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用「軟硬兼施」模式,使地方居民不再排斥社宅?|柯文哲專欄

我如何用「軟硬兼施」模式,使地方居民不再排斥社宅?|柯文哲專欄
明倫社宅打造「D.Lab 明倫設計新創基地」,吸引年輕人進駐,從社會住宅改變城市。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2022-02-15
文・柯文哲 圖・台北市政府
13832
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在1968年提出了誰擁有「接近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舊存在。

居住正義、無殼蝸牛運動方興未艾,COVID-19疫情卻再次助長房價飆升。想在台北市買一間標準配備的房子,至少要不吃不喝16年,在香港則要20年。香港房價問題比台北更嚴重,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連租房子都有困難,這也是引發香港社會運動的原因之一。

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抑制房價,然後讓國民所得追上房價。在台北市,我無法讓所有的年輕人都買得起房子;但至少,我希望讓他們租得起房子,有機會在台北生活及發展,這是我最起碼能做到的事。

具四大戰略思維的社會住宅

台北市蓋社會住宅是具有戰略思維的。

我們跟其他縣市不太一樣,我從來不是把社宅當作是火柴盒在蓋,而是要幫居民營造「家」的氛圍。

社宅是公民社會的產物,我對社宅的期待,除了要能提供良好居住品質的棲身之所,還必須實踐城市美學、帶動台灣智慧建築產業、引進社會新型態,並且建立更好的社會關係。因此,台北市的社宅是具有居住正義、城市美學、智慧建築產業與社會模式等四大戰略目標。

我們其實是一再碰壁與受挫後,才在理想與現實間,逐漸找出「人民可負擔」與「政府可承擔」、也能夠「永續經營」的模式。

社會住宅-台北市-瑞光社宅-居住正義-社會正義-城市治理內湖瑞光社宅提供小坪數、低於市價64折的租金,搭配身心障礙、幼兒公托等機構,建構適合在地的新型態社區模式。

軟硬兼施的社會模式

台北市的社宅,為什麼能從過去被居民視為鄰避設施「NIMBY」(Not In My Backyard),到現在不出現地方抗爭?關鍵在於,我們獨創了社宅的社會模式,使用「軟硬兼施」的邏輯——低樓層的公共硬體設施,加上青創團隊的軟體資源。

每蓋一個社宅,我們都會先拜訪里長、了解社區需求;包括老人日間照護、托嬰、社區活動中心等,不會讓居民感覺 「生雞蛋無,放雞屎有」(台語,意即有用的事不做,只會惹事)。透過客觀數據分析,加上當地居民需求,來決定該社宅低樓層適合配置的公共社福空間。社宅遷入之前,我們都會把周邊的設施、馬路、水溝、公園等,也都整修一遍,讓社宅成為大家的「好厝邊」,從此社宅不再淪為鄰避設施。

硬體解決了,接下來是軟體,因此就有了社宅的青年創新回饋計畫。

透過公開徵求的方式,我們讓年輕人提出自己可以對社區做出什麼貢獻。有些年輕人提出可以幫社區做網頁設計,也有很會唱歌的年輕人,想教社區居民唱歌。我們讓這些充滿熱情且有服務熱忱的青年入住社宅,搭起社區互動橋樑、提升凝聚力;這些創意的投入,也讓社宅有了新活力,落實「共好」社區的政策理想。(延伸閱讀|拚居住正義早有方法,只缺決心!德國實現永續住宅的3種路徑

開始建構社宅數位生態圈

我有一個概念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如果能把兩萬戶社宅的社區(community)社群建立起來,就可以推廣到其他社區。

我的做法是,當台北市社宅達到兩萬戶時,位處於城市不同區域的社宅,要把它們全部串連起來,建構共同社群,而不再是一棟棟的社區孤島(isolated community)。

這是一種新形態社會模式與啟示,我們透過台北市社宅雲網站與APP,建構社宅數位生態圈「E-community」,讓全台北市的社宅住戶透過雲端串連,管理更即時、數位化;社區內的消費行為也能全面E化,例如,明倫社宅採無現金交易,房租、水電費等均可刷悠遊付繳費。透過社宅持續的軟體試驗,成功後再逐步向外推展。

社會住宅-明倫社宅-社宅數位生態圈-E-community-數位轉型-台北市明倫社宅採取無現金交易,並累積多種數位生態圈試驗,讓社宅成為改變台北的地方。

務實地去做,不要空喊口號

社宅,是實現居住正義很重要的一部分。要解決居住問題有很多層面,包括興建社宅、租金補貼還有稅制改革;社宅也不只是台北市的社宅,它有著全國共通性的議題與挑戰需要面對。

例如,中央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各縣市政府,都各自在興建社宅;如果中央與地方在社宅租金定價上沒談好,就會衍生後續爭議。

此外,社宅不是用嘴巴喊喊口號,更不是政府編完預算後就會自動長出來;而是必須傾聽居民的聲音、融入社區需求,並努力務實地執行,才有機會落實居住正義。

我們都知道,新藥上市必須做臨床實驗,社會制度的推廣同樣需要先做實驗。兩萬戶社宅先有10%——也就是2,000戶成功,就有機會透過這兩萬戶社宅,影響100萬戶的台北市民。

我們從台北市的社宅做起,靠有想像力的年輕人提供創意與想法;也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改變這個社會,打造一個公平且負擔得起的人生,共同激發出新的想像與可能性。(延伸閱讀|想用30分鐘看懂一座城市?去逛傳統市場——台北五大市場改建記|柯文哲專欄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未來城市首長專欄

「未來城市」為免費城市治理溝通平台,歡迎各縣市長、局處首長投稿。稿件請寄[email protected],編輯部將視情況調整內文與標題,並保留刊登權利。

深度專題|「8年20萬戶」社宅縣市進度成績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