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157的柯P智囊,資訊局如何讓臺北市變身智慧城市?

智商157的柯P智囊,資訊局如何讓臺北市變身智慧城市?
2018-08-27
文・李維斌
10700
即使柯P 智商高到157,智慧城市治理仍需智囊團,在推行政策時拉近與民眾需求的距離,讓「智慧城市」不是施政目標,而是動詞。

很多人常問我,智慧城市是什麼?臺北市推動智慧城市的目標又是什麼?

「智慧城市」是一個動詞,以市民為主體,「宜居永續」才是目標。因此以智慧城市為手段,創造機會、改變文化,讓各局處、民間企業、學術界、社團與市民一起參與,讓臺北市在快速環境變遷下能永續演化。

許多城市推廣智慧化的第一步,是佈建基礎設施,如預測性維護、資產追蹤等;然而,人民的期待是直接貼近生活的,如快速找到停車位、更簡便的繳費方式等等。到底什麼原因造成施政方向與市民感受脫節?我從整體架構上去思考,認為問題的根源出在制度面上。

公務僵化?以民眾角度出發,發想3000個問答

公部門制度僵化,因為制度設計是求穩而非求新求變,每一個改變,背後都是一件件冗長的行政程序,甚至充滿不確定性。對公務員來說,保守的態度更符合現狀,即便規劃出宏偉的智慧城市策略藍圖,實際執行時就是會被僵化的制度綁手綁腳。

加上民間與政府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政府各部門間缺乏夠彈性靈活的協作機制,於是政府需要的創新進不到局處,民間的創新沒有更多機會展現出來,政府各部門又埋首於自身專業考量,大部份計畫的成果往往不如原先擘劃的光鮮亮麗。

引進民間創新要讓民眾有感,重點在於以人為本的思考。例如,臺北市廣為人知的「助妳好孕」政策,市府同仁以市民觀點出發,用同理心發想超過3000個民眾問題,由資訊局利用聊天機器人(Bot)的功能,在Line上提供「助妳好孕」服務窗口,讓民眾問題透過Bot解析,導向合適的回覆內容,使民眾能更清楚找到問題的對口。

打造智慧城市,先建置智慧溝通

根據新加坡伊甸園戰略研究所(Eden Strategy Institute)公布全球推動智慧城市政府排名,臺北市在全球140個智慧城市中排名第16。這樣的成果來自於溝通平台以及產官學合作生態(Ecosystem)的建置。



資訊局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是一個制度外但可控的組織,搭配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模式,把臺北市變成一座「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不單是業界所謂「技術可行性測試」;而是把產品或系統放到真實生活情境裡試煉,了解會有哪些法令、設置條件等限制需要克服,並有機會經過民眾的試用。

這兩年多來,臺北市已推動超過130個實驗專案,每一個單位的參與形成了一個合作生態。以「空氣盒子」專案為例,市府同仁花費9個月時間,溝通整合民間社團和企業,從與LASS社群合作,廠商提供裝置、晶片、雲端平台等,加上環保局一起推廣空汙防制,也和教育局攜手國小創客教育,使空氣盒子能安裝在全市各公立國小校園,提供遍佈全市各角落的空氣PM2.5數據。

當公私部門一起參與PoC並共享成果,公務員就會了解改變所產生的影響,並願意嘗試接受新事物,進而規劃新的策略方針,才能回應民眾的需求。

全民共建宜居生活才智慧

下一步,希望藉由推廣智慧城市,打開國內資通訊產業實力國際能見度,讓產官學研合作的無限創意表現出來,打造出「臺北市=智慧城市」品牌。

對我來說,臺北市就是一座舞台,市民能宜居,城市能永續發展才是演出宗旨,資訊局就好像製片者,我們不寫劇本,更不當台上的演員,這些角色應該讓各局處單位、民間企業、社團與市民來擔任,因為大家一起熱情開心的演出,劇情不但絕不冷場,還會一直加碼不中斷,讓宜居永續能因為台上台下的參與永遠發熱發光。

(責任編輯:程遠茜)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余虹儀專欄|從台北到維也納,這四個城市用通用設計公園滿足每個大人和小孩台北有哪些正在實驗中的智慧城市服務?台灣拚智慧城市,6縣市挑哪塊下手?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