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技服務,為什麼小公司做得比大公司好?

智慧科技服務,為什麼小公司做得比大公司好?
智慧科技業需服務客戶的細膩需求,因此決策速度快的小團隊可能更具優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6-07
文・康仕仲(智齡科技創辦人)
18020
四月是個忙碌的月份。

我們進行了一項併購案,對象是一個由夫妻共同創業的南台灣在地公司。這間不到十人的小公司,竟然在七年內,成為南台灣最主要的照護資訊服務提供者。創辦人與我年紀相若、有著共同的夢想,我們對整個智慧照護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高度共識,因此很快找到合作模式,並且決定一起在照護科技努力。

能找到志同道合、對高齡照護產業未來有共同願景的夥伴,在快速成長的新創智慧產業中,是決定性的因素。而併購其實就是種深度合作的歷程,牽涉到如何將兩個團隊的優勢整合,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目標。這過程中引發了我很多感觸。

過去在智慧照護領域,我們已經與超過100家公司、開了超過300場會議,其中不乏知名大廠,但就是不容易快速找到合作切入點。大廠總有縝密的規劃、既定的目標、豐沛的資源和知名度,但往往很難快速進入需求多樣的智慧科技服務的市場。

我不禁好奇,背後的原因為何?為什麼新公司、小團隊,反而能提供更精準的智慧科技服務?

從需求痛點開始落地、以客為尊迭代改進

我們併購的在地公司,其共同創辦人曾在照護機構服務,非常了解現場的需求與痛苦,能準確從使用者的痛點出發。例如,他們知道長照機構的護理師非常忙碌,因此在設計系統時,就精準打中使用者最在意的效率問題;快狠準的使用與節省時間,就成為系統設計的主要目標。

這樣的價值主張,馬上打到第一線人員的心坎裡,我相信是市場能夠快速接受的原因。

另一個優勢是快速反應的能力。小團隊的速度快、決策歷程短,可以快速反應市場,並跟著客戶的需求持續進步;比起大公司習慣縝密規劃、一次到位的方式,能更即時觀察使用者、快速迭代,將產品愈做愈細膩、貼心。

這種快速短跑模式,其實跟在北美資訊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常見的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團隊所做事相似。

長照-智慧科技-智慧醫療-智慧照護-智齡科技-護理師-智慧管理護理師忙碌、講求效率,因此智齡科技也針對痛點,開發出智慧管理系統。圖片來源:截自智齡科技YouTube

但在併購過程中,我也看到了台灣非常優異的中小企業的根本問題:因著小本經營思維,太過執著於節省成本、缺乏規模化準備。

智慧生活科技,並非仰賴單一項深奧的技術,而是需要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細膩改變現有服務流程,並需搭配標準化及規模化地整套輸出。雖然台灣中小企業能用最小成本快速進入市場,但卻因缺乏系統化,導致成功模式很難被擴大,更難迎向海外市場。

另一個大問題則是「人才」。

台灣的工程人才集中在大型製造業,因著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上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工程人才能在製造業享受到為國際市場代工的紅利。但智慧科技服務業不只是純粹的工程科技,必須將科技結合服務,透過創新服務模式獲利;加上一開始規模較小,很難吸引到一流工程人才。沒有好的工程技術,很難打好基礎,也會影響後續規模化的可能。(延伸閱讀|詹益鑑:找出「美國不能競爭、中國不能模仿」的商業模式 比「投入智慧醫療」更值得問How&Why

智慧科技,需敏捷、深度、規模化並重

台灣習慣製造業的代工思維,較擅長已經規模化、標準化的工程;然而,智慧科技服務初期的成功關鍵,是精緻的客戶體驗、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並不斷迭代更新;反倒是那些船堅砲利的大技術,一開始不見得使得出來。

可以說,智慧科技是細膩的服務產業,需要敏捷的小團隊、不斷迭代科技功能,把服務做深,在台灣落地驗證,才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

因此,智慧科技產業的新創或中小企業併購,可以在本地市場提升競爭力、吸引人才,並建立品牌價值,拉大與其他服務的差距和定位;且在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規模時,開始定義產業的系統規格,邁向整合性及規模化,加速整體產業的發展。

政府制定政策,也該多考量如何促進螞蟻雄兵的合作,讓在地智慧透過資本化、規模化,輸出到全世界。(延伸閱讀|高齡化是優勢!政府「多說少做」,用長照支出養出下一個兆元產業|康仕仲專欄


本文稿費全數捐贈公益團體。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