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家長看過來!9月1日實體開學 教部9大指引一次看

老師家長看過來!9月1日實體開學 教部9大指引一次看
全國因疫大停課至暑假,九月一日將實體開學。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1-08-19
文・趙宥寧(聯合新聞網)
6738
新冠肺炎疫情案例逐漸減少,本學年度開學日為九月一日,目前將以實體開學為主,外界也關注停課標準、未接種疫苗的教師快篩,以及用餐隔板、上放學分流動線等細節。

教育部17日下午召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開學前準備」線上記者會,已規畫包含防疫整備工作、服務及入校條件、個人衛生防疫等九大各項防疫強化作為,將於開學後每兩周滾動修正防疫管理指引,相關內容摘述如下:

開學九大防疫指引有哪些?

1. 防疫整備工作:

  • 學校及幼兒園開學前務必召開防疫小組會議,研議校(園)內防疫措施,加強物資盤點。
  • 配合各縣市政府環保機關於開學前加強校園內環境消毒工作。
  • 開學前針對教室、各學習場域(含游泳池)、相關盥洗等常用空間進行衛生清潔消毒及空間清消管理。

2. 服務及入校條件:

  • 學校教職員工及工作人員,應符合完成疫苗第一劑接種且滿14日之服務及入校條件;疫苗第一劑接種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首次進入校園服務前應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 檢測陰性證明,之後每7日進行 1 次抗原快篩或 PCR 檢驗為原則。
  • 開學後,家長及訪客原則不入校(園),但經學校及幼兒園認定有入校必要者除外。
  • 具有 COVID-19 感染風險者、發燒或急性呼吸道感染者,應確實落實「生病不上班、不入校(園)」。

3. 個人衛生防疫措施:

  • 請家長主動關心子女/學生身體健康,上學前先量測體溫,如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
  • 到校後,學校應落實入校(園)時及下午上課前師生體溫量測、手部清消及監測健康狀況。
  • 全校(園)師生除用餐及飲水外,應全程佩戴口罩。

4. 環境及空間清消管理:

  • 每日定期針對教室、各學習場域及相關盥洗等常用空間進行衛生清潔及消毒,並視使用情形,增加清潔消毒頻率。
  • 學校學生交通車與幼童專用車應加強清消管理,且應造冊並落實固定座位。
  • 維持各學習場域及用餐環境通風,開冷氣時應於對角處各開啟一扇窗,每扇至少開啟15公分,並加強通風及清消。

5. 教學活動防疫措施:

  • 學校及幼兒園推動之課程及活動,採「固定座位」、「固定成員」實施,並落實課堂點名。
  • 室外體育課程,均應保持防疫所需之適當社交距離,特別是容易肢體接觸或團隊性運動項目課程,授課教師須調整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評量方式,並落實各項防疫措施。
  • 為落實全程佩戴口罩,進行體育課程時,請授課老師評估運動強度並留意學生身體狀況,適時調整課程內容。
  • 實習實作與實驗應採固定分組,學生練習時使用之設備、器材,應避免共用;如有輪替使用設備、器材之需要,輪替前應先澈底消毒。
  • 學校得以跑班方式實施教學活動,如社團活動及課後照顧等,應依不同班別不同教室採「固定座位」、「固定成員」實施,並落實課堂點名,以作為日後疫調之參考。

6. 校外教學及戶外教育等活動,應維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遵守空間容留人數限制,並留意景點、住宿地點規劃,且應採實聯制,確實執行人流管制等,另依活動行程規劃,提醒師生遵循相關防疫管理措施。

7. 學校辦理大型集會活動如開學典禮、週會或迎新活動等,仍應採線上方式辦理為原則;如採實體方式辦理,應依指揮中心規定,活動人數上限為室內50人,室外100人之措施辦理,倘超過人數應提報防疫計畫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實施。

8. 餐飲防疫:

  • 應加強清潔消毒飲水機,並加註標示僅供裝水用不得以口就飲。
  • 教室內用餐應維持環境通風良好,以個人套餐並使用隔板入座或維持社交距離用餐,且不得併桌共餐;用餐期間禁止交談,用餐完畢落實桌面清潔及消毒。
  • 校內美食街及商店應遵守「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

9. 開放學校戶外操場,並依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戶外操場防疫管理措施」或縣市政府公告之防疫規定辦理,其餘校園區域及設施不開放人員使用及進入。

教育部呼籲,因應國內外疫情,請學校及家長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為師生健康安全努力,學校得視需要加強相關防疫措施並落實查核機制;教育部將依指揮中心公告之疫情狀況,於開學後每兩週滾動修正防疫管理指引。(延伸閱讀|高中以下延後開學 父母請假壓力山大,小孩誰顧?|肺炎蔓延時的托育制度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


【延伸閱讀】

停課不停學的家長焦慮:孩子與工作兩頭燒,疫情下如何平衡?
抗疫共同體:為什麼大部分台灣人願意配合戴口罩?
北市開學4方式供各校自選 設備補助經費無上限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