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應該做什麼 才能打贏AI國際盃?

政府不應該做什麼 才能打贏AI國際盃?
2018-11-19
文・陳昇瑋
10440
【陳昇瑋專欄】人工智慧發展跟過去的技術不同,政府應採取新的補助策略,進行「政策性投資」,才能培育出世界級的AI企業。

【最新消息】未來城市開設新 FB 粉專囉!按這裡加入吧!

這兩年人工智慧(AI)幾乎成為台灣產業轉型與創新的救贖,不只產業界全力投入,眼見這波近40年難得的產業轉型機會,政府也不遺餘力透過各種方式,鼓勵企業朝這個方向發展。

在討論產業轉型關鍵時刻「政府可以做什麼」之前,不妨先換個角度看看,「政府不應該做什麼」。

從早期發展製造代工開始,政府習慣以各種獎勵優惠方案提供企業補助,來扶持重點產業發展。從科技政策、產業升級、農林漁牧安定輔導、保險年金制度等,幾乎無役不與。

但現實問題是,台灣政府稅收只佔GDP的12%,美國約佔24%;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如德國和北歐各國,稅收達GDP4成以上。從這比例來看,台灣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財力擔綱「大政府」,什麼都管、什麼都做。

因此,有限的公部門資源必須花在刀口上,精密計算、聚焦投資,應該是政府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應以此檢視政策成效。

改變規則才能挖掘新星

2018年科技部宣布以5年為期投入50億元,成立AI創新研究中心;加上之前已著手的國家級AI運算平台、機器人Maker Space及半導體射月計劃,從四個方向推動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發展。

規劃的立意相當良好,筆者也支持政策必須聚焦,而不能是天女散花,畢竟我們沒有無限的資源。只是必須留意,人工智慧與過去雲端運算、大數據、社群運算等,性質並不相同,是個成效「一翻兩瞪眼」的技術。

簡單地說,無人車能不能跑、會不會撞到人;車牌辨識、人臉辨識、語音辨識、翻譯準不準,以及醫療診斷正確與否,都是可以立刻量化的結果,沒有任何灰色空間。

因此,政府應該要重新思考補助獎勵的方式。首先,將行之有年的事前審核補助制度,一定比例改為事後依執行成果補助,避免補助款常流向少數知名或「看起來」最有資格的公司與學者,失去幫助沒沒無名但具潛力團隊的機會。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屬於輕資本重腦力的投資,因此,若能依執行成果的優劣再給予補助獎勵,將能更有效發掘技術高強的小而美新創團隊,以小投資達到大價值。

台灣缺乏技術創新

其次,在全球競相投入的人工智慧軍備賽中,像國家級AI運算平台如此重要的基礎建設,應該做適當的分散投資。

不但能分散建置及技術鎖定的風險,更可藉此扶植多家新創公司,發展台灣自有的人工智慧雲端服務。

對於新創的補助投資,政府一向沒有少過。但是,對於新創的鼓勵方式一定要改變。

在資訊科技領域,台灣的新創過去十年來過於強調商業模式、產品及利基市場上的創新,極少見到基礎技術上創新的新創公司;這也是我們經常對比以色列新創環境,但兩者本質上差異極大的真正原因。

技術創新乍看不太令人興奮,卻往往能建構出競爭者無法跨越的門檻,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但因為台灣長久以來缺乏成功的技術型新創,新創氣氛愈來愈傾向快速切入、快速獲利的模式型新創,缺乏足夠的多樣性,以及技術與模式創新的混搭。

我們需有特別的機制來鼓勵需要長期累積的技術型新創,創投不做,政府更應該做。

簡單地說,補助是政府推動及扶植新創的有效工具。但執行方式須與時俱進,根據產業界的不足時時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投資效益。

別讓痛點阻礙發展

補助之外,政府不妨更積極解決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痛點。

例如,台灣推動健保制度多年,醫療技術居全球前幾位,若政府能夠整合各大醫療中心的病歷及各種診療資料,將能幫助台灣最具潛力的智慧醫療快速進展。

同樣牽涉個人隱私與信任的金融資料,也是適合政府出手的領域。

台灣的市場不大,本國銀行就有將近40家,因此並沒有一家銀行擁有足夠多的資料做到可靠的洗錢、帳號盜用、信用卡盜刷等防治及融資風險預測,帶來無數的隱性社會成本,這類問題唯有政府才能介入。

當然,政府必須在尊重市場機制前提下,透過適當的法規開放,達到產業發展、社會福祉及個人尊嚴的平衡。

而AI新創公司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也是政府能協助的痛點。

針對台灣獨特或有利基的切入點,例如B型肝炎防治、交通、治水、地震、颱風、空污問題等,這些也是很多國家正試圖解決的共通問題,政府不妨透過政策性投資,培育出世界級的解決方案。

另外,想要突破台灣內需市場的規模限制,則不妨考慮透過將英文列為官方語言之一,來加以解決。

不可否認,美國的學術與科技發展,能成為全球動見觀瞻的標準,與英文長期作為全球通用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務實的觀點來看,全球具有強大產業競爭力的小國或地區,如新加坡、以色列、荷蘭、香港等,人民普遍都具備良好英文溝通能力。

台灣內需市場小是事實,如果能夠藉由良好的英語力打入英語系市場,擴大市場版圖,將更有機會突破代工模式,達到全球等級的規模經濟。

(責任編輯:劉佳俐)

【本文轉自《天下雜誌》661期,原文標題為:要打贏AI國際盃 政府不應該做什麼?


【延伸閱讀】

AI學校執行長陳昇瑋:不把握這波AI,台灣下波機會不知在哪
不學就淘汰 擁抱AI,小公司可以做4件事
什麼關鍵能力 你可以不必怕被AI取代?

延伸閱讀

自駕車、機器人頻出包,AI是好夥伴還是豬隊友?AI是麻瓜的魔法?科技如何讓我們能預見、改變決策?李友專專欄︱付不起的醫療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支持我們健康老去?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