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如何用物聯網架起美術館/博物館聯盟?

台灣的大學,如何用物聯網架起美術館/博物館聯盟?
日本前外務大臣岩倉具視帶領閣員前往歐美考察,觀察到博物館對國民的影響。圖片來源:林一平提供
2021-12-29
文・林一平
17072
身為大學教授,我注意到,國外大學都有著名的展覽館,如博物館、圖書館或美術館,成為學校的特色。

這些館藏往往都有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如耶魯大學的拜內克圖書館(Beinecke Library),大方地公開展示其珍藏的古籍善本,讓訪客觀賞。其實,拜內克圖書館大部分的古籍善本放到其他大學的圖書館,都可當作鎮館之寶,當中包括我最喜歡的古騰堡初版的「42行聖經」。

耶魯大學圖書館-Beinecke-鎮館之寶-古騰堡-聖經耶魯大學拜內克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古騰堡聖經。圖片來源:拜內克圖書館網站

反觀台灣的大學,圖書館藏鮮少有鎮館之寶,遑論美術館或博物館這類展覽館的珍貴作品。

陽明交大的賴雯淑教授和藝術家顧廣毅,對此耿耿於懷,想有所作為。他們和我談到全球科學藝廊聯盟(Science Gallery International)——這是源起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全球唯一致力於促進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大學聯盟,期待在每個科學與藝術的交會點,燃起創意與探索的火種。

2012年迄今,共有九家大學加入全球科學藝廊聯盟,為菁英學子帶來豐富的科學、藝術、科技與設計的跨領域體驗。

賴教授和顧先生充滿熱誠,希望台灣的大學也能加入。然而加入門檻不低,首先,須提供學校目前的世界排名(例如THE泰晤士大學排名或QS世界大學排名),或學校在「人文/藝術領域」「科學/科技領域」的國際成就及願景。

其次,要承諾挹注經費。包括全球科學藝廊網絡會員年費(每年十萬歐元),並於入會前三年,每年挹注40萬至100萬歐元辦理活動、展覽或學術交流。入會前三年,亦須提供暫時場地與適量人力資源,作為初期營運使用;之後需承諾提供足量人力與總計約1,800平方米的室內外場地,作為永久營運使用(用途包含展場、咖啡館、工作室/會議室、博物館商品零售區、辦公室等)。

最後,為了能永續經營,參與的學校需具備適合國際級科技藝術展場發展的城市環境與交通資源,擁有活絡的城市網絡與在地社群;並且能吸引潛在觀光客、投資者、合作夥伴、講者、研究者,或其他與展覽活動籌備相關組織。

顧廣毅於2016年與倫敦國王學院牙醫系合作,參加倫敦科學藝廊「Mouthy」展覽。合作成果受到英國牙醫學期刊、英國口腔衛生組織等關注,並受到不同領域的國際媒體報導,包括科學媒體《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英國每日郵報》《美國紐約郵報》,與流⾏⽂化媒體《VICE》《Dazed》等。

除了國際媒體報導,該展覽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媒合了⼤學牙醫系的實驗室與科學資源,與藝術創作的跨領域成果,讓倫敦國王學院(⼤學)、倫敦科學藝廊(藝術館舍)與藝術家和學⽣各⾃得到正面影響與回饋,形成多贏局面。(延伸閱讀|智慧校園與永續城市的基本功:架構10年「資通訊共同管溝」|林一平專欄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亞洲大學-美術館-台灣大學-博物館-智慧校園-智慧城市亞洲⼤學現代美術館是台灣的大學中,最具規模的文藝設施之一。圖片來源: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臉書

全球科學藝廊聯盟是一個不錯的平台,然而運作經費不低,台灣的大學難以負擔。就文藝設施而言,台灣最具規模的應該是亞洲⼤學現代美術館及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

亞洲⼤學現代美術館的潘館長和我討論,覺得應該有台灣的大學博物館/美術館聯盟;最恰當的初步做法,自然是聯合成功大學文物館及亞洲大學美術館了。

我的心中漸漸形成輪廓,先到台中和亞大蔡進發校長談潘館長的想法;並告訴蔡校長,我發展的物聯網平台IoTtalk可以提供兩館的智慧連結,蔡校長欣然同意。

第二天我到台南,去見成大蘇慧貞校長,再度敘述潘館長的想法和其智慧化的可行性。蘇校長也接受了。於是乎,我開始思考如何設計兩館的智慧化連結,用IoTtalk做遠距互動。現代美術與歷史文物屬性不同,但彼此互補。如何互動而無違和感,充滿想像。

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成大-博物館-台灣大學-智慧校園-智慧城市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由舊文學院圖書館改造而成。圖片來源: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臉書

博物館與美術館,是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人文社會指標,然而亞洲的起步甚晚。1871年12月23日,日本派出近三分之一的重要閣員前往歐美考察,由外務大臣岩倉具視(1825-1883)領隊,成員包括伊藤博文、大倉喜八郎等重量級人物,其考察報告後來成為明治維新的關鍵。

我讀這份報告,當中有一段寫著:「西方的博物館為東方所沒有,這些博物館是啟發國民心智的手段。」這一段話使我大感驚訝,沒想到東方遠在19世紀前就有「博物館是理所當然」此概念。

我仔細詳查,發現岩倉的考察報告是正確的。馬爾羅(André Malraux,1901-1976)在其著作《沒有圍牆的博物館》(Museum without Walls)中提到:「亞洲只有在歐洲的影響之下,很晚近才認識什麼是博物館。」

在中國,藝術品不會被公開展示,而是被少數饒富雅緻的收藏者把玩;藝術鑑賞一直是少數貴族的特權,普羅大眾是無緣分享的。博物館的興起,讓一般老百姓能增廣見聞,自然成為啟發國民心智的最佳手段。

PuppetTalk-科技劇場-現代舞-傳統戲曲-布袋戲偶-藝術科技藉由PuppetTalk平台,現代舞蹈及傳統戲曲產生對話與連結。圖片來源:林一平提供

想像未來的智慧城市時,大家都在談科技;但如何將高科技融入博物館/美術館,是必要的工作。

2021年10月,我參加羅禾淋教授在台中國家美術館舉辦的「5G時代的科技劇場——異地控制、串聯、演出工作坊」,當場演出PuppetTalk(以IoTtalk發展出的布袋戲人機互動平台),由現代舞者和傳統布袋戲偶對話,呈現出連結現代舞蹈及傳統戲曲的企圖心。

PuppetTalk-智慧手套-人偶動畫-動畫製作-IoTtalk智慧手套可以完整記錄手指關節的細微動作,製作成人偶動畫。圖片來源:林一平提供

我的學生很有創意地製作不同人偶的動畫,可以由智慧手套來控制。藉由PuppetTalk的技術,可以將手指關節的細微動作完整記錄,並套在不同的動漫。於是乎,在成功大學文物館的真人表演,在亞洲大學美術館就變成動畫人偶的互動。

真正的博物館/美術館,是將時間轉化為空間的地方。而智慧應用如何將這句話詮釋得淋漓盡致,則有賴我們將想像力發揮於未來城市的展場。(延伸閱讀|躲在信義區的科技生物「黑青」,公共藝術如何改變城市的虛實邊界?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