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案例|竹科離矽谷近、離新竹遠?外地人熬《貢丸湯》將他鄉變故鄉

地方創生案例|竹科離矽谷近、離新竹遠?外地人熬《貢丸湯》將他鄉變故鄉
2019-03-31
文・見域工作室 吳君薇
32438
族群豐富的新竹,成了許多人的「新故鄉」。但由於居民缺乏適合的平台,認識城市的文化與歷史,許多人僅僅是「居住」、而非「生活」在這座城市。如何靠一本雜誌,改善這個困境?

作為台灣最早建城的城市,歷史上的新竹,始終是多元族群匯聚地。除了原有的平埔族「竹塹社」、「眩眩社」,1718年泉州人王世傑攜族親移入新竹市暗街仔一帶,1725年客家人徐立鵬自今日的新竹縣新豐鄉一帶上陸、拓墾新豐與竹北地區,隨後慢慢地沿山開墾,建立一個又一個的聚落。

進入近代,1949年外省族群移入,1970、1980年代設立工業區與科學園區,來自島內的移民大幅改變了人口結構;近年又多了許多外籍配偶,因工作或家庭因素移入新竹。

尋找城市DNA,發展屬於自己的創生模式

族群豐富的新竹,成了許多人的「新故鄉」。但我們卻發現,由於居民缺乏適合的平台,去認識城市的文化與歷史,許多人僅僅是「居住」、而非「生活」在這座城市。更極端的是,許多科學園區從業人員的生活所見、腦中所想,甚至是「離矽谷更近、離新竹舊城區更遠」。

一但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沒有理解,種種公共事務,僅能仰賴政府由上而下地制定與推動;居民自身並不會關心,也無法集結、產生改變。

打破疆界,出版像「貢丸湯」般的暖心刊物

在這個背景下,「見域工作室」在2014年成立了。

「見域」發想自一種懷舊童玩「劍玉」,即是「看見地方」,希望以一系列有趣的活動,整合在地的文化資源,透過多元策展,讓生活在這裡的市民們「重新看見地方」。

不同於一般人想像中的「青年返鄉」,見域工作室的團隊成員大多數並非新竹人,反是因為來到新竹唸書後結識;並在合辦活動、參與地方的文化保存活動後,發現志同道合,遂一同留在新竹創業。

團隊走訪大街小巷,獨立採訪、編輯,出版了《貢丸湯》地方生活誌。除了因為一聽到「貢丸」就能直覺地聯想到新竹,也隱含著團隊對於這本刊物的期待:文化並不是冰冷地陳列於博物館裡,而是庶民生活的點滴日常。「貢丸湯」這樣的常民小吃,隨處可見,卻又能帶來一份熟悉的溫暖,就像「文化」之於人們的意義。

關於社區營造,辦理刊物從來就不是一個創新的方法。但我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過往的許多計畫,因為提案單位限縮於地理上的「社區」,落實在地方時,往往會碰上既有政治勢力或地方頭人各據山頭,互相角力,以致對話困難,甚至衝突不斷。

例如,在訪調過程中,就有耆老告訴我們,「北門大街」的前、中、後段就分為三個里,過去甚至為了競逐資源,成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協會、促進會等組織。做了整體街區營造,究竟是誰的功?誰的勞?

設立實體據點,讓議題進入生活

了解到這一層關係後,我們決定打破既有社區營造的疆界,以整個「新竹舊城區」為範圍,訪談在地商家、記錄人們的多元面孔和心情故事,製作全台發行的實體刊物。

雖然先前文史前輩、文化局等單位早已製作了豐富的出版資料,但對一般大眾往往過於艱澀、難以進入。因此,《貢丸湯》與過往的社區報、文化專書最大的不同,就是從當代市民的視角,思考文化與歷史能如何與嵌入常民生活。

除了發行刊物,團隊也設立實體據點「域室」。除了展售有地域特色的選品,它也是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許多團隊曾在此討論計畫,豐富的在地資源藏書,是堅實的知識後盾;它更是一個講座空間,曾辦理超過兩百場分享會、工作坊、影片放映等活動。

我們希望透過不同方式,讓議題進入生活;並透過交換、資源與知識共享,一步一腳印地打造這個文化轉譯的知識平台。

如何化科技力為正向循環?

過去30年,竹科是新竹最大的資產,也是最大的負債。竹科帶來的豐碩經濟產值固然有目共睹,但責任制、高工時、高壓的工作文化,也令許多工作者喘不過氣。

如何將新竹最引以為傲的科技力,投入新竹本地公共事務的應用,讓科技不僅創造出傲人的經濟產值,也能讓在地的產業與環境實質變好。產生這樣的正向循環,將是新竹的最大課題,這也是見域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王俊雄專欄︱前有宜蘭現有新竹經驗 用心設計的「地方」就是家設計走進首長辦公室 x 新竹|以市民幸福設計新竹設計者的新竹?整合民意的公共建設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