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就被山寨?物聯網將產品升級「訂閱經濟」 創造偷不走的優勢

一上市就被山寨?物聯網將產品升級「訂閱經濟」 創造偷不走的優勢
2019-05-16
文・左軒霆、蓋比.偉瑟特(本文取材自《訂閱經濟》)
4195
當你推出新產品,競爭對手會立刻購買、拆解、快速學習仿傚、重新改造。但如果你推出的是關於顧客使用行為的知識,競爭對手就無法複製上述流程。因為,這些智慧只有你有。

如今全球大約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到了2050年則將高達70%,總體都市環境的範圍相當於澳洲的國土面積,因此有必要建立得以讓所有人健康生活的永續環境。

所有事情都必須優化:緊急應變專用道路、廢棄物收集物流系統、空氣品質、交通壅塞、公共能源使用等等。巴賽隆納的格柵照明設備一年可省下3,700萬美元,此外為了推動物聯網計畫,因此新增了超過4萬個工作機會。

全球所有的生產環境,都成了資料主導的測試場。

過去五年,全球數千家製造業者默默地大規模投資感測器和網路連線。他們努力將感測器安裝在他們製造的產品內:門、椅子、管線、磁磚、窗戶、桌子、人行道、鋼筋、燈、鞋子、瓶子、輪胎、磚塊等等。

根據多份報告的預估,2020年,將有超過10億個智慧電表、1億個連網燈泡、超過1.5億輛4G連網汽車、2億間智慧房屋、數十億智慧服務、超過9,000萬個穿戴裝置。安裝感測器之後,這些產品能夠發揮什麼作用?蒐集和傳輸資料,而且是大量的資料。

這些產品會將資料傳送到中央伺服器,企業可以透過分析平台找出固定模式,以及改進方法(你想要討論大數據嗎?這就是大數據)。這整個生態系就是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突然之間,建築物可以彼此溝通。來自法國的「感應地板」(FloorInMotion, FiM)讓地板可相互連線,監控人們的移動模式,有效管理大樓的能源使用;如果是在醫療機構,當有病患或資深長照住戶在房間或走道上行走困難時,系統便會即時發出警訊。

【活動預告】萬物皆可訂閱的時代來臨!國際專家專程回台分享,立即報名《訂閱經濟》新書活動》http://bit.ly/2H3TuoT  
活動網頁: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4290732532055247344

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和合作夥伴與紐西蘭農場合作,改良灌溉系統、加裝感測器,監控水的用量(以公升計)、氣候變化模式(如「我需要灌溉嗎」),計算出較划算的電力即期價格(如「我如何在低點時採購與儲備電力」)。

供應鏈也開始有能力可以預先偵測和自我管理。漢威(Honeywell)和英特爾(Intel)合作,不僅能協助物流管理員追蹤敏感的電子設備包裹,還能透過簡單的感測器追蹤產品的位置、震動與傾斜情形、燈光、濕度、溫度,以及可能的損傷,隨時監控產品的「健康狀態」。

透過物聯網,不論是陸路、海運或空運,企業都可取得詳細且即時的庫存追蹤資訊。類似的故事不斷出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網路連線讓產品變成服務,企業得以依據結果而非資產,開發新事業。

以下是摘錄自藍山研究院(Blue Hill Research)的史考特.佩薩(Scott Pezza)對於這個主題的看法:

如果你現在銷售的產品可以蒐集某種資料(或是經過改良之後可以做到這點),然後這世上有某個人發現這份資料是有價值的,那麼物聯網便能成為你的新營收來源。

如果你銷售的實體產品受到損害或是需要檢修,你可以運用物聯網提供遠端監控服務或是預防性維修服務,同樣可創造新的營收來源。

另一種可能是,你讓消費者有能力自行監控和維護,如此也可大幅增加產品的吸引力(以及價值)。如果你銷售的服務可以延伸擴展、取得更多資料,也能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如果你銷售的是可以感應環境、促進安全的溝通、執行分析工作、管理服務的提供與結帳、預測與規劃營收等相關技術,那更是絕對會有市場。

【繼續閱讀】:【2019天下經濟論壇】30年老紡織廠如何全球佈局智慧工廠,扭轉夕陽產業?

用彈性訂閱方案,替顧客創造價值

我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要如何銷售這些東西?連線裝置內含有大量資料,你可以將同一份資料銷售給不同的顧客:消費者、廣告主、經銷商、工業團體等等。針對不同的銷售對象,你可以訂定彈性的價格和組合。

我們不妨到瑞典,參考他們如何充滿創意地依據使用行為擬訂價策略。位於烏普薩拉(Uppsala)的瑞典公司恩捷尼克(Nergenic)主要銷售智慧恆溫器,就好比是「讓家庭保持溫暖的另一個大腦」。

恩捷尼克提供三種購買方案:全額購買恆溫器、以折扣價格購買短期月訂閱方案,或是以優惠價格與能源供應商綁約。

結果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客戶,一年的暖氣費用因此減少了10%以上。這個恆溫器會考量各項變因,包括日照、占用時間,以及(這是真正有趣的)有利的電費計算方式,監控家中能源使用情況。

不像在美國,只能指定單一的電力公司,瑞典的能源市場相對更為開放,有超過120家電力公司,多數消費者與電力公司的費率協議是依據供需情況每小時更動。恩捷尼克的實體資產不論是在生產或組裝階段都相對低廉。採行社會主義的瑞典,市場高度自由(多數電力在抵達終端消費者之前,至少已經買賣六次),因此電價非常便宜。

那麼,恩捷尼克要如何創造價值?他們協助消費者節省能源和保護環境。他們和電力供應商合作,將「綠色智慧」(green intelligence)和差異化納入公司的價值主張。他們的裝置會和電力批發商進行套利交易(有時候是以分鐘計),當價格下跌時提高購買量、價格上漲時則減少購買量。

在物聯網,沒有單純的B2B(企業對企業)或是B2C(企業對消費者)市場。你可以同時擁有不同類型的客戶。實體裝置只是扮演推動者的角色,企業的價值在於智慧財產權、顧客的使用行為資料,以及和不同市場進行資訊交易的能力。

恩捷尼克之所以能在擁擠的市場成功突圍,是因為他們提供價值,針對不同顧客推出不同的訂價和銷售組合,幫助自己和其他人成功。這做法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繼續閱讀】:中壢汽車聚落的最後一搏 40億打造全球兩倍彈性的智慧生產線

製造業即服務?新科技加新商業的奇蹟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可能以為奇異集團是一家廚具公司。現在的奇異製造風力發電機、飛機引擎、石油鑽井平台,資料服務業務更是成長快速;你或許已經看到他們招聘程式開發人員的徵才廣告了。奇異固定管理的資產超過3兆美元,而且每項資產都是分身,精確的說,都有另一個數位分身。

例如,飛行美國西南部航線的飛機所使用的引擎與北海航線的飛機引擎,擁有不同的數位分身。長期以來,這些引擎歷經多次操作改變和不同程度的損害,同時傳回大量的使用資料。地面上的工程師在檢查時,可透過擴增實境裝置看到顯示在引擎上的相關數據。數位分身會指出引擎磨損或是故障之處,然後根據資產使用紀錄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法。

基本上,奇異的重工業機械有自己的社群平台。就好比所有的電力公司、煉油廠以及磁力共振成像機器製造商,都有自己的Instagram帳號,但是他們分享的不是海邊風景或美食照片,而是燃料消耗、液壓、使用時數、衰變率等資料。

當你從數百萬個數位分身取得原始資料,運用分析軟體解讀這些資料,就可以將這些新獲得的智慧視為服務銷售給其他人,這項服務就和你家中的電力、無線網路和水ㄧ樣的珍貴。

當然,這種分析服務的另一個專有名詞是人工智慧(AI)。

【繼續閱讀】:5G、AI、Google與Netflix的共通性是什麼?答案絕對出乎你意料!

所有的產品都是接單後生產。我們不會在海外工廠任意生產數百萬相同的產品,然後運送到全球各地銷售。我們會在接近銷售點的地方客製化生產產品。如同史卡拉布瑞所說,未來地區性貿易—東方為東方、西方為西方,將會取代傳統的「從東方到西方」的貿易交流。

我喜歡物聯網的原因之一:許多創新案例都是由歷史悠久的大型企業發動的。

施耐德電機(成立於1836年)可追蹤與監控人們使用電梯的模式,並自動設定停在較為繁忙的樓層,以節省人們等待的時間。他們也會追蹤電梯是否有損壞情況,並排定在非尖峰時段進行維修。

海德堡印刷公司(Heidelberg Druckmaschinen,成立於1850年)運用參數科技公司的ThingWorx物聯網平台,可遠端監控超過兩萬五千台印刷機器。

賽門斯工業(Symmons Industries)(成立於1939年)為飯店安裝智慧淋浴設備,管理團隊可以監控使用行為資料,包括溫度、持續時間、水量等,有效節省水資源的用量。

格柏科技(Gerber Technology)(成立於1968年)生產服飾紡織機器設備。藉由這些設備所產生的資訊,該公司推出新服務:YuniquePLM,讓時尚創意團隊可以設計出符合市場潮流的服飾,在對的時間點,在對的市場上推出商品。

還記得先前我提到的生產智慧地板(產品名稱為「感應地板」)的公司?它是由來自法國、擁有130年歷史的地板製造商塔克特(Tarkett)所生產。

為了透過物聯網獲利,製造商必須徹底翻轉經營企業的模式。麥肯錫在最近出版的一份關於物聯網的研究報告中提到:

物聯網將會促使(在某些情況下是迫使)企業採行新商業模式。例如,當工業設備商可以遠端監控機器在客戶端的使用情況,就能從原本的銷售資本財模式,轉型為產品即服務的公司。

感測器所產出的資料可以讓製造商知道,客戶如何使用機器設備,然後依據客戶的使用行為收取費用。服務和維修費用可以計入每小時費率,或是將所有服務納入年度合約中。

蒐集而來的機器性能表現等相關資料,不僅可做為未來設計新款機器時的參考,還可讓製造商有機會交叉銷售額外的產品和服務。這種「即服務」的經營模式,讓供應商與客戶的關係更加緊密,難以被競爭對手超越。

和這些大型製造商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學到最重要的啟發,就是轉型真的可以創造成長。

科技業發生的一切,也會發生在製造業,我百分之百確定。為什麼?因為物聯網幫助你重新找到顧客,了解顧客真正要的是什麼。事實上,我認為一家公司的競爭優勢,在於顧客關係與對顧客的了解。

試想一下,當你推出新產品,競爭對手第一件事會做什麼?他們會在公開市場上購買你的產品,然後送到研發單位拆解你的產品、快速學習仿傚、試驗上千種方式重新改造。但如果你推出的是關於顧客使用行為的知識,競爭對手就無法複製上述流程。這些智慧是你擁有的,而且只有你。這是非常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作者: 左軒霆(Tien Tzuo),蓋比.偉瑟特(Gabe Weisert)  
譯者: 吳凱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9/05/03
 

延伸閱讀

以租代買 擁有,不需天長地久工業4.0還是3.5好?傳產轉型人才荒讓臺灣成為新興科技的最佳實驗場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