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的時光轉身:如何在一座小城市實現設計翻新?

基隆的時光轉身:如何在一座小城市實現設計翻新?
2018-04-17
文・徐燕興
15645
曾經參與過西門町傳統市場更新、西門町行人徒步區,迪化街、大稻埕、師大路等都更案例的徐燕興,近年回到家鄉基隆市效力,擔任都市發展處處長,從政經中心的台北來到繁華不再的基隆,設計思維上勢必會有調整。在「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的講座中,徐燕興娓娓道來他的心路歷程。

【最新消息】未來城市開設新 FB 粉專囉!按這裡加入吧!

基隆不大不小,如果你有開車,從台北大概25分鐘到30分鐘就到了。我們的人口大約37萬,但是海岸線非常長。如果把海域全部加進去,基隆所擁有的公園、藍海、綠地,其實是超過台北市的。

可是當貨櫃港功能漸漸沒落之後,基隆就窮得只剩下山跟海。我先前看過基隆市的年度總預算,大概只等於台北市社會局或是台灣大學一年的預算。在資源如此有限的地方,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創造出一些改變。

用開放與合作,彌補資源不足的困境

基隆施政有個現實問題要面對:我們在規劃的能量上先天就比較不足。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科處同樣職稱的人,薪水就少台北1萬元,承辦人員數量也只有台北市、新北市的1/3~1/4。所以有兩件事情就顯得特別重要:一是認同與榮耀感的建立,二是開放與合作。

在認同方面,許多人覺得基隆不快樂,所以我們在空間的設計上,都儘量朝「快樂」去做。比方說大家現在去正濱漁港,可以看到一座金黃色的橋。過去基隆的橋大抵都是灰色或藍色,但我們現在嘗試用不同色系,去營造出快樂的氛圍。當然,跟社區討論絕對是不可少的,我們希望市民朋友從一開始就能建立對基隆的認同和榮耀感。

另一方面,因為我們單位的人力太少了,所以很多事情都用開放和合作的方式處理。基隆是從海的角度面對國際,所以有機會時我們就會做國際合作,也舉辦很多工作坊,邀請年輕人一塊參與,對閒置空間提出不同的規劃想像。

既然是要和市民一起討論城市美學,市府內部的規劃能量也要提升。所以我們安排了一個景觀設計諮詢平台,每兩週由專家前來協助,和我們一塊討論如何控制設計品質、做工程又有哪些注意事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包括市長、副市長、主秘以及相關局處的人員都要到場,大家一起學習怎麼做設計。現在基隆市包含纜線、箱涵的整理都進入我們的細節規劃之中,算是很大的一個突破。

再造閒置空間,重新想像山海建築新風貌

都發處是一個空間的部門,當然會處理到環境改善以及社區參與的事情。社區規劃這件事,政府其實已經推了20多年,但是過去都只有所謂的社區「頭人」才能參與,現在我們就改變遊戲規則,開放讓年輕人也可以參與,針對基隆重要的都市發展議題發表意見。

我們接著開始找一些場域做測試,比方說田寮河底的閒置警察宿舍,我們就找來淡江建築系的師生參與,從打掃到製作裝置慢慢滾動起來。後來這裡成了舉行工作坊、籌備展覽的好場域,大家將這個空間當成討論平台,延伸發想其他基隆的空間規劃。

我們花在這些事情上頭的經費並不多,不是什麼一千萬、兩千萬的改造案,每次都是幾十萬而已,一小步一小步,將設計能量給凝聚起來。就像前面說的,因為我們沒有錢,人力也不足,所以大量仰賴這樣的設計工作坊,才能把各方關係人全都拉進來。

基隆有太多像田寮河舊警察宿舍這樣的閒置空間,一旦有幾個成功案例後,大家就知道這些空間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最感動的是有很多旅外的基隆人回來告訴我,他們以後要看展覽,終於不用特地跑去台北了。前段時間舉辦的產業博覽會,也是類似的情況,當時我們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定,將基隆港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給保留了下來,接著就和實踐大學合作,思考怎麼樣透過展覽將倉庫空間給「打開」,市長本人還親自跳下去做導覽,透過產業博覽會呈現城市將來的可能風貌。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基隆很多老屋並沒有被好好研究過,所以都發處也編列了一點點預算,成立了「老屋偵探社」,以一種偵探的方式,遊走城市裡面探索市中心的老屋,這件事情透過網路世代傳播出去,有了擾動,就會有一些可能性慢慢長出來。如果誰對老屋有想像,就參加我們舉辦的競圖,我們也會把競圖的結果開放給大家看,讓更多市民了解基隆的空間有可能怎樣設計。未來當大家形成了某種共識後,我們就會希望基隆都照同一個大方向去蓋房子。

我們另外還在因為招不到學生而關門的太平國小裡舉辦山海工作營,做空間和資源的調查,工作營不只邀請本國籍的學生,還找了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和學生共同參與,一起發展各種創新可能性。同樣在太平國小這處空間,我們也辦了山海建築美學論壇,希望連續舉辦幾次後,各方人員都可以在此交流,一起形塑出屬於基隆真正的在地建築美學。當方向凝聚出來,就可以開始思考修正建築物法令的可能性,作出有效的改革。

重現歷史場景,串連觀光廊帶

為什麼現在大家常講要「地方創生」?就是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地方正在消失,才需要去談創生。由於經濟低成長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於是政策上的現實就變成:在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我們怎麼去做到適當的分配?怎麼把循環和分享的概念納入城市發展之中?怎麼回應邏輯、生活方式、生活風格都不同的網路世代需求?設計可以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嗎?

在我們自己的定位中,基隆不應該只是台灣都市體系裡的一座城市而已,它應該在東亞圈裡扮演更不一樣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沒有被凸顯出來。剛好基隆現在有個機會,就是國際級的郵輪開始慢慢進來,年成長率高於世界平均,我們就可以跟著這件事情,把觀光放進來一塊思考,看看我們還能在做些什麼?

回到歷史裡頭看的話,我們會發現基隆以前是個戰略要地,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就是一處與周邊國家比如琉球王國做貿易很重要的中繼站,後來雖然貿易核心轉到台南和淡水去,可是基隆仍然是環太平洋線上的重要據點,高速公路後面的砲台群就是個證明。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就至今仍然存在的砲台遺址去計算,基隆的砲台遺址密度是全亞洲最高的。由於有那麼多歷史薈萃在基隆,我們現在就跟文化部爭取預算,整合各處遺跡,將空間中的歷史場景再現。

像是這樣的歷史場景,其實可以跟海科館、碧砂漁港、海洋大學、和平島整合成一道廊帶,將觀光給帶動起來。有些在地出身的旅外設計師,也開始滾動出他們的願景想像,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活動,我們持續在做盤整與協調,最終目標是希望讓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能看得到基隆的改變,感同身受後願意現身力挺,當夥伴之間有了更緊密的合作,最後就會成為城市最為永續的競爭力來源。

(作者為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本文整理自「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的「設計改變城市」系列講座,由社計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吳漢中擔任此系列主持人及客座主人。)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宜蘭經驗」怎麼來?找到好的建築師,比拿到大筆預算更重要台南憑什麼吸引日本人?除了紅眠床、客家花布……台灣還有什麼元素可以推向國際?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