明大學-交通大學-陽明交大-智慧醫療-高等教育-資訊產業併校之後,陽明交通大學學生人數達1.7萬人,次於台大與成大。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邱劍英攝

從護理學院的角度,他們想要知道資訊架構有什麼樣的能力;從資訊工程的角度來看,他們想要知道技術在應用面的考量是什麼。這門課上下學期分一半,前半學期透過視訊上課,利用現在的資訊與遠距教學工具;後半學期則是實作,讓學生有聚在一起的機會,護理學院移地到新竹校區上課,讓不同領域的人在同一個教室裡,不只是一起上課,也是一起生活。

要開這種課,首先要解決交通跟居住的問題,現在我們已經有交通車往返兩校區,每2小時發車,最快1個小時就可以抵達;我們也可以空出學生宿舍,以月為單位出租。要設想未來的趨勢,這些是現在就可以試做的簡單模式。

顛覆以院所為軸心的教育

問:未來的陽明交大需要結合9個校區,將會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答:未來更講究跨院連結,但院所是招生的主體,必須讓它有更多的責任與發展空間,如果院所的壯大阻礙這種跨院連結怎麼辦?我們可以用研究中心去做橫向的連結,用研究主題去跨院。

例如,牙醫學院對未來的想像,包括了新的材料、儀器設備與服務模式,進一步可以成立橫向連結的研究題目,像是與電機學院做光電設備,或是跟人文社會學院合作,對高齡者口腔健康進行研究。

這種研究中心要如何讓院所有意願加入?我最想要顛覆的觀念是,以前院所是教學與招生的軸心,但未來是不是可以連招生都打散?就像美國常春藤名校學生入學時,一開始是不分系的,大一大二受通識教育以後,再申請進入專業學院的系所,大學教育與專業教育分開,學生不會一走入大學就被框住。

未來的環境多變,我們要找到方法去回應大環境的改變。(延伸閱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亞洲人的醫療,讓台灣用科學與民主來寫|客座總編輯

(責任編輯:黃韵庭)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陽明交大」美國版 地方學校合併54年,竟養出11個諾貝爾獎得主
英國第一所沒有主修的大學 「倫敦跨域學校」教什麼?
頂大帶頭「不上課」:學期少2週,如何翻轉台灣高教生態?


未來城市・智慧醫療深度專題

智慧醫療專題 未來城市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