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怕染疫?遠距視訊醫療解決你的擔憂

去醫院看病怕染疫?遠距視訊醫療解決你的擔憂
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遠距醫療成為民眾就醫的替代方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1-10-22
文・皮智
12688
因為疫情,遠距醫療終於走上舞台。

新冠肺炎在武漢爆發後,武漢迅速進入封城管制,整個社會系統僅靠電商、外賣等方式維繫,工作、上課、看醫生,也都採行「遠距」的模式。這樣的社會運作方式隨著疫情擴散,也讓世界各地產生類似狀——遠距工作軟體盛行、遠距教學興起、電商及外賣也成為少數受益產業,本來被視為需要「面對面」的醫療行為,也能以視訊進行。

過去,遠距醫療在台灣並不盛行;直到今年五月,新冠肺炎爆發,台灣迅速啟動三級警戒,各類群聚都能免則免,部分「非急症」病患也選擇少去醫院。但是,短時間不去看病勉強可行,隨著三級警戒延長,「視訊看診」才成為替代方案。

疫情間,遠距醫療提供哪些支援?

疫情爆發後,台灣興起「在家躺著就能防疫救台灣」的倡議,醫療能量告急,又得應付疫情篩檢、隔離和治療,導致慢性病患、非重症和非急症病人都害怕染疫,選擇延後就醫。

為補足醫療需求,健保署推出「因應COVID-19疫情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事服務機構提供保險對象視訊診療作業須知」,同意醫師透過視訊問診治療。因此,醫療院所紛紛啟用各類線上工具,讓民眾在家也可以看診。

遠距醫療對疫情也有正面幫助。

試想,若一位民眾只是「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在沒有遠距醫療服務的情況下,要如何判斷是否染疫?他可能要上網求助、詢問親友,但這都不及醫生的專業判斷;這時,他只有就醫一途。

此時,又會衍生兩個情境:一是他被判定確診,導致診所醫護、病人都要自主隔離及篩檢,相當麻煩;二是他沒感染新冠肺炎,但卻為了到實體診所,將自己曝於染疫風險之下,萬一他在途中染疫,又該怎麼辦?

假如有遠距醫療適時介入,民眾能即時獲得專業協助,也降低外出感染的風險,從預防面就減少疫情擴散。

健保署-遠距醫療-視訊診療-智慧醫療-新冠疫情因應新冠疫情下的醫療需求,健保署開放視訊診療服務。圖片來源:截自健保署南區業務組YouTube

此外,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還可以提供哪些支援呢?

以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為例,當時武漢相較於中國其他城市,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當下,實體醫院負荷不了大批患者的需求;有小感冒、長期慢性病的病患仍有就醫需求。

這時,民眾可透過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業者的遠距醫療方式,轉向其他城市的醫師問診,解決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若有用藥需求,也可以藉網路向藥局採購,再由人員到府配送。即使不出門,仍能獲得零接觸的醫療服務。(延伸閱讀|疫情下,偏鄉的逆襲 台東為何能無痛推動「遠距醫療」?

台灣的遠距醫療為何受限?

然而,過去台灣的遠距醫療為何難以發展?

受制於法規,遠距醫療不論採文字、電話或視訊,均只能提供「諮詢」;加上健保便宜、就醫方便,遠距醫療提供的諮詢及收費,在台灣顯得不具競爭力。

試想,當每次看病僅需要掛號費150元,且路口診所步行就可抵達,誰會願意花數百元做線上「諮詢」呢?

進一步從法規來看,《醫師法》第11條第一項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儘管主管機關放寬規定,開放偏鄉離島等地且是主管機關指定醫師,可用「通訊」進行遠距醫療;這也等於變相限制,只有偏鄉醫療、指定醫師可以從事遠距醫療。

此外,領藥規定也尚未鬆綁。政府仍不開放網路藥局寄送處方藥的服務,醫師開立處方後,患者還是要親自去藥局領藥。

所以,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台灣遠距醫療業者的用戶通常是海外華人。例如,在幅員遼闊的美國看病相當昂貴,看一趟病可說是「又遠又貴」;這時,若能透過遠距醫療諮詢台灣醫生,不僅能更方便地溝通,還可以洽詢合適的用藥,比實體看診更具時間彈性、價格優惠、無地域限制等優勢。(延伸閱讀|疫後新常態!零售、製造、金融、城市、醫療、教育,哪些趨勢興起?

台灣遠距醫療產業化,還有哪些好處?

目前,隨著法規開放及遠距醫療納入健保,愈來愈多台灣業者投入「遠距醫療」,包含醫聯網、ASKiN醫師遠距線上諮詢平台、醫生馬上看等。隨著遠距醫療逐步開放、發展,台灣醫療界能更有效率地創造產值,並提供社會幫助。

舉例而言,台灣醫療水準在世界名列前茅,遠距醫療普及後,海外台灣人均能藉此獲得良好服務,免去國外看病的舟車勞頓與龐大開支。再進一步,新加坡、中國等地的使用者等海外華人,在海外也能享有台灣的高水準醫療品質,放大台灣醫療產值。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未來旅客來台之前,可以先與台灣醫美醫師做線上諮詢,累積信任感;抵台後就能迅速安排相關療程,不但節省旅遊時間,更能創造台灣的醫美產值。而類似模式也能複製在高級健檢、高級手術上。

此外,健保署持續推動「分級治療」概念,希望民眾就診優先選擇鄰近診所,將大醫院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急診或者慢性病患;且大醫院往往人滿為患,需要等待超過30分鐘,才能獲得三分鐘的就診。善用遠距醫療,患者可減少舟車往返,也降低醫療資源浪費。

最後,遠距醫療也可以實現跨區域資源調配。例如,屏東的醫生已忙得不可開交時,當地患者可以透過遠距醫療,諮詢台北名醫——減去空間限制,更有效率地調度醫療資源,最終降低醫療能量落差。

而這些,僅僅只是「遠距醫療」的好處而已。

未來,我們能透過科技,整合健檢報告、生理數據(如血壓、心跳)、運動睡眠、飲食紀錄與用藥紀錄,提供醫師精準判斷,也給予藥廠更好的數據回饋,甚至還有機會促成保險業者提供差異化保費的設計。

透過遠距、數位化、物聯網等科技的賦能,醫療將更有效率地為社會創造價值。而要做到這些的第一步,便是以國人的醫療品質為本,讓法規合理地鬆綁。(延伸閱讀|智慧醫療懶人包》八張圖,一次搞懂智慧醫療的定義、應用與台灣的挑戰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