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許麗玉:在人民占領、休閒時,廣場精神早已重新定義|明日的中正紀念堂2

建築師許麗玉:在人民占領、休閒時,廣場精神早已重新定義|明日的中正紀念堂2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認為,在時代變遷時,廣場的空間轉型早已開始。圖片來源: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2021-11-17
整理・許鈺屏
25258
(編按)中正紀念堂乘載了什麼樣的城市記憶?未來,這塊25公頃的園區會有哪些可能?「未來城市」從城市空間發展、社會記憶切入,記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見證與續寫」講座精華。

明日的中正紀念堂

今年九月,促轉會針對中正紀念堂提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改造方案,要使中正紀念堂園區走向更自由、符合多元群眾使用的公共空間,引發眾聲議論。

十月底,促轉會舉辦了「見證與續寫」系列講座,再次推進社會對威權集體記憶、城市空間轉型的關注。其中,「轉型,下一步!從中正紀念堂看首都公共空間的未來」講座,邀請城市地景、建築空間專業講者同場對話。

「面向過去,我們該如何想像明日?」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拉出主軸,直指轉型正義的重點,是要我們思考該帶什麼樣的歷史走向未來。以此發想,如果中正紀念堂需要改變,它在未來城市空間中,又會扮演哪種角色?

今天的中正紀念堂,我們已擁有與它共存的生活記憶;明天的中正紀念堂,仍待討論想像。

以下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的分享精華:

今天參與中正紀念堂下一步的討論立場,我認為,那是一個人人都參與的空間設計。因此,我們看到世代的參與意圖,並預設從建築作為反省的空間對象時,能浮現的反身里程——也就是反過來看「我是誰」;同時,現在或過去改變的世代,其實有能力與時俱進地改造公共建築與社會生產間的結構。

所以大家看待城市建設時,千萬不要太快落入絕對的形式結果;因為過程中,每個環節都可能緊扣不同人的記憶、世代、背景,這也是處理空間轉型議題的棘手問題。

當我們今天講「明日」或「未來」,我總覺得有兩種期待——第一種,是有些人想持續既有的,或恢復曾有的美好,甚至是補償遺憾,但這些想法起源多是「望向昨日」;第二種,是期待搭建各種可能的空間,展現多元自我。我們此時面對的困難,就是「今日的現實在哪裡?」

當時代改變,空間轉型正義就已啟動

我們回到中正紀念堂初始的競圖方案,在它還沒成為實際建築體前,其實有各式各樣的方案。這也許可以呼應思瑤立委講的,它也曾是一個國家邁向自主的、自己想要的形式時的嘗試。

中正紀念堂落成後沒多久,整個社會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人民對環境、生活、政府政策等社會感受,能浮現檢討聲音。以我的年紀來說,中正紀念堂本體落成時我才國小一年級,感受不像大人強烈。直到升上高中、廣場上發生學運,它對我的衝擊才最大——對我而言,那個廣場才有了場所精神。

現在大家常回到源頭,認為中正紀念堂是特定文化意識的物質形式,也不斷把它放在高位;但我從這個例子來看,也想提醒大家,這個場所在解嚴後,真正的靈魂、精神,早在人民各式各樣的活動中重新定義了。從舊照片來看,就能看到占領廣場的人民需求、無殼蝸牛運動的露營畫面、人民的育樂廣場等。

換言之,空間轉型正義的工作,早在今天之前已經悄悄地、甚至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我們應該從這個點回頭看,這樣的場所精神,如何反過來成為一個25公頃、首都中心空間下一步的基礎,而非任何一個政黨、政治人物做的任何活動為基礎。

2019年七月28日,林懷民率領雲門舞團展開最後一場戶外公演,當時媒體下的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某種程度來看,青年對台灣的自主意識也開始起來。從那時來看,這個廣場不僅是台北市某個集中權力的象徵,它早已成為全國文化認同進行式的廣場。當社會開始改變,空間的狀態也跟著改變,不純然只是朝拜儀式的路徑。

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學運-集會-天安門學運-轉型正義1989年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舉行聲援天安門學運活動。圖片來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官網

如何看待它的歷史價值?

最近,我巡迴到各高中校園,與他們聊聊校園建築,有一位女孩問我:「在修澤蘭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上亂塗油漆,是不是破壞了歷史價值?」我當下沒有回應對錯,只說「很想聽聽你認為什麼叫做歷史價值?」

如果,每20或25年是一個世代的明顯變替,是否能讓每個世代找到相應的歷史空間?中正紀念堂的銅像也曾是某個藝術家被委託做成的,也是材料構成的物象——你認為它是神就會朝拜;你認為只是無聊的藝術品時,你只會經過他。換言之,我們可能已不那麼脆弱,會被象徵式的形式奴隸。

回過頭來想,中正紀念堂與銅像作為轉型正義的空間對象,必須小心處理意識形態的中介過程——這個意識形態不是單方向、也不只有一種,但我們不一定那麼清楚。

建築是社會與歷史界定的空間,但它不應該、也不會是政治本身。所以,理想是希望建築能真正成為屬於人的空間——這個前提是每個人都能被尊重,並參與這個過程。而這件事情需要夠長的時間、包容的平台、大家互相聆聽討論,才能思考我們的城市、社會需要什麼。(延伸閱讀|「怎麼畫都無法改變社會了吧?」製圖師中年頓悟辭職創業,將老屋改成0到100歲都能玩的社區空間

轉型正義是什麼?

轉型正義是什麼?「正義」會隨著改朝換代而落差嗎?

「為促進轉型正義及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特制定本條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一條就確立定義——不論緊急狀態、以國家安全為由,國家都不應跨過與人民之間的紅線、侵犯人民基本權利。

「確立憲政價值聽起來很古板,但它就是維繫我們共同體的準繩,」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指出關鍵,當國家踰矩,例如推翻人民主權或權力分立的原則,轉型正義會沿著這條界線思考檢討。

因此,轉型正義並非浮動標準,更不是無限的相對主義,才能以此基準面對國家留下的歷史傷害;也唯有如此,正義才不至於落入「誰當政就是誰的正義」的無限輪迴裡。

看更多「明日的中正紀念堂」系列:

#1 立委吳思瑤: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社會的,更是文化的
#2 許麗玉:在人民占領、休閒時,廣場精神早已重新定義
#3 呂欽文:負面事物的存在,也可構成正面教材
#4 侯志仁:轉型的下一步,先解開文資認定的結
#5 建築師林洲民:台北大都會願景裡,它是最後一塊重要拼圖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