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設施怎樣才能更「博愛」?

「無障礙」設施怎樣才能更「博愛」?
2018-08-16
文・余虹儀
12400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共存的社會,設計與服務如何做到跨文化、照顧弱勢族群,兼具包容力、甚至促進彼此的認識與交流?

多年前,我在倫敦希斯洛機場(London Heathrow Airport)等候延遲起飛的班機,逛逛機場發現了「多信仰祈禱室(Multi-faith prayer room)」,提供有些很害怕搭飛機、具有虔誠信仰的人在起飛前,一個靜心祈禱的地方。這樣注重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設計與服務,讓人倍感貼心。


台灣移民社會,公共設施要跨文化思考

台灣有越來越多新住民,許多不同國家與信仰的人一起住在這個小島上,設計與服務也應包容多元文化。近年,我也在國內機場和一些主要車站看見不同信仰的祈禱室。

除了桃園機場第一和第二航廈都設有佛教、基督教和回教祈禱室,觀光局為吸引穆斯林旅客,高雄機場、台鐵台北車站、高雄車站和花蓮車站、高鐵台中站、13個國家風景區、國道清水服務區,都設有穆斯林祈禱室,裡面提供禮拜毯、可蘭經,牆上也都有聖城麥加的方向標示,讓穆斯林旅客可安靜祈禱(資料來源:廣設祈禱室 貼心吸引穆斯林旅客)。


如此體貼不同使用者需求而發展、且強調使用平權的公共設計,就是所謂的「通用設計」。


台灣高雄火車站設有穆斯林祈禱室。(余虹儀提供)

不同生理心理需求,設計可以更博愛

除了宗教信仰,還有一些外觀看不出,但身心有病痛、行為較不便的族群也很需要設計或服務的關懷。

舉例來說,並非身障者才有如廁行動不便的問題,孕婦和長者也需更大的如廁空間、加裝扶手方便起身、需要較長使用時間,如果有「行動不便者化妝室」,不侷限身障者專用,會是更好的做法。

此外,「行動不便者化妝室」的命名設計較「無障礙廁所」符合通用設計觀念,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孕婦應同身障者一樣,可「優先」且安心使用這些設施。這就是「共用」的概念,不限制特定族群使用,也不區分不同使用族群,才不讓人感到隔閡或歧視。

新北市某運動中心,以「行動不便者化妝室」取代「無障礙廁所」的名稱,符合通用設計概念。(余虹儀提供)

通用設計不凸顯使用者的「病徵」,顧及不同使用者的生理能力及心理層面,強調公平使用,同時滿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語言文化、不同行為能力、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感官能力與不同操作習慣等使用族群的多元需求。



這不僅是高齡社會、全球化時代的必備條件,也是一個先進民主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

(責任編輯:程遠茜)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余虹儀專欄|男廁女廁傻傻分不清?這樣設計才不會走錯余虹儀專欄|售票機按到抓狂?通用介面讓你輕鬆買票余虹儀專欄|從台北到維也納,這四個城市用通用設計公園滿足每個大人和小孩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