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還是3.5好?傳產轉型人才荒

工業4.0還是3.5好?傳產轉型人才荒
2019-02-22
文・簡禎富
13034
大數據、AI要怎麼才能落地成為傳產轉型解方?若不是讓訂單回流,那新科技要解決什麼問題?

台灣大多數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沒有資源建立龐大的研究團隊,發展數位大腦,也無法打掉重練,重建符合工業4.0境界的研產供銷系統。即便有資源邁向工業4.0,有些企業內部有許多不同資訊系統,沒有整合和流程再造,即使購買先進的設備和軟硬體系統,也難以提升智慧製造的效能。

因此,台灣比較適合談「工業3.5」的概念。

以蒐集數據而言,也不見得一定要具備工業4.0的設備,或加入國外製造平台和大數據庫,透過系統整合,一樣能夠把這些數據撈出來。

可以架構分散式、異質性結合的系統,達到局部最佳化的目標,不一定要集中式的整合平台,或許這樣的系統比較沒有效率,但不用耗費鉅資買國外的解決方案,而可以在公司內部發展,結合既有的經驗。

【延伸閱讀】:【2019天下經濟論壇】清大簡禎富:直接跳工業4.0?不如從工業3.5逐步升級

中小企業必須穿著西裝改西裝,在現有的資源和基礎上,找出一條務實可行的路。而這當務之急,是先發展大數據分析和彈性決策能力,才能讓智慧製造系統發揮效能。

智慧製造,解決傳產缺工與人才斷層危機

在未來,智慧化工廠所有生產設備,可以透過網路連線和戰情室(War room)、儀表板(Dashboard)圖形化介面等決策支援功能,做到機器與機器對話與狀態即時監控,未來管理幹部的工作,將著重在分析判斷和決策。

幹部們同時連線在數位大腦的平台上,協同分工並整合分析判斷系統預排的結果。一有變動調整,即時可以同步知會並更新相關單位的應用端,不需要人力分工太細、逐級往上報再整合。

智慧製造熱議,中小企業主都在關注大數據,都說要建物聯網,不少資訊業者也在賣資訊工具與解決方案。但是擁有數據不在多寡,徒有資訊工具也無法創造價值。

工業4.0 即將帶來的改變和衝擊,必須從營運決策、組織架構、人才、設計、生產到服務,整個產業生態系統和商業模式,需要進行換腦、換心、換臉的大手術。

【延伸閱讀】:不怕「美國製」成本高,企業靠工業4.0回老家設廠

談技術?不如談人才培訓及管理心智轉型

德國工業4.0戰略的八個工作項目當中,其中只有三個在講技術,其他五個都在講教育的改變。如果教育跟不上,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白搭。

在物聯網下,數據來源多元,它的分析和運用更多是問題解決導向的。企業如果要發展這類能力,一定要有能獨立思考的人才,他們有能力定義問題、找出資訊脈絡,再將這些思考寫成應用系統,內建在資訊系統裡。

這類人才幾乎不會接受傳統威權式的企業文化。因為數據產生價值的方法,本身就建構在開放和勇敢嘗試的探索過程中。

比起技術,組織改變心智模式(change mindset)和決策流程再造,可能更是企業在物聯網浪潮下的轉型成功關鍵。

一件事不再能做20年,要終生學習、習慣改變

過去,台灣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曾是台灣製造業快速起飛的動力,人們接受大學系統性教育,學得一技之長,憑藉專業做到退休,現在必須終身學習。

學校也必須重新設計學程和課程,從歐洲、美國到亞洲,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的書院、學堂、微課程(micro course)、微學位(nanodegrees)迅速興起。

許多歐美跨國企業,如谷歌、亞馬遜等巨頭也都認可這些課程修業證明,甚至逐漸超過傳統大學的畢業證書,更具職場競爭力的趨勢。

(責任編輯:程遠茜)


書名:工業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
作者:簡禎富
出版: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19/01

(責任編輯:程遠茜)

延伸閱讀

【2019天下經濟論壇】清大簡禎富:直接跳工業4.0?不如從工業3.5逐步升級九成德國企業也怕工業4.0 梅克爾政府怎麼幫?不怕「美國製」成本高,企業靠工業4.0回老家設廠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