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個社會設計 改變世界

31個社會設計 改變世界
2018-03-31
文・司徒嘉慧
3715
噗,一吹,手上白絨絨的蒲公英就帶著夢想,隨風飛得又高又遠。阿富汗裔的荷蘭設計師哈桑尼(Massoud Hassani),以約六十美元(約一千八百台幣)的便宜造價,也為阿富汗的灼人沙漠打造一朵球徑一九○公分的「掃雷蒲公英」。

鐵製球心,放射一七五根竹枝,根根連接一枚白色塑料圓盤。風起時,掃雷蒲公英著地滾過,沿路引爆埋藏的地雷,傷亡惡夢也隨之灰飛煙滅。

這是「社會設計」經典作品之一。不只追求產品美麗的一面,更要實現方便、進步、永續、真與善的生活。

人手一機的時代,要是手機各組件如電池、螢幕、記憶體、鬧鐘、鏡頭等,可以模組化,像一塊塊樂高組裝或拆卸,就能精準地更換損壞的組件。哈肯斯(Dave Hakkens)的「模組化概念手機」一舉減少上萬噸電子垃圾,想自組個人心目中的理想手機,也變得更簡單。

相對於實用的荷蘭設計,台灣設計則常保有土地的溫度。乾稻草編織的鳥類餵食器、竹編小球排列組成的桌椅、以漂流木為結構的建築……,取材島嶼,用於島嶼,件件都是與大自然和平共生的理想實踐。

最後不能錯過,展場角落的楊家斌著作《台灣製造?台灣創造!》與影片《台北創作拼圖計劃》。設計師對談百位無設計背景的素人,呈現草稿或模型。腦細胞跟著天馬行空的設計鼓噪,你將發現創意蠢蠢欲動。

三十一件展品,十組荷蘭設計師和八組台灣設計師,從「大地」、「援助」、「關懷」、「共享」與「生技」五大面向切入,幫你換個角度看社會、擁抱環境。(即日起至七月二十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偏鄕小英雄 上學歷險記

文—林欣婕

拿著手杖與一桶沙水,伏在矮丘陵的草堆中眺望遠方,小傑分析著象群的動向,試圖找出一條能安全通過的路線。這不是冒險電影裡的情節,而是一個肯亞孩子的上學路。

跟著紀錄片《逐夢上學路》的鏡頭,橫跨三大洲、深入蠻荒地,隨著四個孩子的腳步,踏上令人震撼的求學之旅。除了距離之外,極端的天候、猛獸,以及身體殘疾,都是這些偏鄉孩子上學路上的阻礙。

在印度,阿山因先天殘疾,每天都是坐著簡陋的輪椅,由兩位不到10歲的弟弟,一推一拉、一步一進地跋山涉水,前往學校。

在阿根廷,11歲的卡洛每天的任務是騎著馬、載著妹妹穿越荒漠與險坡,走完18公里的路程去上學。

在摩洛哥,每天讀完書給奶奶聽,12歲的莎拉提著母雞,跟手帕交徒步踏上22公里上學路。超越半馬的距離,除了毅力與體力,還需要能搭到便車的「運氣」,三個女孩當天才有辦法準時達陣。

要不是夢想的羈絆夠強烈,不會有任何理由能讓孩子天天走上十幾公里、冒險上學。躲大象的小傑,希望未來能成為飛行員,看遍世界的大山大海;殘疾的阿山則是夢想成為醫生,幫助和自己一樣的小孩站起來。

對偏鄉孩子來說,上學是改變命運唯一的路。因為有夢想,他們願意用盡力氣,克服一切險阻。資源的缺乏,反而淬鍊出孩子們的早慧與強韌生命力。

比起「怎麼去上學」,台灣的孩子更困惑「為什麼要上學」。今年暑假,帶著孩子進戲院,透過紀實影片,找回學習的「夢想驅動力」。(7月11日上映)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