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汽車聚落的最後一搏 40億打造全球兩倍彈性的智慧生產線

中壢汽車聚落的最後一搏 40億打造全球兩倍彈性的智慧生產線
自己的汽車產業自己救!中壢國產車業者力抗進口車的威脅,引進智慧生產線拚轉型。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2017-11-17
文・鄧凱元
15932
台灣國產車產業12年間失去近半壁江山,減少2.1萬個工作機會,讓台灣最大汽車聚落奮發圖強,上中下游一起投資。福特六和在中壢蓋全世界最新、最有彈性,也可能是最小的智慧生產線,連神祕不曝光的六和機械宗家也首度公開工廠,要為MIT汽車奮力一搏。

12.7%vs.47.8%,為何這兩個數字會影響台灣數萬人的飯碗?

第一個數字是2005年,那是台灣汽車產業最輝煌的一年,創造了年產值2309億元的高峰,那一年進口車在台灣市場的佔比才12.7%;第二個數字是剛剛落幕的鬼月(9月)汽車銷售季,進口車在台灣市場佔比達到了47.8%,創下單月史上最高紀錄,進逼台灣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看似無感的兩個數字,影響卻十分巨大。根據台灣區車輛公會2016年統計,這12年之間,台灣汽車產業產值衰退了403億元,包括汽車、協力廠商減少了2.1萬個工作機會。

國產車寒冬之際,中壢汽車聚落自救

然而危機還在擴大中,進口車銷售仍持續增加,進口車超過50%壓過國產車的局面隨時可能發生。

就在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岌岌可危之際,台灣汽車產業的整車、零組件業者,從台灣汽車產業誕生地之一的桃園市中壢區,發起了一場「自己的汽車產業自己救」的運動,展開一場上中下游共同投資大數據、雲端平台、工業4.0的新投資。

它們在台灣投資了可能是世上「最小卻最智慧」的垂直生產線,從零組件生產到自動化汽車組裝全都包,就連從未曝光過的台灣汽車零組件隱形冠軍六和機械,也首度開放工廠給媒體參觀,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再不做,台灣汽車產業就快沒希望了。」

中壢汽車聚落的興衰

為何從中壢開始?時間要回到了1969年,六和機械關連企業六和紡織成立了六和汽車,隔年跟日本豐田汽車合作生產汽車,交給和泰汽車銷售,直到197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政府引進了美國福特,在中壢成立福特六和生產福特汽車,帶動了周遭汽車零組件產業,使桃園中壢成為台灣最大的汽車產業聚落。

但隨著進口車不斷的成長,中壢成為重災區。去年,原委託福特六和製造的馬自達,停止在台生產汽車,將產線拉回日本廣島,商機與工作機會也跟著流失。被留下的中壢生產線空蕩蕩的,卻激起了新的投資,今年年初,即將在中壢邁入第45年的福特六和,宣布未來5年要投入40億。

見證過台灣國產車輝煌年代的福特六和汽車廠長胡木榮很憂心,汽車產業會從台灣連根消失,胡木榮說,「如果我們不做,很快就會被國際車廠淹沒。」他剛剛從福特的上海公司被調回台灣,看到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先進的生產線不斷投資,自創品牌一個個崛起,讓他更加擔憂台灣的未來。

福特六和汽車廠長胡木榮憂心國產車未來,認為現在不拚就來不及了。

國產車還有沒有未來,緊張的不只是台灣福特六和這樣的整車廠,連台灣汽車界最神祕的宗家也破例跳出來大聲疾呼。

六和機械總經理宗緒順,帶著記者走進位在中壢工業區的六和機械沖壓廠,參觀一條即將開始生產的機械人生產線。宗緒順說,一個汽車廠的工作會直接影響7個周邊工作,台灣如果不國產汽車,影響產業、就業是十分巨大的。

振興國產車一部曲:裝上18秒就能換線生產的機器手臂

如何振興台灣的國產車有三部曲。第一部是在福特六和的中壢老廠房中,撤走馬自達汽車生產線,改裝上最新的瑞典ABB機械手臂、恆溫恆濕塗裝設備與雷射銅焊。福特六和要在這裡打造全球最小,但彈性最高的產線,目標是減少客戶下訂後等車的時間,也提高客製化程度。

過去,台灣市場小,但車型變化多,過去的單一產線設計,一條線只能生產同一車型,因此部份車款必須累積到一定的訂單數量,才會開啟產線。這樣的做法,使國產車客戶必須要花時間等車製造完成才能交車,客製化程度也低。

福特的新產線讓機器人有更多的智慧功能,機器手臂能針對不同車型快速切換設備,一條生產線能同時生產四款不同的車型。

這並不容易,因為全球車廠近幾年陸續導入高效能的自動化產線,隨便一條產線的生產量,都超過台灣整年的汽車需求量。因此福特六和找來了瑞典的ABB、福特澳洲工程師和台灣本地的工程師,一起研發出產量只有國外十分之一,彈性卻高兩倍的專屬產線。

「國外標準產線年產量是30、40萬輛,只生產一到兩種車款。台灣生產線只規劃生產3萬輛,但我們設計成同時生產四款車,」胡木榮說。小量多樣的生產模式,靠得是能快速更換加工設備的機器手臂。

《天下》直擊中壢廠的新產線,4隻ABB手臂架得老高,由上而下組裝車體。快速移動的機械手臂,不時放下手上的加工設備,拿起旁邊一個加工器具,繼續工作,「只要18秒,機器手臂就可以換線生產,」胡木榮說,未來汽車會走向多樣化,現在同一款車型,已經可選配傳統動力、油電混合、電動車等三種動力來源,彈性生產線也符合這樣的趨勢。

振興國產車二部曲:供應商備料也要變彈性

要把汽車工業留在台灣,光是汽車組裝的主機廠改變,沒辦法全面提升國產品品質、效率、成本,跟進口車競爭。因此,救國產車的第二部曲,中壢製造商要把供應商也拉進來,和車廠一起走向量少多樣的彈性生產。

胡木榮說,只有整車廠能彈性生產還不夠,供應商也必須增加彈性,否則料沒備齊,組裝線也動不起來。

六和機械是福特六和關鍵的車側版供應商。近期,他們以機器手臂取代模具,一口氣減少了3個月製作時間,還省下不少開模費用及囤放模具的空間。

六和機械總經理宗緒順(中)表示,有機器手臂助陣,大幅縮短製程時間。

「碰、碰、碰」的金屬撞擊聲震耳欲聾,老師傅焊接時噴出的火花,不時竄得比人還高。

第一次帶記者走進六和機械的生產線,宗緒順拉高嗓忙說,「我們是金屬加工的專家。」但他話鋒一轉感嘆,「汽車產業技術含量高,根也比其他產業要紮得更深。台灣汽車產業在60年代就起來,那時候我剛回來工作,韓國業者一天到晚想要參觀學習,現在(韓國)已經很大了,反而台灣有點可惜。」

如何把褪色的中壢汽車聚落重新上漆?全中壢變成智慧製造與大數據庫正在在形。

宗緒順解釋,以往車門是以沖壓成形的方式製造,每開發出一款新車型,都要製造一套專屬的模具,時間長達8個月,新的做法是把機器手臂裝上滾輪,只要輸入新程式,機器手臂就能指揮滾輪摺車門,交貨時間因此縮短為5個月,雖然生產速度比沖壓慢,但適合量少多樣的台灣市場。

振興國產車三部曲:上中下游共享數據,智慧聯網改善製程

第三部曲是把整車廠和周邊供應商聯網,串起智慧產線。胡木榮說,整車廠與供應商完成自動化升級後,機台就可陸續收集數據,並且上傳到福特六和的雲端平台,累積汽車聚落最佳的生產參數。且在生產過程中,整車廠和供應商也能即使掌握品質狀況,不需等到成品出現問題,才回頭找問題。

伍享工業是中壢地區關鍵零組件業者,生產汽車底盤、大樑等關鍵零組件,這一次也要加入智慧製造。伍享工業總經理張添榮說,台灣從金屬原料、塑膠件到機電,都有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配上台灣獨有的彈性,仍有競爭力。

伍享工業總經理張添榮不願看到國產車業沒落,投入自動化與智慧化設備,加入中壢汽車聚落轉型行列。

近幾年,伍享也用自家獨門的沖壓技術,搭配中鋼生產的特殊鋼材,打入中國的汽車供應鏈。

但張添榮看了伍享在中國工廠的規模愈來愈大,台灣卻原地踏步、國產車逐漸式微,他不想拔掉自己發跡的根,看到中壢汽車製造消失的那一天,於是跟著福特投資中壢。

以前伍享的品管方式,是把成品放到檢具裡,再由人工測量尺寸是否符合規範,但今年年底,伍享就會導入藍光掃描,全面檢查成品的尺寸。「人工只能檢查幾個點,曲面的部位也無法檢查,未來的藍光可以完整的檢測。」張添榮指著生產線的機器手臂,伍享生產線上幾乎都是機器人,未來還會更自動化與智慧化。

隨著一輛輛進口車奔馳在台灣街頭,但國產業者不放棄,中壢汽車聚落正在發生劇烈改變,上中下游一起投資最新生產線,引進大數據、工業4.0,要從根本提升台灣國產車的品質,讓台灣消費者認同台灣製造。

責任編輯:王珉瑄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