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新冠死亡率?從辨識4種老人非典症狀與提高快篩準度做起

如何降低新冠死亡率?從辨識4種老人非典症狀與提高快篩準度做起
老人罹患新冠肺炎的死亡風險高,應及早診斷、治療,壓低死亡率。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
2022-05-30
文、圖・李建璋(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
15716
死亡人數逐日攀升,指揮中心公布,47%死者是在確診後三天內死亡、逾三成死者在確診兩天內亡死亡,和我在臨床一線的經驗吻合。

15世紀義大利偉大政治學家《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曾對醫學發表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評論。他說,「疾病在一開始的時候,診斷非常困難,但治療很容易;到了後期,診斷很容易,治療卻很困難。」

用這句話描述當前高風險老人罹病後的情形,再確切不過。因此,要壓低死亡率,馬基維利這段話給我們最好的指導,就是:

高風險老人要早期診斷,早期投藥。

老人死亡率是年輕人的數百倍

Omicron雖不如Delta嚴重,年輕人死亡率僅萬分等級;但在70歲以上的老人卻是百分等級,是年輕人死亡率的上百倍。因此,降低7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是壓低整體死亡率最關鍵的任務。

大部分評論將「逾三成死者確診兩天內亡死亡」的原因,指向投藥延遲。「快篩陽投藥」及「處方流程簡化」兩個新政策,雖解決了給藥延遲的部分問題,但我擔心可能沒有打到痛點——因為,疾病若拖到後期才診斷,即便立刻給藥,也來不及扭轉劣勢。

眼下老人們是否多延遲確診?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

一、老人罹患新冠肺炎的四種非典型症狀

首先,多數民眾、甚至多數醫護並不清楚,老年人得到新冠肺炎時,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在老人,非典型才是典型。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四項:

  1. 微溫:老人的發燒並非青壯年的38.3°C。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C一次或37.2°C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
  2. 吐瀉:很多老人經年久咳不止,用咳嗽和喉嚨痛很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症狀;很多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呼吸衰竭表現。但這些表現還算典型。相對非典型的是腸胃道症狀,在流行期間,老人持續嘔吐或腹瀉,也是新冠的一種表現。
  3. 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失智症患者、或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會胡言亂語或產生妄想症狀。
  4. 跌倒:孱弱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感染造成的倦怠衰弱,往往會用跌倒,甚至外傷性腦出血表現。

照顧者和醫護要早期辨認以上四種老人非典型症狀,才有機會早期診斷。

二、快篩靈敏度不足,造成診斷延遲

要確定是否快篩診斷延遲,可從PCR的CT值觀察。PCR的CT值代表病毒量,數值愈低,病毒量愈大,CT值小於40即可確診。CT值小於20,代表病毒量很大,也和臨床預後有高度相關。從病患確診時的CT值,可協助觀察快篩診斷是用在早期或晚期。

我的一位長庚放射科醫師朋友確診,在臉書分享一段個人經驗:「我的CT值15,竟然六次快篩都陰性。」得到臉友熱烈回饋,顯然不是單一經驗。

此外,我也試著分析使用快篩確診病患的CT值。

在一個急診臨床班,我處理的15位確診病患,有13位CT值都小於20,比率高達90%。這表示,大部分使用快篩確診的病患,都是在病毒量高的疾病後期才確診。這也意味,由於老人家用快篩確診時,病毒量已經很高;此時就算給予抗病毒藥物,也沒有把握能抑制病毒的複製了。

快篩在實際使用時,靈敏度只有70%;換句話說,每10個PCR確診新冠的病患,有三個會被快篩誤判為陰性。

要解決偽陰性的問題,有兩個方法:

第一,政府已經開放,有症狀但快篩陰的高風險病患可檢驗PCR。但身體不舒服了還要大排長龍,會降低老人去醫院或篩檢站做PCR採檢的意願。

此外,PCR快篩站的做法無法永續,要與病毒共存,就要發展家用型PCR。傳統觀念認為,PCR一定要深入鼻咽採取檢體才最正確;事實上,PCR擁有很高的靈敏度,即便是民眾自行採取的前鼻腔檢體,也有很高的準確度。

美國FDA,至少已核准超過60種民眾可自行在家採檢的PCR檢體收集設備。民眾在家自行採集前鼻腔檢體,透過物流送到合約實驗室檢驗,再以簡訊回報結果。這個方法能大量快速提升PCR的量能。

此外,科技進步,使個人化、可負擔的家用PCR檢測機也被開發出來。美國加州新創公司盧西拉(Lucira)利用恆溫PCR的方法,發明不需儀器的一次性定性檢驗PCR,只要半小時便能得知結果,每個檢測單價約1,800元台幣。

熱衷生技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投資的富佳生技,也發展可家用的PCR小型機器,已取得EUA放行;除了定性亦可定量,家庭、安養中心、工廠、或政府機構都非常適合配置。(延伸閱讀|快學英國!用「在家自主PCR」抓快篩偽陰黑數,疏通採檢人力瓶頸|李建璋專欄

PCR-家用型PCR-小型PCR-新冠肺炎採檢-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政策家用小型PCR檢測機已問世,可提高採檢量能。圖片來源:李建璋提供

鼻子咽喉一起採,提高快篩靈敏度

即便如此,PCR的價格和時間成本,仍比快篩高太多。事實上,我們還是有其他方法來提升快篩的準確度。

Omicron的一大特色就是先攻擊喉嚨。很多患者告訴我喉嚨像刀割一般地疼痛,流鼻涕的病人反而不多;所以,如果快篩只從鼻子採檢,很可能沒有採到病毒最多的地方。但若能從喉嚨和前鼻腔一起採檢,就有可能提升採到病毒抗原的機會。

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學者今年一月發表研究顯示,喉嚨和鼻子一起挖,能有效提升快篩的陽性檢出率。

該研究使用的快篩,是在台灣便利商店很容易買到的亞培(Abbott Panbio)。如果只採取鼻子檢體,敏感度只有68.4%;若使用一枝棉棒,喉嚨和鼻子一起挖,敏感度可進步到81.6%;若用兩隻棉棒,鼻子喉嚨分開挖,做兩個快篩,敏感度更可以進步到88.1%。

要小心分辨的是,要挖扁桃腺,不能只有唾液,只有唾液不夠準。

該研究收集了1,400多人樣本,研究品質可信度很高,方法簡單,卻對準確度有顯著提升,值得推廣。

比起去年Delta時期,現在我們已有更多手段來檢測與治療新冠肺炎;要減少台灣當前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重要的是針對老年族群早期診斷,早期投藥。早期診斷的重點,是辨認新冠的非典型症狀,結合鼻腔和喉嚨採檢提高快篩敏感度,與善用PCR補足快篩敏感度不足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知道,還有哪些防疫必知資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