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正專欄|為什麼高鐵周邊最夯的商店是停車場?

曾旭正專欄|為什麼高鐵周邊最夯的商店是停車場?
2018-06-21
文・曾旭正
11651
有了科技查詢工具,就能便利生活?你曾不曾在郊區,盯著手機上Google地圖或App上還有半小時以上的等車時間?我們都能在都會區輕鬆當個節能減碳、不用找停車位的無車人,然而,不只科技工具,便利的交通,更仰賴公共運輸專業規劃。

曾經在一個聚會上,我們向李遠哲院長興奮地說明無人車的發展狀況,國外已經上路的若干案例等等,結果李院長冷不防地拋出:「為地球好,我們應該鼓勵『無車人』而不是『無人車』!」

嗯,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發展無人車究竟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可以造福那一類族群?認真地看,社會上其實較多的是「無車人」,但他們都有交通需求;況且,鼓勵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是既現實也符合永續想像的必要措施。

可是,無車人,你的旅程可以拉多遠?進出多深?

在交通系統縝密便利的大都會區,網路、智慧型手機、大數據、物聯網相依相長,讓現在很多人都習慣使用Google地圖來規劃行程,設定好起迄點之後,電腦立刻幫你規劃出開車、大眾運輸和步行三種類型的路線和所需時間。當你點進大眾運輸的選項,還會出現多種方案:先走一段路再搭某幾線公車,然後再轉乘捷運等,任君選擇十分方便。

不過,只要再仔細比較,你會發現在不同地區,三者的運算結果大不同。一般來說,在公共運輸較完備的都會區,開車與大眾運輸的結果差距不大,甚至有時候大眾運輸還比開車來得快。在都會區之外,則大眾運輸明顯不及開車來得方便,有時恐怕跟步行相去不遠,因為根本沒有車班可達。

仔細想想,你可曾為了訪友、遊覽或者就是單純地家鄉來去,在台灣的嘉南平原、花東縱谷、桃園台地、南投山區、北海岸,或者屏東國境之南等鄉間搭過車?那搭乘的經驗迥然不同於台北都會區的公車、捷運,更不用講高鐵。同樣打開Google地圖,在大眾運輸項下,規劃的結果多半需要轉乘不同運具。這時候,運具間接駁得順不順,就嚴重影響使用的意願。

科技用具外,更要回頭檢視交通規畫專業

以中南部的高鐵轉乘為例,從嘉義高鐵可轉乘公車往嘉義市區、朴子和新營,其中往新營的,每小時只有一班,發車時間與某一班高鐵僅差12分鐘,旅客可以從容接上。但車行40分鐘後到達新營,要從新營要再轉往鹽水、六甲或下營的在地路線,車班就脫落了,往往要再等25分鐘以上才有。如此,搭乘客運比親友接送便多了近1小時,實在不具吸引力。

因此,自用車成為這些地區交通的首選。難怪各個高鐵特定區周邊土地最主要的營利項目竟然是收費停車場而不是其他商業。而每逢假期,高鐵站的接送車量爆增,地方政府不得不緊急調整車道、規定上下客的路線,於是站內不斷廣播提醒乘客,站外則人車混雜蔚為奇觀!

近來有媒體製作「體檢行的正義」專題報導,用實際案例點出偏鄉的公共交通狀況,特別是高齡者的移動困境。此舉也引來交通部的正面回應,藉此機會清楚說明他們已在推動的「需求反映式運具系統」(DRTS),這是針對偏鄉地區,雖然有公車需求,但因為人數太少,無法支撐固定班次,只好採用使用者預約,並改用小車來提供服務的一種作法。

的確,新的科技和新的程序可以為舊問題帶來解方,也可以處理過去不曾遭遇的新課題,這種有預約才提供服務的方式,將是兼具便利與省能的方式。我們樂於看到交通部務實的態度,運用新的網路科技來提升公共資源的運用效率,同時也體貼地滿足真實的需求。

然而,除了科技用具的優化和精進,回歸交通線路規劃的專業,仍舊需要與實際路線一起思考重整。回到地區交通系統探討,地區客運是無車人必需仰賴的公共服務,只要預先以高鐵和台鐵的對號列車班次為優先,重新檢討轉運點的班表,不同運具的轉乘絕對可以接近無縫接軌,這是交通專業應該努力作做到的。

期待有一天,高鐵站、火車站前的停車業蕭條,但站內站外熱鬧不減,代表每一種公共運具都能順順地接上,各個無車旅客都能從容地使用公共運輸,走得遠、去得深,這樣就對交通建設真實有感了!

(責任編輯:程遠茜)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曾旭正專欄】高齡化浪潮,媽祖、保生大帝能幫上什麼忙?【侯勝宗專欄】無人車會變「三寶」?五步驟學習和自駕車和平共處忘了車停哪?地下室如何不迷失?app告訴你【余虹儀專欄】售票機按到抓狂?通用介面讓你輕鬆買票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