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院、電子病歷、科技病安 2022醫院資訊長大會三大重點一次看|智慧醫院院長大會

智慧醫院、電子病歷、科技病安 2022醫院資訊長大會三大重點一次看|智慧醫院院長大會
智慧醫療資訊首長大會邀請各家醫院資訊首長,共同探討醫療科技議題。圖片來源:醫策會提供
2022-04-07
整理・許鈺屏
13816
在醫院的智慧化浪潮中,「資訊長」的角色越顯重要。因此,智慧城市展中的智慧醫院院長大會,在今年首度加開「智慧醫療資訊首長大會」,共80家醫院、20家資通訊產業代表出席;三大討論議題為電子病歷政策、智慧醫療整合推動、科技潛藏的病安。

智慧醫院發展現況與趨勢

主辦單位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在三月22日智慧醫療資訊首長大會,發布醫策會去年與《電子時報》合作的「2021年台灣醫療院所智慧化調查成果」,發出300份問卷,分析台灣醫院導入智慧醫療的現況。

此份報告將就醫流程分成門診、住院、急診、手術、藥事、檢驗/檢查等六大部分,另含行政管理。在醫院導入比例最高的項目裡,住院、急診與手術三部分,即可看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投入領域的差異。

台灣醫院導入比例最高的智慧系統項目
  醫學中心 區域醫院 地區醫院
門診

預約報到系統

預約報到系統 預約報到系統
住院 電子白板 查房資訊系統 查房資訊系統
急診 1. 救護紀錄資料連結
2. 生命徵象預先傳送
救護紀錄資料連結 救護紀錄資料連結
手術 手術安全查核系統 智慧手術排程 手術安全查核系統
藥事 智慧包藥機 智慧包藥機 智慧包藥機
檢驗檢查 預約取號系統 預約取號系統 預約取號系統
行政管理 品質指標管理 品質指標管理 品質指標管理

資料來源:醫策會 製表:未來城市

而在各家醫院未來一年的規劃,醫學中心更往AI智慧醫療的技術靠攏,希望開發AI輔助診斷、AI輔助檢傷分級、AI精準檢查等應用;相較之下,地區醫院資源有限,較關注能滿足現有需求的系統,包含預約報到系統、床邊資訊系統、手術安全查核系統等。

同時,此次報告也調查了各類型醫院遭遇的發展限制。

台灣醫院發展智慧醫療面臨的內外部限制
  內部問題 外部問題
醫學中心
  1. 自行開發,缺乏所需科技人才。
  2. 缺乏明確的績效評估和投資報酬分析。
  1. 現有技術成熟度和穩定性,無法解決問題。
  2. 產品資訊零散,無法有效取得適合產品的資訊。
區域醫院
  1. 缺乏預算與資源投入的持續性發展。
  2. 缺乏明確的績效評估和投資報酬分析。
  3. 既有基礎建設不足。
  1. 受限於醫療法、醫師法、醫療器採法、個資法等相關法規。
  2. 現有技術成熟度和穩定性,無法解決問題。
地區醫院
  1. 缺乏預算與資源投入的持續性發展。
  2. 缺乏明確的績效評估和投資報酬分析。
  1. 產品資訊零散,無法有效取得適合產品的資訊。
  2. 健保給付相關問題。

資料來源:醫策會 製表:未來城市

王拔群認為,醫療業與其他產業的最大不同,在於醫療業是「人命的行業」,需要不停地無私分享、向標竿學習。同時,他也提醒資通訊廠商,醫療產品牽涉人命,產品成熟度與穩定度,應放在第一考量。(延伸閱讀|「沒有病人的名醫」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 如何把偏鄉變智慧醫療示範城?

醫療IT重要改革——電子病歷上雲端

智慧醫院若沒有電子病歷,恐怕難以大展身手。

2021年12月,衛福部預告了《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修正草案。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指出,呼吸器、洗腎機、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資料紛紛送上雲端,遠距醫療更離不開雲端,顯示台灣對於電子病歷已有急迫需求;若電子病歷遲遲不合法,將浮現更多醫療器材問題。

為推動電子病歷,他首先釐清了兩大重點:上雲端標準化。其中,雲端議題就是資安議題;標準化方面,他認為現有系統較混亂,若未有統一規格,難以與國際接軌、應用。

所以,台灣的安全規範該怎麼做?台灣仍在討論,是否該設置專法來規範醫療資訊應用;但龐一鳴認為,應先學習美國《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PA)的精神——不論是醫療業者、資訊業者,眾人的法律責任一致。

但在台灣法律實務上,又該如何落實?衛福部已公告法案,與外界討論如何釐清醫療與資訊業者的合作、責任歸屬關係。

首先是「醫療資訊代處理明確化」。越來越多醫院導入外部資訊系統,外部廠商也擔負重責大任;然而,廠商不受醫療法規規範,也不領取健保費用,一出狀況就難以規範。龐一鳴表示,醫院、診所都需要保障,衛福部為此增修草案,確立了雙方應有委託契約,並通過資安認證,用子法規間接納管醫療資訊業者。

第二則是釐清「與代處理業的法律關係」。有了契約,政府就能透過民法關係來約束醫療資訊業者。龐一鳴說,過去許多合約資訊較不明確,加上近年供應鏈攻擊漸增,且醫療的供應鏈管理包山包海,從藥品、醫療器材到營運都有;因此,政府規定合約應包含受託事項範圍、受託機構權利義務、個資保障、有異常要通知等細節,來穩定醫療供應鏈。

第三條草案則是關於「醫療資訊雲端服務納入規範」。未來,醫療產業涉及雲端服務時,應符合風險控管、避免醫療業務中斷的措施、接受監督、停止或終止雲端服務時的資料移轉機制等四大重點。

「條文不複雜,就是將委託的關係講清楚,」龐一鳴說,透過合約層層確立關係、減少風險,醫療院所就能安心委託資訊業者,也可以放心使用雲端。

最後,龐一鳴再三強調雲端資訊安全問題。

他舉例,今年春節,就有一家台灣醫院收到大筆帳單;原來,他們的雲端平台帳號早已被盜,並作為駭客挖礦機。當醫院想中止權限時,才發現無法登入;加上服務廠商的機房與工程師遠在國外,等了兩週才解決問題。

龐一鳴提醒,雲端法規將陸續鬆綁,但醫療院所仍應上緊發條,控管資安風險。(延伸閱讀|杜奕瑾:兼顧開源與隱私,用聯邦學習打造負責任的醫療AI

資訊科技潛藏的病人安全議題

隨著醫院智慧化,資訊科技也可能帶來新的病人安全議題。

「所有的資訊安全都是病人安全,」花蓮慈濟醫院醫師陳郁志以自家醫院為例,花慈投入病歷電子化後,結合AI程式來控管病人的藥物安全——當藥物劑量過高,程式便會跳出提醒。

然而,某次給藥時,醫師不慎開出過高劑量,程式卻未跳出警告,幸好最後只是虛驚一場。但這次意外,也透露出「人過於依賴警示,反而沒發現程式失效」的問題。

花慈品管中心立即展開跨部門調查。原來,過去慈濟醫療體系整合時,曾因一個小錯造成程式失效;加上醫師端、藥師端與護理端都未發覺,才造成用藥錯誤。

最後,花慈重新梳理醫師、藥師、護理師的工作流程,讓資訊端著手優化程式。以藥物安全的程式為例,現在要修改藥物劑量時,應輸入理由、傳送給主治醫師,確定劑量換算是否正確。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防呆機制,」陳郁志進一步說明,由於醫院資訊系愈來愈多,他們決定開始統計,每項系統跳出提示的頻率、次數,及提示後醫師的處理方式,從此處檢視系統是否正常運作。

他提醒,愈來愈多醫療科技產品問世,就更需要臨床經驗判斷,來觀察產品上線後是否影響病人安危,這也是未來應繼續努力的方向。(延伸閱讀|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來了!醫策會董事長林啓禎找新解:人性的整合最重要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