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廢料事件 向北歐學:透明、公開、建立信任

從核廢料事件 向北歐學:透明、公開、建立信任
芬蘭。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2014-12-28
文・劉光瑩
12783
核廢料在任何地方都不免引發抗爭。芬蘭與瑞典卻得以走出一條新路, 被國際視為核廢料處理先驅。他們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驗累積而來。

核廢料處理,各國都傷腦筋。全世界三十多國使用核電,已產生二十五萬多噸核廢料,等待最終處置。先進國家如何將燙手山芋,轉化為核廢處置場與當地居民共存共榮的關係?

在核廢料處置問題上,走在最前頭的,是瑞典與芬蘭。芬蘭的核電佔比達三成,瑞典更達四成,這兩國從一九七○年代就開始研究最終處置技術與尋覓場址,預計要到半世紀後的二○三○年左右,才能啟用深地層核廢貯存設備。芬蘭的安卡羅(Onkalo)實驗室,更因為丹麥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而聲名大噪。

這兩國自然成為台灣積極師法的對象。去年十月,瑞典與芬蘭的核廢料處理公司SKB與波西瓦(Posiva),應經濟部與台電之邀,到台灣分享兩國經驗。今年五月,經濟部核廢料處理專案辦公室與台電公司,更派員親赴兩國考察。

建立信任 是關鍵第一步

只不過,台灣目前似乎只希望學習兩國選址程序後半段的深地層處理技術,更重要的溝通程序,卻仍付之闕如。

瑞典的四家核電業者,於一九七○年共同出資成立SKB。為了進行用過核子燃料的深層地質處置研究,SKB從七七年開始,陸續在瑞典各地十一處地點進行鑽探,但他們所到之處,皆遭遇激烈的居民抗爭,讓他們陷入瓶頸。

SKB後來改變戰術。從九二年開始,他們不再偷偷摸摸鑿井,而是發信給全瑞典二九○個自治市,邀請各地民眾,若有興趣成為高階核廢候選場址,SKB將主動前往說明。

這意味著所有的鑽探研究工作,都必須先經過當地政府認可,將民眾的抗議聲浪降到最低。

經過一輪徵求後,共有十三個自治市表達興趣,隨後SKB共完成了八處可行性研究,後來選定其中兩處——東哈馬爾(Osthammar)與奧斯卡港(Oskarshamn),在○二至○七年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才正式進入選址程序。

過去十年內,SKB公司積極與當地居民建立共存共榮關係。他們承諾在核廢貯存場將優先雇用當地居民,改善道路基礎建設、醫療建設,甚至提議將核廢廠包裝成觀光行程,鼓勵地方發展服務業。

「建立信任是最關鍵的一步,」SKB資深顧問佛斯壯(Hans Forsstrom)在去年來台分享核廢處理經驗時,特別提到民眾公開參與程序的重要。

選址流程 透明公開

只有讓民眾了解核廢處理的細節,獲得地方支持,後續研究工作才可能順利進行,也才有今日居民對核廢處理的高度共識。「這是SKB過去幾十年學到最寶貴的教訓,」佛斯壯說。

他強調,SKB在選址前,必須經過五個單位的同意:中央政府、瑞典輻射安全局、環保法庭,以及兩處的地方議會。他也當面建議台電,應成立專責核廢處理機構,並加強與地方民眾溝通。

「整個流程的資訊透明非常重要,千萬不能讓人認為是在祕密進行,否則整個計劃將回到原點,」佛斯壯近日接受《天下》訪問時表示。

然而,外界有個印象,認為芬蘭與瑞典已拍板定案,選定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卻只對了一半。

《天下》記者發現,兩國雖然都已打造地下實驗室研究核廢處理——芬蘭的安卡羅與瑞典的阿斯波(Aspo)——真正的核廢貯存設施,中央政府卻都尚未核發建造許可。

瑞典輻射安全局在七月的新聞稿中指出,SKB公司一一年提出在奧斯卡港建造用過核燃料封裝廠,以及在東哈馬爾建造深地層貯存場的許可,都還在嚴格審核中。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徐詩雅,今年至北歐考察,在與奧斯卡港和東哈馬爾市政府訪談時,才發現這兩市其實都尚未核准核廢場址的建造許可。

「兩位市長強調,很多人訛傳瑞典早就選好核廢最終處置場址,是天大誤會,一定要澄清,」她說。

芬蘭的計劃,也才走到半途。

由芬蘭兩家核電業者共同成立的核廢處理顧問公司波西瓦,儘管已經設立安卡羅地下實驗室,在一二年底,向芬蘭就業與經濟部送出深層地下貯存設備的建造執照,並已獲得地方政府核准,但還必須經過芬蘭輻射及核能安全局(STUK)的審查。

芬蘭專家:欲速則不達

芬蘭資深核電顧問艾卡斯(Timo Aikas)在去年訪台時強調,應確保選址程序由始至終,各種民眾聲音都能充分表達,否則恐將「欲速則不達」。

「我在國際上看到許多選址失敗的例子,往往是因為想抄近路,沒有聆聽民眾的聲音,」他說。

因為繁瑣的來回公眾溝通與嚴苛的政府監督,芬蘭、瑞典兩國儘管從七○年代就啟動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研究,四十年後的今天,仍未定案。

面對類似課題的台灣,更應提前展開公開透明的對話與溝通,建立大眾的信任。

芬蘭與瑞典在處理核廢上的自然條件,比台灣優越許多。瑞典的國土面積為台灣的十二倍多,芬蘭是台灣的九.四倍,而台灣的人口密度是瑞典的三十倍、芬蘭的四十倍。尋找核廢處理場址,對台灣來說,是更艱鉅的任務。

其實,台電今年五月參訪芬蘭與瑞典核廢處理的報告中,即已明確指出,「多面向溝通是處置計劃成功的要素,芬蘭波西瓦公司及瑞典SKB公司強調與民眾溝通的重要,如波西瓦公司為強化與處置場所在地的溝通,長期租用當地一處莊園作為辦公室,強化與地方共存共榮的決心。SKB公司在選定處置場址之前,也與地方協調提出加值計劃的激勵方案。」

台電報告中也強調選址成功的要件,就是資訊透明化。「處置計劃自地質鑽探之始,再經地下實驗區之選定,各種實驗室之建立,以迄最終處置場址之選定,長期、透明及關心的地方溝通,獲取信任,是成功的要素。」

在書面報告中,台電已經掌握北歐國家的成功經驗。但在現階段選址研究,台電卻還未踏出公開透明、充分溝通的第一步。愈晚踏出這一步,為居民反彈付出的代價愈大,這是瑞典、芬蘭兩國教我們的事。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