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是什麼?台灣遠距醫療現況、法規、政策全整理

遠距醫療是什麼?台灣遠距醫療現況、法規、政策全整理
遠距醫療的台灣現況、法規與政策全整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製圖:未來城市
2022-04-12
整理・許鈺屏
60055
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是什麼?它應用了哪些技術?台灣的遠距醫療現況、法規與政策又有哪些新進度?

隨著新冠疫情延燒,「不接觸的醫療」成為重要的新服務——要讓遠距醫療常態化,又兼顧醫療品質及效率,台灣該怎麼做?2022年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上,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盤點了台灣遠距醫療的現況與法規突破,以下是未來城市的整理。

  1. 遠距醫療是什麼?
  2. 遠距醫療要素有哪些?如何設計流程?
  3. 台灣遠距醫療現況?法規新進度?
  4. 台灣遠距醫療的挑戰?
  5. 瞭解更多:各國遠距醫療法規與發展現況?

距醫療是什麼?與智慧醫療有何關係?

遠距醫療的定義是什麼?要先從智慧醫療的範疇來看。

遠距醫療-定義-智慧醫療-範疇-數位健康-遠距健康-eHealth智慧醫療的範疇與定義。資料來源:衛福部 製圖:未來城市

  1. 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以「Digital Health」一詞解釋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比原用的eHealth一詞多了物聯網、AI人工智慧、機器人與大數據等新科技與裝置,加速改善醫療科技的品質及效率。
  2. eHealth:2016年,WHO報告使用「eHealth」一詞來涵括醫療科技的新發展——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促進健康照護體系的運作與效能。
  3. 遠距健康(TeleHealth):透過遠距相關技術,廣泛運用於健康監測、健康促進與提升健康知識。
  4. 遠距醫療(Telemedicine):運用ICT技術,解決病人與醫療照護端的距離障礙,並提供醫療服務。目前,遠距醫療應用最廣的包含醫療影像、皮膚科、精神科治療等領域。

「eHealth看似是技術發展,但其實是促進全民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石崇良回歸到智慧醫療的核心,就是希望實現健康平等——而遠距醫療,必然不能缺席。

距醫療要素有哪些?如何設計流程?

遠距醫療的三大要素包含遠端監測、資訊傳輸、互動溝通。石崇良強調,遠距醫療仍要以病人為中心,且兼顧安全與公平,不只是有資訊、經濟能力的人才能使用。因此,他認為,設計遠距醫療流程時,應掌握六大關鍵。

遠距醫療流程設計的六大關鍵:

  1. 可近性(Access):可近性應兼顧資訊與地理建設,沒有好的建設,就沒有優良的醫療品質。
  2. 隱私(Privacy):資訊存在哪裡、是否保護病人個資等資訊安全議題。
  3. 診斷正確性(Diagnostic Accuracy):遠距醫療仍是醫療服務,應該顧及診斷正確性。
  4. 溝通(Communication):遠距醫療針對特殊障礙者、語言障礙者,也應提供好的溝通服務。
  5. 安全感(Psychological & Emotional Safety):遠距醫療無法面對面診斷,更應顧慮病人就醫時的安全感。
  6. 系統設計(Human Factors & System Design):遠距醫療整體流程是否融入原有的醫療服務流程。

灣遠距醫療現況?法規新進度?

一次盤點!台灣遠距醫療法規改變歷程:

  • 1995年:發布「山地離島地區通訊醫療之實施地點及實施方式」。
  • 2018年: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
  • 2020年:因疫情放寬解釋《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年底也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 目前:修正《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四大方向。

「台灣遠距醫療的起步不算晚,但進步慢,」石崇良解釋,1995年,台灣便公告「山地離島地區通訊醫療之實施地點及實施方式」;但直到2018年,衛福部才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明定以下五種特殊情形可進行通訊診療:

  1. 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者。
  2. 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者。
  3. 急性住院後三個月內需要密切追蹤者。
  4. 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
  5. 國際病患。

此外,依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規定,除了偏鄉、急迫情形與國際病患,其他類型的初診病人不適用通訊診療;且除了偏鄉與急迫情形者,其他類型的病人不可以開給方劑。

2020年,全球遇上新冠肺炎,衛福部也放寬解釋《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結束前,居家隔離、隔離病人者都能視為急迫情形,適用遠距醫療。

「這也給了我們時間壓力,」石崇良說,衛福部正努力在疫情告一段落前,能進一步推動遠距醫療的法規依據。

第一步就在2020年12月29日,台灣正式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改善原鄉、離島、偏鄉民眾的就醫可近性,落實醫療在地化。石崇良指出,目前全民健保遠距醫療給付計畫,包含了50處山地離島地區與10處遠距醫療試辦計畫施行地,實施科別則有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和急診。

下一步,衛福部將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方向;石崇良也初次曝光草案,內容包含四大部分,希望加速台灣遠距醫療的進展:

  1. 檢討適用情境:擴大適用情境,納入急性後期照護、慢性病長期用藥照顧、居家醫療照顧、長照中心照顧、疾病末期照顧等。
  2. 擴大實施項目:鬆綁實施項目,可包含詢問病情、諮詢、診察、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
  3. 有條件開放處方:放寬處方規定,可為部分特殊情形的病人,有條件開立處方。
  4. 簡化行政程序:主管機關核定計畫者,可用核定文件替代,不必再重送計畫。

灣遠距醫療的挑戰有哪些?

台灣除了更新法規,也從醫療現場改善遠距醫療的使用者體驗。衛福部已從各家醫院的實踐經驗,盤點出台灣遠距醫療服務的四大挑戰:

  1. 遠距醫療工具的便利性。
  2. 民眾的資訊能力。
  3. 溝通互動的感受落差。
  4. 就醫流程無法連貫,包含掛號預約看診、繳費、刷健保卡、處方箋與領藥等。

「行動支付、電子支付,就是遠距醫療的最後一哩路,」石崇良認為,繳費仍是台灣發展遠距醫療的最大關卡,儘管多家醫院都可開立處方箋,部分民眾仍需要到醫院過卡領藥。未來,政府也將從科技技術、法規管理、倫理保護、財務永續和服務系統五大關鍵發展,希望協助醫療院所跨過現有障礙。

而在偏鄉離島地區,衛福部則運用「前瞻2.0計畫」,全面改善基礎建設、提升遠距醫療品質:

第一,提升所有傳輸速度,甚至使用5G網路,讓所有山地離島衛生所都能做遠距醫療。

第二,善用雲端,全面升級醫療影像設備,並搭配電子眼底鏡、電子喉鏡、遠距超音波等輔助設備;如此一來,才能有更完整的溝通、更正確的診斷。

第三,實現遠距醫療專科門診,由衛生所安排門診時刻表,民眾不必再苦苦等待醫師抵達;下一步則要建制更完整的生理監測、檢驗報告等平台,提高健康照護資訊的交換效率。

「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想做的事情,並思考從疾病照顧變成健康照顧,」石崇良說,透過科技導入、資訊升級、數位化進展,台灣將持續以病人為中心,實現更有價值的醫療服務。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