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基:讓健全的產業生態系,成為拉近醫療與科技的力量|未來招待所——智慧醫療

陳良基:讓健全的產業生態系,成為拉近醫療與科技的力量|未來招待所——智慧醫療
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強調,透過產業化,可讓智慧與科技業緊密結合。圖片來源:賴永祥攝
2021-12-24
整理・許鈺屏
13393
2021年末,「未來城市@天下」再次舉辦實體閉門會談「未來招待所」。我們讓日式老屋「無二會所」成為跨界交流的平台,並邀請醫療、科技業人物共聚,共同在古蹟悠然氛圍裡暢談智慧醫療。

這場會談以「醫院數位轉型和AI跨業協作」為題,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戴爾科技總經理廖仁祥與技術副總經理李百飛輪番與談,分頭從AI與醫療合作模式、健康數據實戰經驗及未來趨勢等面向,想像台灣智慧醫療的未來。

陳良基-未來招待所-未來城市-智慧醫療-人工智慧-健康產業未來城市閉門實體會談「未來招待所」,打造智慧醫療的跨界交流平台。圖片來源:賴永祥攝

以下,是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的分享

前兩個月,我們剛成立「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因為我認為,對正在面臨高齡化的台灣來說,有更多人從健康進入亞健康;有些人會進入醫療、照護或是長照,台灣面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也需要更多醫療健康服務。我們期待未來的數位新世界,但不要忘記實際的高齡化壓力——在少子化的情形下,每個年輕人承擔的壓力越來越重,當時在科技部,我就在想該怎麼辦。

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承擔壓力者的能力變強。現在大家都知道,增強能力的方法就是應用科技——這就是為什麼科技要結合醫療。但是,台灣這兩群很聰明的人偏偏互不往來,科技人不知道醫療人要什麼、醫療人也不知道科技人在做什麼,常常產生隔閡。

科技與醫療如何緊密結合?靠「產業化」

兩群人為什麼無法撞在一起?因為沒有一個推拉的力量。現代經濟是靠產業推動;任何好的服務,用產業來推動,才會比較容易。讓科技和醫療,撞擊出大家心目中好的產業模式,就能形成一個生態系,產業才能健康地滾動,為台灣創造出一個新興產業的機會。

我自己也是農家出身的,以種田來比喻產業生態圈,假設我們想收割一項農作物,不是直接等稻子成熟再去收割,而是要從翻土播種開始,讓系統完整才會健康。

同時,有個人化數據才有辦法做精準醫療。台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做健檢、基因檢測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是,健檢資料大家讀後就完全沒用了。數位時代裡,大家都有很高品質的數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等數據「金山」、智慧手錶等智慧穿戴累積的數據⋯⋯應該讓健康產業的數據連結到科技力量。

所以,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就希望從這角度建構生態圈,讓提供科技與健康服務的兩群人得以結合,創造出台灣新興產業的機會。

以前,我在科技部就負責推動國內產業升級。但後來大家覺得,光政府推廣還不夠,所以現在有了民間團體,希望一步步落實大家的理想。

也許,我們透過實踐就可以從中碰觸、衝撞它。以法規來說,我們不能期待它先修改、我們才執行;法規反而是跟在我們後面,我們透過實驗室測試、驗證法規內容,一步步修改。

這是我們協會的使命,做為一個民間人士,我們就負責民間人士的事情;也把以前大家看到、卻沒有辦法做的,透過民間力量來做。(延伸閱讀|陳良基:打入國際智慧醫療大廠供應鏈,是台灣最有勝算的戰略

智慧健康加入金融業,讓產業更完整

醫療產業的商業模式想要成功,要尋找創新的模式。

人家說:「網路世界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付錢。」所以,醫療、健康等企業與醫院來提供服務,另一邊則是保險公司來付錢。

以這個模式來說,被保險人得到利益、提供服務的人獲得價值,目前已有信託公司展開類似商業型態。對台灣來說,我們產業化的過程中,也需要找到類似的生態圈,創造商業模式。所以,目前協會有醫界、科技業,也找來金融業把三方領域的人串起來。

比方說,台灣現在有將近3,000萬張保單,數量已超越人口數;若大家都繳了保費、卻沒有使用,我們能不能轉為提供健康服務?民眾獲得健康,醫院也有利潤,三方得利,就能滾動,讓智慧健康產業的商業模式更完整。

2021未來招待所・醫院數位轉型和AI跨業協作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