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種可能會被AI取代工作,為什麼「主管」也是其中之一?

34種可能會被AI取代工作,為什麼「主管」也是其中之一?
2019-02-15
文・老查 Old School
27379
有交易媒合平台,業務員可能會消失;有無人商店,所以店員會消失;有機器人保全,所以警衛會消失。但主管為什麼會被取代?

每年打完考核、領完獎金後,有很多朋友不免會有些工作上的異動。今天老查要介紹的一本書跟工作的變動也有些關係,書名叫做《2030工作地圖》。

這本書,是由日本網路創業家堀江貴文,跟跨媒體藝術跟電腦領域的學者落合陽一共同著作。它談的不是兩年、三年的變化,而是嘗試要描繪出十年後的工作會是怎麼樣的情況。

通常這類談未來趨勢的書,請不要把它看待成對未來的預言,因為預言大多很難準確預測真實的變化;你應該把它當作是某種思考的練習,「假如某某事情發生的話,那未來應該就會如何如何」。所以,重點不是到底準不準,而是嘗試去理解作者推論的思路,轉化成自己思考的模式。

AI會為將來的工作帶來極大的變化,你的工作會因此而消失嗎?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想過,你現在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假如你是做醫師、老師的,這個工作算是歷史悠久。如果你是做會計師、律師,也許在人類的歷史裡比較晚一點才有這個職業;如果你是程式設計師、社群小編,那這個工作就非常新。

其實,大多數人目前所做的工作以及需要具備的能力,大多數都是這四、五十年來因應經濟、科技的成長,才發展出來這些職務的,所以很可能也會因為新的因素而改變。

目前可以預見的是,AI加上機器人,人工的大腦跟人工的手腳,將會取代掉很多現有由人類做的工作。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奧斯伯恩有一篇論文《雇用的未來》就預言有47%的工作會逐漸消失。

【延伸閱讀】:開刀房出錯率50%怎麼防?百萬筆大數據自動替麻醉人員填表單

《2030工作地圖》書裡面也提到了,有34種工作可能會因此消失,或大幅減少需要的從業人員人數。有些工作的消失也許比較容易理解,像是因為有好的交易媒合平台,業務員可能會消失;有無人商店所以店員會消失,有機器人保全所以警衛會消失,諸如此類都不難想像。

但是一般來說,覺得是很專業的工作像是教練、主管,這些也都被作者認為將會被AI取代。怎麼會呢?

如果你有看過電影「魔球」(Money ball)的話,裡面描寫奧克蘭運動家隊運用了數據分析去挑選球員與擬定戰術,就讓球隊拿到20場連勝,甚至因此改變了美國職棒的生態的故事,那麼用AI來做球員的調度,就比人類的數據分析師就來得更精準了。

而負責流程與進度管控的企業主管,也都不難被AI取代,頂多留下一兩位負責AI的優化、緊急應變的人類主管就可以了。

所以,聽到這裡,是不是開始為自己未來的工作捏一把冷汗了呢?不過《2030工作地圖》的兩位作者並不是以悲觀的角度看這件事,他們認為「AI+機器人」帶來的成本降低與效率大幅提升,反而是把人類從不得不做的勞力工作中解放出來,甚至有可能因此就算不工作,也有最低收入。

看過電影「一級玩家」的朋友,可以把電影的場景類比一下:在未來大部分的人都在虛擬世界「綠洲」裡面打發時間或者發揮創作能力,就算是「賺錢」也是在綠洲裡賺,而不是靠真實世界。科幻電影裡的幻想,也許是有機會實現的。 


還有,AI雖然很厲害,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習慣與真人互動,以及人類比較能夠就複雜的情境做出細緻的應對。還是用「魔球」為例,即便數據分析已經做出能夠贏的決策,但是還是要靠球隊經理跟每個球員做溝通,說服他們,以及因應比賽的情境做出判斷與調整。

因此,「與AI協作的工作者」也會是一種新的工作類型。新的工作機會,來自於你的獨一無二特質。顯然人類要跟AI與機器人拼運算、分析能力或者勞動力是絕對拼不過的,所以如果要問「所以我們該跟魔鬼終結者裡的Sarah Corner一樣,訓練自己跟兒子成為反抗軍對抗天網跟終結者」嗎?倒也不用這樣。

《2030工作地圖》裡認為,有幾種發展新職涯的方式:

1.盡力斜槓

既然效率面已經讓AI取代了,AI是一種深入的專家系統,那麼混搭跨界反而就是AI比較難做到的。加上每多跨一個領域,因為跨領域所帶來的創意激盪,就額外多增加了你的獨一無二跟不可取代性。所以現在已經開始流行的斜槓概念在未來依然有用。

2.興趣、風格才是王道

《2030工作地圖》認為:表演者、Youtuber、特殊技藝的職人、風格小店經營者、提供客製化行程的的觀光業者,也將會因為他們的創意與特殊性,分別吸引一群喜愛與需要他們獨特服務的支持者或顧
客。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為什麼同樣是科普,理科太太就比專業的科普新媒體『泛科學』多人看?」主要原因並不是內容比較厲害,而是理科太太有展現出個人的風格與生活感,因此吸引了觀眾的支持,也讓不同領域的名人跟網紅樂意跟她合作內容,引發更多連鎖反應。

3.獲得「信任」與「跟隨者」

《2030工作地圖》裡有一個蠻有意思的觀點,兩位作者認為過往的世界,貨幣是代表人的信用的工具,因為人跟人之間在不夠認識的情況下,只能用「錢」來代表換取對方的產品或服務。

但是,在社群跟動態都已經可以建立起信任感時,建立「信任」與「跟隨者」的價值就凸顯了。

我想,買過真正從無到有的群眾募資商品的朋友就可以理解,雖然那個生產者是新創,雖然產品可能要一年之後才可以量產,但是只要有讓你產生信任,以及支持這個產品的理念,你就會把卡刷下去,這樣的模式將會越來越普及。

【延伸閱讀】:客座總編輯杜奕瑾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創作是創造一個張雨生、一個周杰倫(上)

所以在將來,你的知名度、特殊技能、內容與創作,都可以成為你跟需要的人交換到你所要的資源的籌碼,過往那種「找到一個可以依靠它安身立命的鐵飯碗」的思維要拋棄掉。

因為在將來,每個人的價值都來自於他獨特的想法與特色,即便你覺得《2030工作地圖》的預言太激進,但是回顧四周,政治人物即便是總統、市長也要開始透過直播與社群媒體展露個性,跟民眾直接互動獲得支持。

【原文獲老查 Old School 授權】

延伸閱讀

「AI醫師」24小時自學260萬筆病例,把醫師留給病人開刀房出錯率50%怎麼防?百萬筆大數據自動替麻醉人員填表單客座總編輯杜奕瑾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創作是創造一個張雨生、一個周杰倫(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