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的童年回憶!一段「遊戲場歷史」,帶你走進新加坡庶民生活

新加坡人的童年回憶!一段「遊戲場歷史」,帶你走進新加坡庶民生活
「龍型遊戲場」是新加坡人的共同回憶。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9-01-22
文・林依瑩
9702
隨著社會環境與人們需求不斷改變,兒童遊戲場如何與時俱進?過去的兒童遊戲場又如何影響未來遊戲場的選擇與設計?

【最新消息】未來城市開設新 FB 粉專囉!按這裡加入吧!

這個展覽獻給我們的兒童遊戲場(playgrounds)──所有我們曾經與將要建造的遊戲場。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在2018年4~9月,舉辦了關於新加坡兒童遊戲場歷史的特展「當我們玩在一起」(The More We Play Together),回顧了1930年至當代新加坡遊戲場的發展,進而想像2030年遊戲場的樣貌。雖然展覽規模不大,但整理了新加坡遊戲場發展的三個階段(1920~1960、1970~1993、1990~),也觸及許多目前台灣戶外兒童遊戲場的討論議題。

「新加坡遊戲場的故事,就是我們新加坡人同在一起的故事──我們如何透過遊戲建立了友誼、一起玩最喜歡的遊戲、也認識了鄰居。」

據展覽說明,新加坡兒童遊戲場密度高居全球前幾名。因為兒童遊戲場是許多鄰里社區的中心,遊戲場成為新加坡人重要的共同回憶。也因此,這個展覽呈現許多新加坡人童年記憶中的遊戲場,也好似藉此凝聚新加坡人的意識。策展人認為遊戲場能啟發想像、連結彼此、也表達對於未來世代的期盼。

「當我們玩在一起」展覽看板。作者提供。

讓孩子在「新加坡特色」的遊戲場上玩耍吧!

就像早期的台灣,孩子們早期就在大自然、空地、水溝、或巷弄街道上玩遊戲。後來整個城市開始發展,人口越來越密集,開始有越多人鼓吹,要在城市建造足夠讓大眾使用的公園與遊戲場(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希望可以減少肺結核的蔓延,而鼓勵更多人到戶外)。1928年,新加坡蓋了第一座公共兒童遊戲場(Dhoby Ghaut)。展覽中也呈現當年照片與回憶的影音,包括當地居民口述自己兒時在這裡玩耍的珍貴回憶。

1960年代,面對房屋需求不斷增加,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開始大事興建高層組屋,為新加坡人提供基本住房。到了70年代中期,雖然房屋短缺問題獲得解決,但當局意識到很多人民在搬遷過程中產生了離開故居的失落,也因此開始在鄰里提供更多公共設施,包括兒童遊戲場。

【延伸閱讀】:余虹儀專欄|從台北到維也納,這四個城市用通用設計公園滿足每個大人和小孩

一開始,他們購買現成遊具,但後來想要更有「新加坡特色」,因此建屋發展局內部的建築師與設計師開始著手自己建造兒童遊戲場,希望可以打造富有故事性、吸引孩童,而且與當地產生連結、反映當地特色的遊戲場。其中一名設計師Mr. Khor Ean Ghee就設計出經典案例「龍型遊戲場」,以馬賽克拼貼的龍,就像台灣的「大象磨石子溜滑梯」一樣,是當地人的共同回憶。筆者80年代出生的朋友表示,他們都曾在龍型遊戲場渡過快樂的童年時光,只可惜後來這些遊戲場被拆除,現在只剩下非常少數的遊戲場被保留。

Mr. Khor Ean Ghee設計的許多兒童遊戲場都非常富有時代意義,包括龍型、樹屋、大嘴鳥等。其他還有1989年的西瓜遊戲場、1990年的Humpty Dumpty遊戲場、1987年的龍船遊戲場……展覽中也可以看到當時兒童遊戲場最常使用的遊具素材,包括混凝土管、磨石子、馬賽克瓷磚以及輪胎,許多遊戲場鋪面也都是孩子可以遊戲的細沙。

可愛的「西瓜遊戲場」。作者提供。

展覽中以照片、口述歷史(長輩的聲音,敘述他小時候去玩遊戲場的回憶)、影像(當年孩子們盪鞦韆、玩旋轉輪的影片)記錄大眾的遊戲場印象,同時也有小紙條讓參觀者把回憶寫下來。展覽透過多媒體呈現了遊戲場的回憶,也讓觀眾了解到常民角度的新加坡歷史。

孩子擠在遊戲場玩耍的舊照片。作者提供。

要好玩、要安全、還要讓孩子能夠「探險」

和台灣一樣,新加坡也不斷討論「安全」與「好玩」之間的平衡。新加坡在1999年推出兒童遊戲場安全標準(SS547),提供公共遊戲設施設計、安裝和維護的指引。這套標準推出以後,出於安全考量,許多傳統沙地鋪面遊戲場被拆除,改採用橡膠鋪面。大量的塑膠地墊與組合式遊具取代了原本的遊戲場。

【延伸閱讀】:廖品淨專欄|日本「未來遊樂園」讓遊戲是場創作

這階段也開始看到新加坡當地遊戲場公司崛起,以及跨國公司的進入。例如Mexplay、Playpoint(Kompan新加坡獨家伙伴、也代理Monstrum)、Semec(1984年成立,新加坡歷史最久的遊戲場承建商)、CT-Art Creation等。新加坡開始建造比較當代、創新且更具冒險性的遊戲場,也開始有共融以及社區居民共同建造參與的遊戲場出現(例如Canberra Park)。這是現在新加坡主要遊戲場的樣貌。最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是在他自己的臉書貼文裡以柏林遊戲場為例,提到新加坡的遊戲場應該讓孩子有更多探險、挑戰,才能讓下一代更具信心與韌性。他也指示建屋發展局與國立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Board)強化這方面的遊戲場設計。

至於2030年的遊戲場想像,在展覽中是讓參觀者透過軟體,回答一些關於遊戲場偏好與使用習慣的問題,加上基本的背景資料(年齡、居住地等),在螢幕上就會產生出客製化的遊戲場。

我們孩子的孩子,會有怎樣的童年遊戲?作者提供。

新加坡跟台灣氣候條件相近、地狹人稠的情況相似、也有大型主要公園與社區鄰里公園的區分。新加坡一些有趣的兒童遊戲場,像是親水公園、大自然主題或大量採用自然素材的遊戲場,都值得台灣參考。另外,像是遊戲場的遮陽、多樣鋪面、遊戲場與周遭自然環境的融合設計、跨世代的公園空間使用,也或許都可以借鏡。

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了媽媽爸爸,他們帶孩子去玩的,會是什麼樣的遊戲場?如果台灣有天也辦一場兒童遊戲場演變的展覽,又會是什麼樣的脈絡?

我們或許會很羨慕新加坡擺脫了罐頭遊具的發展路徑,或是新加坡願意投注資源在整體公園及兒童遊戲場的設計、建造與維修上。但其實在兒童遊戲場歷史演進上,新加坡的公民參與只是個註腳,主要還是由上而下,透過建屋發展局以及國家公園管理局推動,兒童遊戲場產業與當地公司也扮演一定程度的推手。但台灣的生態不同,在兒童遊戲場的推動上,爸爸媽媽和孩子們都勇敢地站出來發聲了,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值得珍惜。某方面來說,我們也正一起創造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歷史!

延伸閱讀

余虹儀專欄|從台北到維也納,這四個城市用通用設計公園滿足每個大人和小孩廖品淨專欄|日本「未來遊樂園」讓遊戲是場創作余虹儀專欄︱東京孩子去科學館學「設計」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