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病人的名醫」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 如何把偏鄉變智慧醫療示範城?

「沒有病人的名醫」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 如何把偏鄉變智慧醫療示範城?
未來城市Podcast EP.20未來大來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圖片來源:未來城市編輯部 設計:李芸
2022-02-21
整理・許鈺屏、李芸
14277
專攻急診醫學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是一位沒有固定病人的醫生。

但他用20年,打造出三套全國通用的醫療救護系統,從急救到遠距醫療,救回的人數不遜於任何名醫,也在2021年獲頒台灣醫療典範獎。

馬惠明自認像建築師,「別人看到是一片荒地,我看到的卻是『龍穴』,還要從無到有把它蓋起來。」

2017年,他開始在雲林「拓荒」,與廣達等科技公司合作,用眼科、兒童心臟、傷口照護等遠距醫療專案,把這個一位兒科醫師得照顧1,720位兒童的偏鄉,變成台灣智慧醫療的示範城市。

未來城市Podcast EP.20|「沒有病人的名醫」馬惠明力推智慧醫療為雲林鄉親組醫療戰隊

▹ 未來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陳芳毓
▹ 未來大來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 馬惠明

▹ 訪談精華一次收藏:

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智慧醫療-遠距醫療-醫療科技-雲林縣-偏鄉醫療-智慧醫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分享,雲林如何透過科技改善偏鄉醫療。攝影:未來城市編輯部 設計:李芸

Q:您剛得到台灣醫療典範獎,別的醫生救人是一個一個救,你卻是一群一群地救人,設計了很多系統,來改善醫療環境的風險。

我的專業是心臟內科、急診,後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唸醫療政策。所以,我的興趣其實是醫療政策跟醫療服務,也就是打造一個服務來解決眾人的問題。

我的生涯有三件較有成就感的事:第一,打造出國內緊急救護系統,也就是所謂的OHCA、猝死的人,透過消防隊和醫院急救系統,過去20年把不到1%的急救率拉到10%。

第二,就是與衛福部、長官一起合作,規劃街上、工廠的「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可以偵測傷病患的心律脈搏,並透過電擊讓心臟恢復正常運作。通常,使用AED時會搭配心肺復甦術(CPR),搶救病患。」(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 AED)該怎麼放、如何修法、如何管理。

第三,就是今天要談的,偏鄉如何透過資通訊科技解決醫療缺口。除了大家熟悉的遠距醫療,更廣泛的是透過資通訊科技和服務流程創新,最終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全民健康福祉(SDG目標三)——所有人都有權利、也都應該得到高品質而且可負擔的醫療。

Q:我覺得你比較像工程師,座右銘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更接近工程師的想法,你想做的是什麼呢?

我比較想解決人的問題。因為,我對人的問題、跟人一起解決問題都很有興趣。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意思是鼓勵自己不要被環境限制。

其實我是都會小孩,我家就在台大醫院旁;但在雲林近六年的時間,我深切感覺到這些問題——受人口外流影響,雲林是全台第二老的地方,疾病、死亡率非常不好,也相當貧窮。

來到這裡有兩種選擇,一是兩手一攤,說「我沒辦法」;另一個就是捲起袖子,動腦筋想還可以做什麼。我認為,科技導入可以解決基礎建設或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們也嘗試把這種精神,用在台灣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地方。

Q:遠距醫療方面,台大雲林分院在2017年成立遠距醫療中心,當時你看到雲林是什麼樣的地方?醫療面臨哪些挑戰?

雲林人口老化、醫療緊急資源不夠、病人常需要外轉、可近性不好、病人年紀很大到不了醫院、兒女又不在身邊⋯⋯加上基層醫療需要後援、品質有待提升,這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可是,我們也看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天時,就是大家看到這項機會,投入修改相關法律、打開遠距醫療的限制。尤其雲林資源不足,國家特別放鬆法規,讓我們多做一點。另外一個天時,是4G、5G越來越成熟,當成熟到一個階段就會變得很好用。

地利,是雲林雖然「缺」,但很容易透過資通訊,或人與人的連結來整合資源;因此,我們做了許多區域聯防案例。

最後的人和非常重要,各大醫學中心都設有雲林分院,雖然各有競爭,但也願意合作。這在其他縣市不一定能看到,我很高興雲林有這樣的氛圍,這件事也比科技更重要。

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智慧醫療-遠距醫療-醫療科技-雲林縣-偏鄉醫療-智慧醫院各大醫學中心在雲林都設有分院,雖有競爭卻也樂意合作。圖片來源:截自台大醫院雲林分院YouTube

Q:當天時、地利、人和的資源湊在一起,你們創造出四種遠距醫療模式。為什麼決定從這四個角度切入?當時又看到哪些急迫性?

這四種POC(Proof of Concept)試辦計畫都想解決一個痛點——醫生不夠。當兩座醫院的醫生不夠,病人只好外轉。

所以,第一個計畫「斗六雙星區域聯防計畫」讓台大、成大急診專科共用人力資源,形成人力大水庫並聯合值班,也打通病例。當病人在A醫院使用遠距醫療,也能得到B醫院的服務,不必外轉,醫生也減少值班、解決過勞問題。

一開始,盤點的人力缺口是整形外科。整型外科醫生喜歡留在都會區服務,鄉下醫生少、排班困難。所以,我們建立系統,讓成大醫生透過系統看到台大病人的病歷,再藉視訊直接指導。同時,醫生除了在台大值班,也可以替成大值班,人力、物力一起使用,做到水乳交融。

第二個計畫則是傷口。很多老人家的傷口不會好,醫生人力不足又不能去看他;如果不到醫院接受清創手術,老人家可能會發燒、急診、住院。後來,我們從預防性的角度,派受過訓練的專科護理師到機構做清創;護理師沒把握時,也可以連線詢問醫生,讓醫院傷口中心的力量外展。

現在,我們進化到與廠商合作手持裝置,讓他們自己照相、自動數位化追蹤。所以,過去一個月看不到醫生、我們想辦法每週巡迴醫療;現在,因為天天透過機器監測,我們知道哪裡有問題、可以給什麼指示,或直接改變行程去幫助他們。(延伸閱讀|有按時吃藥嗎?人工智慧能幫病人「聽醫師的話」— 早覺醫療:醫療AI的新戰場

雙星聯防也促成四件事:

  1. 區域聯防,整合了機構人力、物力;
  2. 綠色通道,徹底打開資訊、人、行政的流動
  3. 傳統上的視訊、遠距醫療;
  4. 安全轉診。

我們與衛福部合作,把我們做的事變成一套可操作、可模仿、可學習的模式,並在全國其他14個醫療相對不足的地方陸續展開,且提供健保給付。

第三個計畫是新生兒外接計畫。當婦產科診所有早產兒或特殊狀況,都會區會叫大醫院快速帶回新生兒,但這在雲林要花很多時間。

我們想到的辦法滿簡單,第一是自救,不能只向外求救,因此教導婦產科團隊相關的急救方式。第二是裝上無線影音顯示器,你一打給我,我一路看到現場狀況,並直接指導、提醒現在可以做哪些事。雖然,我的手沒有直接放在小朋友身上,但透過這些方法,第一線的醫生仍有後線支援。

第四個計畫是我很喜歡的「偏鄉兒心,百里醫情」。我們有位年輕醫生到了雲林後,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台北小朋友可以得到完整的心臟病篩檢,雲林卻沒有?沒有的原因很清楚,因為我們沒有小兒科醫生,更沒有小兒心臟科醫生。

後來,我們靈機一動,用科技解決。我們與IT廠商、教育局合作,醫生不用到現場,也能用數位方法聽心音、心電圖,且記錄得更清楚。最後,我們把資料上傳到雲端平台,透過小兒科、專科醫生網路找來願意幫助的人,有空就幫忙讀資料,這叫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我們也正在努力,希望能用AI做這件事。(延伸閱讀|9.2萬洗腎病患,如何用AI即時預判心臟衰竭救命?

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智慧醫療-遠距醫療-醫療科技-雲林縣-偏鄉醫療-智慧醫院「偏鄉兒心,百里醫情」計畫用機器測量雲林學童的心音、心電圖,再由各地醫師遠距判讀。圖片來源:截自台大醫院雲林分院YouTube

Q:這些計畫都能看到科技廠商的影子,你們跟誰合作?怎麼去敲開他們的門?

大家都說,醫療跟ICT產業結合會是台灣未來的護國神山。剛才談到的計畫都包括兩塊——一塊是IoT、ICT,運用資通訊打開病歷、做遠距視訊;第二塊是服務流程創新,讓兩家醫院連起來。

我們大部分做的事,不是直接使用成熟的產品,而是帶著探索、研究或開發的心情,和ICT合作夥伴共創。例如兒心篩檢,就是和電子聽筒新創品牌聯手;他也是急診醫生、也在雲林工作,所以他很能體會這件事,我們一起打造出系統。

在傷口計畫這塊,我們也引進國外機器,但不太好用且滿貴。因此,我們與工研院合作,工研院也將技術技轉給科技新創公司晉弘;我們除了應用技術,也繼續創造新器材及平台。

此外,我們的網路或遠距醫療平台,是跟電子五哥的廣達合作。這也是因緣際會,他剛好在台大總醫院有個AI研討會,我趁空隙與林百里董事長討論;現在,我們和廣達工程師、研發部門,已投入深入的共創工作。(延伸閱讀|林百里:廣達要從「黑手」,變成協助醫師的手​​

Q:新冠肺炎期間,你們也做了COVID-19防疫包?

2020年二月,我們就認為會需要遠距醫療。疫情剛開始,有些人很危險,也希望他不要來醫院;2021年五月則是整個醫院都危險,病人都不想來醫院——兩種狀況都可以用遠距醫療。

二月12號,我們發布居家隔離檢疫的遠距醫療服務——當時疫情還沒開始,雲林率先完成。說是第一也有點不好意思,其實大家都在準備,只是我們動作稍快。

由於COVID-19症狀最需要觀察的就是血氧,但當疫情爆發,醫院可能被塞爆,因此要把病人留在非醫院的地點觀察照護。所以,我們與廣達合作、提計畫給科技部,拿到包含AI預測、居家檢測系統的科技防疫計劃。

這項計畫類似虛擬病房,例如,高危險病人離開加護病房可能肺衰竭、心臟衰竭,而系統能提早發現並提醒。在疫情期間,就有一對奧捷團母女成功急救,但返家後沒有插管、情況不穩,因此讓他們使用居家監測系統、多觀察了兩週,醫師、病人都更放心。

除了監測血氧,我們還做了症狀勾選、心理監測——因為病人心理壓力很大,我們做了心情量表,最後完成了幾十套系統。

2021年五月,全國升三級警戒,我就趕快聯絡衛福部,也把機器送到前線;後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來演講,他提到當時找血氧機、發展平台都沒時間,但雲林分院的前瞻部署正好雪中送炭。

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智慧醫療-遠距醫療-醫療科技-雲林縣-偏鄉醫療-智慧醫院台大雲林分院開發出新冠肺炎遠距監測裝置,可以持續掌握病人出院後的狀況。圖片來源:截自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Q:美國在疫情期間,遠距醫療產業大爆發,線上看診比例從3%成長到35%,數位醫療投資年增率90%。但是台灣卻沒有這樣的狀況?

台灣疫情升上三級警戒後,智慧醫療需求增加;但因疫情迅速壓下,需求量沒有持續增加。且當時台灣面臨三個問題,包含釋出處方箋、無法投遞藥物與金流付費等問題。中央部會、行政院一直想解決,預計很快可以看到解決方案。

Q:大家投入遠距醫療,最關注的事之一就是支出、金流——享受服務,但誰來付費?健保願意給付嗎?

天下最難的事就是「叫人家掏錢」,這部分應該讓大家看到價值——普世、大家都看到的價值。尤其是健保,健保是大家共同的錢;所以,我們努力讓大家看到,我們做的事絕對是利大於弊,且可以省下更多錢。

以傷口計畫來看,雖然多做一項新服務,但可以預防後續的感染、住院,當然划得來;如果醫院可以合縱連橫,其實也能少請很多醫生、減少轉診費用、減少轉診途中不幸的意外。我們要做出成果、創造價值,大家看到需求,就會開啟機會。

我覺得這個還是要回到「上窮碧落下黃泉」這句話,「只要有人還有需求,就是你獲利的來源。」當需求還沒被滿足,就表示我們還有很多機會。

Q:你對雲林的醫療未來,有什麼想像?

回到初衷,我們的目標就是SDGs——改善雲林醫療的可近性、公平性和品質,達成健康平權與平等。其實,科技不能完全解決人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人跟人願意合作;希望能在現在的合作氛圍下,促成更多大膽、強調ICT與人結合的服務。

我希望,不論重病的人、恢復中的人,甚至是健康的人,都能透過導入科技的服務流程,保障民眾擁有公平且合理的健康條件。

聽懂未來:關於智慧醫療,我還想知道更多⋯⋯

未來城市給你更多知識補充包!

智慧醫療懶人包》八張圖,一次搞懂智慧醫療的定義、應用與台灣的挑戰
疫情下,偏鄉的逆襲 台東為何能無痛推動「遠距醫療」?
2021年全球智慧醫院250強!美國89所入榜,梅約掄元
台灣醫療AI產業的「微笑曲線」,出了什麼問題?|李建璋專欄

想聽更多未來城市Podcast節目?

・首播時間:每個月第一、三個週一的傍晚五點。
・頻道搜尋:天下雜誌Podcast頻道「聽天下」,或關注未來城市網站「未來城市Podcast」系列內容。

馬上收聽:未來城市Podcast播放清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