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Tinder大騙徒》爆紅!交友軟體如何掌控你的親密關係?

Netflix《Tinder大騙徒》爆紅!交友軟體如何掌控你的親密關係?
網路交友軟體越來越普遍,使用者能夠在APP直接設下理想條件、篩選對象。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2-14
文・馬克・里歐納德(摘自《連結之戰》)
30522
上世代的男同志,通常會面臨一個選擇:他們要不是壓抑性向,要不就得冒著可能揭露自己性向的風險,光顧同志酒吧或者接近陌生人。

現在,交友軟體已經讓男同志能夠在網路上找到彼此,並且在私人場域見面,而不用跑到公開場合會面(即便在相較壓抑的國家裡也是如此)。社會學家一直以來都說約砲軟體好比一個「X光視線」,允許人們去掃描身邊的所有人,在任何人發現之前,將人們分成同性戀與異性戀兩類。

交友軟體的誕生

這還只是同志交友APP「Grindr」所帶來的一部分奇蹟。在Grindr成立於2009年後,就建立起一個橫跨192個國家,涵蓋成千上萬人的社群。他們是第一個將網路交友與網路定位系統融合在一起的軟體。藉由給使用者能夠往右滑而找到伴侶的選項,Grindr徹底改變了求偶的本質。

Grindr讓那些本來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或感到自己是異類的人能夠有身處在一個社群裡的感受,同時讓人有機會能夠跨越種族與地理位置的與其他人產生連結。藉著將橫跨大陸的人們連結在一塊,Grindr有能力敞開人們的同情心——即便身處於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同志,也能夠同情人在敘利亞的人。

Grindr提供了那些生活在同性戀依然違法的國家中的35%用戶,以及數百萬個活在不贊同同性戀社群的國家中的男同志一條生命線。

當然,沒有人會抱怨Grindr只照顧到同志族群,畢竟將同性戀以及異性戀混在同一個交友軟體當中有什麼意義呢?但是,人們卻在這個軟體當中漸漸地變得原子化(atomized),這代表著身而為人的概念,被拆解成各個細小的元素。

在Grindr上面,你可以依照身高、人種、身形來找尋潛在伴侶。人們不再被視為一個整體,而是依照各個特定的類別被切割成無數個細小特徵。大家開始認為,他們能像在展示廳選擇車子、或像在超級市場選優格一樣的挑選伴侶。

社會學家稱這樣的現象為「消費主義者的幻覺」(consumerist illusion),畢竟愛情運作的神秘道理跟其他消費行為並不一樣。一個人可以對生活不做絲毫更動的挑選任何品牌的優格,然而在選擇另外一半時,可能會帶來的改變卻很難被掌控。

Grindr-交友軟體-網路交友-同志交友軟體-篩選-約會軟體交友APP「Grindr」,使用者可依據身高、身形等條件篩選對象。圖片來源:截自Grindr APP

物以類聚,正是排除他人

而在幾年之後,Grindr高層發現若他們提高分類的精準度,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

2013年九月,他們釋出了2.0版本,這個版本增加了新的篩選條件讓使用者可以縮小他們的搜尋範圍,藉此找到自己喜歡的「Grindr族群」:身材偏大又有茂盛的體毛的人——比較年輕的被稱爲幼熊。年過40且偏好年輕男子的人。不分享照片或未出櫃的人。戴眼鏡者、宅男。身材健壯者。施虐癖與被虐癖。⋯⋯等。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項很棒的革新,畢竟約砲軟體的初衷不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類型」嗎?而網路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每個人都能夠連結到所有人,讓用戶大大的增加自己有可能接觸到的人數。如此一來,在這個浩瀚的宇宙當中,不管是誰都更有機會找到符合自己特殊偏好的人,這點也被Grindr證實了。

Grindr在年輕同志族群中是如此的受歡迎,讓其他同志交友軟體,以及比Grindr稍晚幾年開發的異性戀新創軟體如Tinder或Bumble,開始大量的複製這個模式。在集體作用之下,他們一起改變了親密關係的面貌。

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在美國,網路交友相較於親朋好友介紹、大學或教會認識,已經是情侶中認識彼此最普遍的方式了。

這個轉變的速度非常驚人,在1999年時,只有2%的人透過網路認識伴侶,但到了2017年,已經有40%的情侶藉由網路交友平台認識對方。

我們從Grindr中可以學到的事情是:透過挑選功能,更精準的遇到我們理想的交往對象。人們一旦踏上了分門別類的道路上,就很難停下來,從異性交友到同志約會、族群分類、族群內又分出不同的子族群⋯⋯。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過多的交友軟體將人們依照政治、宗教、收入與成長背景將其他人移除在外。在市面上,能夠更精確的將人分類的平台就有Patrio(給單身愛國保守主義者使用;他們的標語是:「與右派/對的人交往」(Date Right),Christian Mingle(超過1,500萬個「信仰虔誠的單身者」用戶的社群),無麩質單身者(GlutenfreeSingles),還有只與農人交往(FarmersOnlyDating)。

Christian Mingle-交友軟體-網路交友-約會平台-基督徒-分類Christian Mingle是針對單身、信仰虔誠者打造的交友平台。圖片來源:截自Christian Mingle網站

雖說現在很難有根據來預測,這項從實體轉移到網路中的改變會帶來什麼長遠的影響,但我們能夠猜測這可能導致更強大的兩極化效果。我們從大家日常生活當中的舉止就知道,只要有機會,人們會傾向於找尋跟自己相像的人相處,而我們也被告知「物」總是「以類聚」。(延伸閱讀|不只有Tinder!交友軟體導「AI戀愛教練」 Online智慧相親將助70%男女脫單

交友軟體進化,卻造成社會兩極化?

雖然「相似」的意義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在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中,我們發現98%的已婚白人女性,丈夫是同為白人的男性,而96%的已婚非裔男子娶了非裔老婆。我們也被告知「選型配種」(assortative mating),這種人們找尋相同經濟與教育階級的人配對的過程,已經造成了社會上收入不平均的現象了。而線上交友可能會讓這個現象更加劇:正如教育程度在交友網站上的簡介中被顯眼的陳列。而這在現實生活當中完全不可能發生。

漸漸的,人們也開始找尋與自己共享同樣政治理念的伴侶。耶魯(Yale)大學與史丹佛大學教授所做的研究指出,對美國人來說,雖然這項類別的重要性仍然亞於種族,但關係當中,雙方是否有共同的政治理念是與對方是否有等同高度的教育程度一樣重要的。

民調也證實這點:在1960年,5%的共和黨跟民主黨支持者說:「如果他們的兒女與自己支持黨派之外的人結婚,他們會感到『不悅』。」而在2010年,將近半數的共和黨支持者與超過三成的民主黨支持者認為,若遇到了跨黨派的婚姻,他們會「些許」或「非常」不開心。由此要說此刻社會比2010年還要再更兩極化,一點也不為過。(延伸閱讀|為何不該在臉書上按讚?哈佛教授:按了之後,你只會看見這3種文章⋯⋯

我們在當代的交友情況中,看到社會從大群體轉移至小社群,這樣的舉動也發生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且愈為普遍,而這一切逐漸被以精準利用數據,使人們被定義對何感興趣的「監控資本主意」邏輯所觸發。

網路已讓地球上的多數人,可以透過網路找到與自己有共通興趣、能分享對他們生活來說有意義的迷戀社群。也因為每個人都與自己有共同興趣的人產生連結,每個人都能活在「想像的多數」(imagined majority)的世界裡。

數位時代所帶來的新事物之一,就是人們能夠輕易且精準的分割群體,同時自我分割。然而讓人們可以將自己歸類到相似想法的人之中的行為,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後果為何呢?

從2016年以來,討論同溫層(filter bubbles)的文章數量之多。過去在辯論當中,人們所愛戴的政治宣言是「你可以擁有你的意見,但事實非只屬於你自己。」但在假新聞跟社群媒體氾濫的年代裡,所發生的事是所有自我認同的社群都能夠擁有自己的事實。許多人已經描述過數位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興盛是如何改變我們吸收新聞的方式。

漸漸的,我們只選擇吸收我們想聽到或看到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與我們原先所信仰的理念不同的事實,我們的心智會自動的否定之,而在今天,我們甚至不需要看到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事實。

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說:「將人視為各種特徵的組合後,這個人就不再被道德所約束了⋯⋯這樣處理資訊的概念,將被歸類的對方人性抹滅掉,不管你是要與對方約會,還是要殺了對方。」

這並不全然是個新的現象:奴隸販賣市場將人視為日常用品來販售;同時許多社會也依然不把女性視為一個完整的自主個體,而是用來生小孩、交換嫁妝、美貌、或家族關係的載體。

然而,我們先進的科技加速且加劇了這個劃分的現象,一旦我們被劃分,我們就更容易受到第二個連結人類的黑暗特徵——嫉妒心的影響。(延伸閱讀|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谷歌、FB前工程師揭:毒品和軟體業有1個共通點

連結之戰: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

作者: 馬克.里歐納德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22/01/05

連結之戰: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