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狹人稠路況多 為何成為台灣發展自駕車的優勢?

地狹人稠路況多  為何成為台灣發展自駕車的優勢?
總統蔡英文試乘自駕車。圖片來源:科技部
2019-03-15
文・程遠茜
13662
台灣首座自駕車實驗競技場在台南沙崙開張,政府搶先機,看準台灣複雜路況,是訓練AI最好的教材。

一出台南高鐵站,南部艷陽讓沙崙區亮得睜不開眼。在這荒涼的郊區,卻在2月25日湧進一群西裝筆挺的產官學界人士、記者,還有警察和保全待命,等著總統蔡英文抵達。

這裡是Taiwan CAR Lab,台灣第一座自駕車試驗場。

跨部會團體戰,9個月修法催生搶國際商機

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由科技部、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跨部會通力催生。從開始籌備,到2018年11月行政院三讀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到2月25日智駕測試實驗室正式開放,前後僅花9個月。台南市長黃偉哲當場打趣說,「這比我選市長準備還要快!」

創新產業發展,常受限於法規而無法深耕或是落實技轉,但這次為何政府願意領頭往前衝?

原來,台灣地狹人稠、人車共用道路狀況多,複雜的道路經驗是最好的大數據;德國的自駕系統因為無法適應路況,來台灣完全不能用。加上靈活的產業特性,如各種傳產工具零組件產業、大小軟體開發單位等,「發展自駕車系統有絕對優勢,也是軟硬體產學界不可錯過的機會,」科技部長陳良基相當有信心。

過往,無人車要到實際封閉道路上測試前,必須以慢速先過層層關卡:實驗室、封閉道路、特定開放道路。不僅測試場域受限,測試時間也不彈性。但有了智駕實驗室,測試種類多元、且相對好申請。

因此,智駕實驗室吸引原本各家單點投入研究的團隊,來這裡找夥伴。目前已有宏碁、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成功大學等6家產學研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期待整合現有技術。

【延伸閱讀】:新加坡 自動駕駛公車明年上路

Taiwan CAR Lab臺灣智駕測試實驗室封閉式的測試場內有不同團隊製作的自駕車,模擬練習13種道路狀況。程遠茜攝。

截然不同的駕乘經驗

在這佔地1.75公頃的封閉式測試廠域,每一台自駕小客車,均配備光達、GPS/RTK 、雷達、攝影機共4種感測器收集數據、車上系統即時運算分析,還能應付平交道、隧道、等13種靜態交通場景。

未來,還會比照台灣路況增加動態測試,讓假人衝出來、機車竄過去,試試自駕車的「反應」。

這對坐在自駕車裡的司機和乘客,卻是全新的駕乘經驗。「一開始學開自駕車不太能接受,會害怕!」看著自行轉動的方向盤,搭配行駛的司機告訴《未來城市@天下》的記者。

自駕車司機的手得離開方向盤、腳要離開油門和煞車,還要人機協作應付緊急狀況。即使有營業執照與多年車齡,也不見得能適應這種新的人車關係。

儘管如此,距離自駕車取代人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除非路上所有交通公設都能配備5G連線、另設控制中心統合監管,才可能實現自駕車買街跑的想像。比較務實的期待,是「10年內,台灣有能力漸進提供至40%的自駕配備,優化路上行車安全,」陳良基說。

【延伸閱讀】:侯勝宗專欄|無人車會變「三寶」?五步驟學習和自駕車和平共處

類捷運自駕公車,公車業轉型契機

雖然自駕小客車離現場還很遠,不過,搭配司機的自駕公車,已經跨出上路這一步。

在台中,由台大智慧聯網創新研究中心研發「大腦」,加裝在上路3年的豐榮客運的公車,已在水湳智慧園區的封閉路段(僅一個開放路口),人機協作行駛30天、載客7000多人次。

多了自駕系統,公車司機能更專心載乘客服務,開車門、提醒乘客,也更有餘力應變緊急狀況,減少疲勞駕駛。程遠茜攝

「如果以後能用公車專用道方式(類捷運路線)試行,可以替市府先評估捷運路線,也能讓民眾漸進適應自駕車,」豐榮客運董事長徐弘豐接手家族事業,期待找到永續經營的方式。

根據他們的經驗,未來自駕公車技術若穩定,機器人就能緩解缺少司機、計算距離與油耗降低成本,也比較環保。

因應2040年禁售燃油車的衝擊,自駕公車也可能是公車產業轉型的契機。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產業轉型,需要找到對的夥伴整合力量。自駕車產業由政府帶頭建平台,帶領產業闖出新競爭力。

延伸閱讀

自駕車、機器人頻出包,AI是好夥伴還是豬隊友?【2019天下經濟論壇】AI道德難題:無人車該撞嬰兒,還是老人?台灣第一輛無人電動巴士 為何高雄能先上路?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