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蓋「海上風電」萬里長城?除了錢與人,還缺這 5 塊基石

台灣要蓋「海上風電」萬里長城?除了錢與人,還缺這 5 塊基石
離岸風電是否真能為台灣帶來上萬個高薪的工作機會?除了供應鏈,政策與人才都得到位。圖片來源:沃旭能源提供
2018-04-11
文・劉光瑩
26913
歐洲花了20年才打造出自己的離岸風電產業,台灣的離岸風電要快又要產業化,除了環評開綠燈,完善的投資環境與政策穩定度,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為了離岸風電產業上兆元投資、2萬個工作機會的產業機遇,供應鏈正各顯神通,合縱連橫爭取風場開發商資格。但除了企業,台灣還需要做什麼,才能讓離岸風電產業在台灣扎根?

首先,對風場開發商最重要的就是「心安」。

基石1:政策要先穩定完備

目前已送出風場遴選申請的18個風場中,就有8個是歐洲開發商。歐洲商會執行長何飛逸(Freddie Höglund)受訪時強調,穩定的法規架構是重中之重。

「最怕政策突然轉彎,因為歐洲企業較保守,不會因短期利益投入,」何飛逸指出,例如原本說好躉購電價政策,去年底卻突然傳出考慮改採競標,讓許多開發商覺得朝令夕改,政策穩定度恐影響投資意願。

歐洲企業對離岸風電多有興趣?何飛逸說,去年歐洲商會首度創立風能委員會,第一次開會就來了40多家企業,是一般的6倍以上。

此外,歐洲商會也由會員發起低碳倡議行動,希望協助歐洲企業與台灣攜手減碳。

另外,包括電網建設要如何與台電分攤費用、遴選標準等,都還不明朗。何飛逸建議,有穩定法規架構,才能吸引長期投資者乃至於技術轉移。

基石2:找到台灣優勢

第二,選適合在地供應鏈發展的優勢領域。

攤開工業局盤點的離岸風電供應鏈廠商現況,似乎每個領域都有能做的台灣廠商,但事實如何?有業界人士直指此份評估過於樂觀,例如發電機、葉片等國際風機大廠的核心技術領域,台廠切入機會不大,應專注周邊供應鏈,例如水下基礎與海事工程等領域。

何飛逸也認為,首先要有足夠研發能量,且要能發揮本身優勢。「亞太地區有颱風、地震,台灣應聚焦在特殊地形氣候環境的離岸風電發展,這是台灣的利基,」他說。

中興工程顧問社大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冀樹勇,從6年前上緯開發離岸示範風場起,就一路做中學。他也建議台灣應好好思考優勢在哪?

「談經驗比不過歐洲,在價格比不過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他建議,要做零組件,精密度一定要提高到歐洲水準,才能突顯優勢,有機會往外拓展。

冀樹勇進一步建議,不只做零組件,更要往上整合做副組件。他舉鴻海為例,成功整合了手機零組件才做出iPhone,或捷安特帶零組件廠組成A-team。

基石3:讓人才願意來

第三,讓人才看到、並進到風電產業。

儘管離岸風電預計創造兩萬個就業機會,但人才哪裡來?已讓許多業者頭痛。

德商風機維修公司台灣艾納康(Enercon)去年在台建立亞太區營運中心,目前旗下技師40多人,負責全台約200支風電機組。將來海上風機將達上千支,維修人才需求將大爆發。

儘管風機技師的薪水多在5萬元以上,人才卻難尋。台灣艾納康人力資源經理吳軒儀說,每次校園徵才,最常聽到的問題不外乎「你們是台電嗎?」或「我可以設計風機嗎?」顯見風電產業儘管在歐洲已很成熟,台灣卻仍不熟悉,對於「黑手」工作興趣缺缺。

她認為台灣高科技和半導體業發達,理工科畢業生首選科技業,而離岸風電業的主要工作語言又是英文,適當人才難尋。她希望政府可以幫助扭轉觀念,要讓更多人知道再生能源是未來產業,讓人才除了科技業還能有更多選項。

除了政府扮演好角色,想投入供應鏈的廠商又該注意什麼呢?

沃旭能源提供

基石4:取得認證之必要

首先就是理解國際認證對於降低風險的必要性。

「風險評估是海上風電的靈魂,」德國萊茵技術監護顧問公司資深業務經理廖梨嫆說。她指出,因為離岸風電需要龐大融資,初期投入資金動輒數千億,最快10年後才會開始回本,一定要找保險公司。而承保條件之一,就是風場的所有零組件、材料、作業程序和人員,都要通過一定標準的認證,保險公司才願意承保。

例如世紀鋼構以往沒有出口實績,想取得國際認證就相對艱難,或一張離岸風電開發商認可的電焊工認證,有10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也未必能保證通過考試。廖梨嫆說,焊接成品要經過精密儀器檢測,確定密度與手法是否符合標準,要花半年多才能拿到認證。

儘管取得認證要下苦功,將來可帶來的商機並不侷限在風電。廖梨嫆指出,鋼構廠拿到認證,以後蓋橋梁、大樓都更安全,形同產業升級,把施工品質提升至歐洲標準,對台灣發展有益。

基石5:向歐洲企業取經

其次,台廠可透過與歐洲企業合作,把關鍵知識變成自己的養分。

中興顧問社就是好例子。冀樹勇說,大地工程的專業是地質調查,但沒有設計離岸風場的經驗。業主上緯的策略就是讓丹麥離岸風場設計公司COWI跟中興社一起工作,中興社做地調提供參數,使用COWI的分析軟體。

最大收穫就是學到國際做法,例如嚴格品管系統,所有地質實驗報告、工程設計準則等,都要經公正第三方認證。「我們一開始也嚇到,怎麼這麼麻煩,一份報告認證要一個月,」冀樹勇笑說,但學到了就變成自己的。

只不過,對政府的在地化目標,也有人認為不盡合理。在3月中的一場研討會上,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施碧娜直言,「供應鏈在地化不應強求,公開呼籲在地化生產與最低門檻,已經與世貿組織反歧視的原則背道而馳。」

她強調,台灣政府必須要在兩個目標之間取得平衡:要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將再生能源提供給人民,還要能提供穩定法規框架以及足夠誘因,讓企業能投資並取得成功。

因此,台灣應該務實地選出重要目標,哪些供應鏈發展性比較高、能發展比較快,才能在2025年完成發電目標與建立產業之間取得平衡。(責任編輯:黃韵庭)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離岸風電九千億商機台灣隊準備好了!
只講台語的董事長,簽下台灣首張離岸風電訂單
台灣企業拚進歐洲風機供應鏈 被拒絕三次還是不能放棄!
德國風電大廠指定合作 鑄造一哥也鮭魚返鄉
台灣去哪找上萬名綠能技師?靠他培訓

延伸閱讀

德國沒落小鎮北堤 1500人靠離岸風電翻身Google首次在台買綠電,餅卻可能被陸資吃掉?台17線的新風景:被太陽點亮的農舍屋頂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