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2.0:最後一班公車幾點來,該由政府或是你決定?|投書

智慧城市2.0:最後一班公車幾點來,該由政府或是你決定?|投書
2019-01-22
文・Bettina Tratz-Ryan
13540
全球進入「智慧城市2.0」,不再只注重基礎建設及軟硬體,而是邁入資訊開放、數據分享、跨業合作。歸根結底,就是「邀集各方合作以及改善社群整體利益」。

【最新消息】未來城市開設新 FB 粉專囉!按這裡加入吧!

「智慧城市」已成為科技業及新創產業的顯學,它的目標是進一步改善人類生活。全球各國對智慧城市的作法,大略可分為兩種:

一是追求城市運作的效率,例如印度、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由於公民流量很大且仍在快速成長,交通管控、水資源、污水下水道、能源管理等,各種運作效率的改善就很重要。

二是已經發展成熟的都市,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礎建設,城市的運作效益不再是優先事項,反而更注重人口老化、移民問題、城市的日常運作需要什麼相關服務;讓公民可以安心坐在街上聊天,移民可以學習語言快速融入社會,老人也能得到生活便利及良好照護。

智慧城市已進入第二階段的發展,不再只是建築、運輸、照明、能源等技術或軟硬體佈局,更仰賴公民、企業、政府、學界等各方利益關係人,一起貢獻數據、投入意見。

居民凌晨兩點下班,公車該幾點停駛?

早期我們談智慧城市,講究的是透過科技來解決城市的各種問題,包括交通、經濟、犯罪、服務效率等等。它仰賴的是鋪設光纖網路、建置各種感測器、收集數據、並加以分析,最後透過科技找出改善生活的方式。

確實,全球不少城市因此建置了很多智慧城市的試驗平台,例如智慧停車、智慧照明、智慧能源監控等等。這些「驗證智慧城市概念」的做法,讓我們更了解一個城市的多種問題,包括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老化等等,都是互相影響、彼此關聯的。

也因此,目前大家在實現智慧城市時,有了一個新取向:「共享的生態系環境」。

亦即認識到,智慧城市所牽涉的範圍十分廣泛,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一同參與、彼此分享資訊、共同學習,才能讓智慧城市更聰明,也才能達到進一步改善公民生活的目的。

什麼是「共享的生態系環境」?舉個簡單的例子。地方政府與房仲業者或地產開發商合作,找出低收入住宅區的位置。

結果發現,出入這個區域的公車,到晚上12:00就停駛;然而很多該區居民在工廠值班,夜班必須到晚上兩點。原本的大眾運輸顯然剝奪了該區居民的工作機會,政府有了這個資訊,得以重新規劃公車,讓居民增加收入。

【延伸閱讀】:在生產愛馬仕皮包的法國盧昂,為何能平價租屋?

治空汙 人人家中陽台都是數據蒐集站

在阿姆斯特丹發行的「智慧公民套件」(Smart Citizen Kit),是一個感測小盒子,可以讓自願參與的公民放在自家門口或陽台,收集溫濕度、光照、空污、噪音等數據。

這些資料不僅供制定政策使用,也開放給公民查詢及運用,激發許多創新的可能性。

例如,當地就因此開發了智慧停車平台Mobypark,下載app即可隨時查詢並預約公有或私有停車位。這些開放資料,讓公民有機會參與智慧城市的發展,而政府官員、議會、意見領袖也有更多資訊推動各項生活議題。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通勤資料與遠距醫療的跨界合作。

過去我們分析的項目是城市的交通流量、塞車尖峰時間、汽車數量;現在,我們進一步分析,是哪些人坐在車子裡。某個時段的搭乘者以老人居多,或許是為了看病,這就有了遠距醫療的機會。然而,遠距醫療因無法與醫生面對面互動,等於拿掉了「人」的溫度。

要科技,還是人性?要隱私,還是行動自由?

換言之,科技的實現是一種取捨,它的前提是如何達到最大的社會利益,也就是「在科技可行之下,做到人性的滿足(technically possible and humanly desirable)」,智慧城市就是不斷在這兩者之間權衡輕重。

舉一個醫療照護的案例。近來,有廠商研發外型像小海豹的陪伴機器人,牠身上的多個感測器能夠感知溫度、燈光、觸碰、聲音等。有了海豹機器人的陪伴,需要長期照護的小孩、老人或病人,就不會再孤單地待在冰冷的病房裡,機器人幫助實現了人性尊嚴的滿足。

有人說,智慧城市固然帶來了便利,但某個程度也犠牲了隱私。

例如,失智症患者必須待在家裡或照護中心,若沒有家人的陪同,哪裡都不能去;但另一種選擇是,患者身上配戴追蹤器,只要離開某個地理範圍,就會發出警報。

這種做法,有些人視為侵犯個人隱私,但對患者來說,卻因此擁有了行動的自由。其中的取捨,也成了熱烈討論的議題。

【延伸閱讀】:給機器人開刀,除了擔心安全,更該擔心隱私

Gartner預測,到2019年,百萬人口的城市中,將有一半的公民會藉由自願分享個人數據,從智慧城市計劃中受益。

這代表什麼?隨著行動裝置及物聯網設備的大爆發,手機、智慧路燈、智慧電網⋯⋯等,每個人所產生的資料量及多樣性會增加。事實上,已有許多城市的公民隨身攜帶感測器,將偵測到的空氣品質上傳到共同資料庫,讓公私部門一同研究改善污染的方法。

在群策群力及共享決策下,創造一個更聰明的智慧城市,而最終目標就是改善我們在城市裡工作、對話、甚至呼吸的方式,彼此相濡以沫,追尋快樂生活的方程式。

(作者 Bettina Tratz-Ryan 為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研究副總裁,負責智慧城市生態系研究,擁有26年IT產業經驗,對於電信、通用事業、交通、醫療、地方政府等領域都有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陳芳毓

延伸閱讀

投書|在維也納找車位、上廁所?找聊天機器人就對了余明勳專欄|好山好水好數位!台東如何用虛擬貨幣與5萬APP會員 實踐諾貝爾經濟學者理論?楊振甫專欄︱搞砸為創新之母!失智長輩水喝不足造成情緒失控,台中設計師如何解決?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