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頂尖的祕密:非常忙、非常嚴、非常有趣

全美頂尖的祕密:非常忙、非常嚴、非常有趣
2018-03-31
文・蕭富元
8963
全美二○一五年最佳公立高中前十名裡,德州就有四所,為什麼?因為德州的教學標準強調嚴格、實用,學生每天花五小時做功課是正常,老師績效不佳就得面臨資遣。《天下》實地走訪德州九所高中,為你一探強國高中教育之祕。

走進德州高中教室那一刻,深植腦海對美國高中的刻板印象——簡單、輕鬆、槍多、功課少——馬上打了一個大問號。

美國第四大城休士頓,九月下旬,夏天賴著不走。「卡內基前衛高中」(Carnegie Vanguard High School)沐浴在中央空調涼爽空氣內,絲毫感受不到戶外華氏九十七度(約攝氏三十六度)的酷熱。

走廊靜得只剩下訪客嘟嘟嘟的跫音。

校長摩斯敲敲門,扭開教室門把。嘰嘰喳喳的說話聲,像群鳥兒飛了出來。三五同學自在圍成圈,拿著學習單比手劃腳。十二年級生安娜史塔莎坐在課桌上,挑染成金色的短髮格外搶眼。

沒錯,她是「坐」在桌上,和同學熱烈討論今天這門選修課的主題:解剖。

生物老師史考特說話輕細,彷彿有股魔力,拍拍手、張開口,就讓二十幾個青少年靜下來,專注看她。教室左側地板杵著一隻動物標本,史考特指著那座白色骨架說,「那是我們的小馬,也是上課的教材。」

小馬是友人死去的寵物,史考特想用它來教解剖。她先問學校行政人員,把小馬做成標本,會不會觸法?走完法律流程,史考特和同學仔細清洗遺骸,重組,再用3D列印機做出幾塊遺失的骨頭。

這匹結合新科技與解剖知識的小馬標本,成了生物課最受歡迎、也最實用的教材。

教育紅燈=國家危機 強國的反擊——脫魯

一旁觀課的《天下》記者趁空隨機問同學,「你們每天放學回家後,花多少時間看書做功課?三小時以下的舉手。」

大概這問題太傻,少男少女哄笑開了。沒人舉手。

答案是,在這間十到十二年級混班的生物教室裡,沒有一個人做功課的時間低於五小時。

安娜史塔莎穿著牛仔外套,儘管外表叛逆,考過SAT、ACT(美國大學入學測驗),每天課後也要五個多小時才能完成作業。「高中壓力非常大、功課非常多、老師非常嚴,但是學習非常有趣,」她連用四個very(非常)來形容四年高中生活。

世界最強國美國的高中現場,跟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中學生的國際競賽成績,偏偏和國力不相稱。OECD歷次十五歲中學生閱讀、數學、科學國際評比「PISA」,美國學生排名老落後亞洲、歐洲,掉在二、三十名,屬於「魯蛇」(loser,失敗者)等級。

幾任美國總統都著急,接連推改革方案,歐巴馬總統六年前就撥款四十三億美元,推動「力爭上游」(Race to the Top)計劃,改善中小學教育。

photo 德州高中辦學成績在全美名列前茅,教育廳長威廉斯透露,課程實用、要求嚴格是主因。

這是讓美國中學生評量成績「脫魯」(脫離失敗)的期待。

長期由共和黨執政的德州,更早邁出改革步伐。

嚴格與實用 德州牛仔向前衝

一九八三年,美國國家教育卓越委員會,提出《國家陷入危機》(A Nation At Risk)報告,坦言美國中學生程度落後世界多國。當時德州州長懷特(Mark White)成立特別公立教育委員會,由兩度參選總統的德州鉅富裴洛(Ross Perot)領銜,研議改善公立教育。

隔年,懷特簽署教育機會法,將「提高學業表現」列為第一優先,規定所有高中生必須通過數學、英文、社會、科學四科州考,才能畢業。

以學業表現為重的教育基調,一直延續至今,州考通過門檻也日趨嚴苛。

專做學校評鑑的《美新週刊》,以升學準備度(readiness for college)成果,評鑑全美兩萬兩千多所公立高中。二○一五年最佳公立高中的排行榜,前十名裡德州就有四所;達拉斯「TAG高中」(School for the Talented and Gifted)更連續四年位居榜首。

德州小牛仔是怎麼衝到最前排?

教育廳長威廉斯(Michael Williams)一句話總結,「德州要求嚴。」威廉斯脖上繫條藍色圓點小領結,翹著腳坐在首府奧斯汀行政中心辦公室沙發椅,他全身最具德州風味的,是那雙黑色雕花牛仔靴。

威廉斯解釋,二○○九年起,美國四十六州陸續加入聯邦政府中小學「共同核心」(Common Core)教學標準,德州不參加,還率先自行制定課程標準。威廉斯從書櫃拿出厚厚一本七百多頁的課程標準說,德州要求更嚴格、更實用。例如,課程標準裡就規定,學生在校要學「個人理財」。

德州教育工作者常常把兩個R掛在嘴上,嚴格(rigor)與實用(relevance)。嚴格是為就學準備,實用是為就業準備(readiness for career)。

休士頓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助理教授林欣慧,幾年前從田納西州搬來德州,兩個女兒都念公立學校。林欣慧專長兒童教育,她的體驗是,德州從小學五年級起功課增多,各科都能力分班,因材施教。到高中,學生要修很多AP(大學先修課),考試也會排名次(但不公布)。因申請大學要看在校成績,高中生普遍用功讀書。

為了提升學術成績,美國多州都用績效和薪資掛勾的教師薪酬制度。

德州也不例外,中小學生每年要參加州考(STARR),及格才能升級、畢業,且學生測驗成績,直接牽動學區和學校經費補助。達拉斯學區今年實施新制,校長和教師不再依年資敘薪,而是看績效。學生的州考成績,就佔教師績效的三五%。

開除不適任老師、校長 呼叫休士頓:阿波羅 20計劃

各獨立學區也紛紛啟動大規模中學教改。美國第七大學區休士頓就是一例。

牙科器材創業家梅爾斯(Greg Meyers),十一年前獲選入休士頓教育委員會董事會,他兩個小孩都念公立高中,感觸最深。德州族裔多元,休士頓就有一百多種語言,弱勢族裔、弱勢學區通常學業成績最差,更需要大力拉上來。

梅爾斯和其他董事多方研究,到知名高中觀摩,還邀請哈佛大學教育創新實驗室做合作伙伴。最後訂出五大改革策略:高效能的校長和教師;教學時間更多;利用數據引導教學;校內個別課業輔導(tutoring);打造高要求的學校文化。

五年前,休士頓學區推出「阿波羅20」(Apollo 20)計劃,挑出成績較差的四所高中、五所國中(之後又加入十一所小學),以提升學業成績為目標,用五大策略推全面變革。

「我們不怕嘗試大膽的方法,包括開除不適任老師、校長,」梅爾斯透露。休士頓一萬三千多名教師,四年內開除了九百多人。學區鼓勵教師到偏鄉,年薪可多加一萬多美元;要求校長輪流到大學受訓,上兩年MBA課程,已有一百多位校長取得管理碩士。

五年下來,休士頓學區中學生州考成績普遍提升。

串接學業、職業、企業 跨科備課,連結式學習

要求考高分,又要避免學生上課無趣,就需做到教學實用、有趣。

卡內基前衛高中AP統計課。教室天花板的燈都關上了,只留孤單一柱投影機燈光。伯恩斯老師站在白板前,說話缺乏抑揚頓挫,教法看似單調傳統,二十五個學生竟聽得興味盎然。

今天教的是「線性規劃」,伯恩斯要同學先上網找政府各種資料庫,個人收入、各區房價、物價指數等統計資料,再思考自己想做什麼職業、期待薪水多少、想住哪裡、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等。最後,利用學到的公式,算出最適合自己居住的區域。

「這就是我們以後生活要面對的選擇,數學可以派上用場,」十二年級的提姆,熟練操作滑鼠,電腦螢幕上的曲線圖不斷變化。

曾獲選為德州最佳學區總監的休士頓總監葛瑞爾(Terry B. Grier)指出,市內四十四所高中,這兩年大推串接學業、職業與企業的「連結式學習」(linked learning)。一方面強化高中生的升學準備度,一方面提升高中生的職涯準備度。

要求學習要產學連結,有利高中教師跨科合作開課。

休士頓市郊的「西邊高中」(Westside High School),是推動連結式學習的重點學校。

十坪大的科技課教室裡,十幾個學生用電腦設計雜誌封面。這是科學、英文、藝術、地理四科老師合開的選修課,每週兩次,每次四小時,目的是讓同學做出企業可用的作品。「不同專業的老師彼此合作,幫助學生連結真實世界,」負責連結式學習的輔導主任霍根說。

明年要升大學的艾佛芮修這門課才剛滿一個月,覺得「非常酷」。她打算做水資源保護專題,四個老師分別教她做動畫、設計、寫提案、使用社群媒體經營社群,甚至教她如何跟上司溝通、做簡報該怎麼穿。「以前要修好幾門課,才能學到這些,現在只要一堂課,學習更有效率,」艾佛芮說。

實地參觀、業師教學 企業走進高中

要做好連結式學習,企業的角色很重要。

photo

《Fortune》雜誌全美五百大企業榜,五十四家總部設在德州,位居全美第二。達拉斯學區副總監思米柯(Ann Smisko)強調,公立高中的任務之一,是為德州企業培養人才,也為孩子做好適應未來市場的準備。

photo

「高中就要學習未來薪水最高、最受市場需要的專業知識與實務,」思米柯說,德州大企業也很關注高中教育,不但投資源,更協助教師設計課程,讓高中教學和企業需求更接軌。

photo 串接學業、職業和企業的連結式學習,是德州近年大力推廣的跨科合作教學理念。

三歲的「能源高中」(Energy Institute High School),就是最好的例子。

蟲鳴鳥叫的盛夏午後,走廊擺著幾張沙發。十幾個高中生或坐或站,圍成三、四個圈圈低聲討論。牆上貼著各種鑽油機、油井大海報;布告欄上貼滿幾百張學生寫的便利貼。

能源高中九年級生艾希安獨自一人坐在沙發,看到《天下》記者,也不怕生,主動展示手上筆記本,她正在畫為窮國設計的淨水系統圖。「我以後就想做能源工程師,」艾希安瘦小單薄,聲音微弱,貼身才聽得到。

校長蘿莉穿著醒目紅洋裝,踩著高跟鞋飄了過來,簡直是走伸展台的金髮美女。她當了十三年英文老師,被挖角到這所全美第一間能源特色高中當校長。蘿莉說,能源高中完全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學生都要跨領域學習。每天四小時共同課,由工程、社會、英文和科學四科老師共開。

photo 能源高中校長蘿莉坦言,高中老師要不斷進修受訓、吸收產業新知,一點也不輕鬆。

能源高中學生必修「能源與電力」,德州石油、另類能源公司每年都會捐助,讓學生實地參觀油田、看新能源設備,還派專業工程師到學校上課、協助老師了解最新能源發展。

「德州最重要的產業是能源,讓高中生學習並且了解在地產業,對企業、對學生都很必要,」蘿莉說。

「假如……」、「為什麼?」

美國老師最常問的問題

嚴格的要求,接地氣的教學,成功之鑰握在老師手中。

「在美國高中當老師,一點都不輕鬆,」蘿莉不諱言。高中老師每學期要開兩、三門課,得不斷進修,才能符合要求。以能源高中老師為例,開學前兩週,老師要到校上班,接受三天「如何抓住學生的心」訓練。平時,還要接受各種專業培訓、到企業參觀訪談,績效不佳得面臨資遣,「沒有熱情,很難待下來。」

五年前,德州教育委員會通過社會科課程標準,鼓吹資本主義優點和共和黨政治主張;今年五月又批准新版高中教科書,將數百萬被賣到美國的非洲「奴隸」,寫成「工人」,在美國引起極大爭議。

這對德州的高中社會老師是挑戰:怎麼教,才能呈現多元觀點,刺激學生批判思考?

談到教科書,「杜勒斯高中」(Dulles High School)十二年級生諾蘭不得不說,德州真的「超級保守」。幸好,老師不只教教科書,也有補充教材,會鼓勵學生自己做研究、上台報告,解釋、辯護自己的意見。這個思辨過程,讓諾蘭學習最多。

他舉例,歷史老師教二次世界大戰,每堂課都會選一個當時的歷史人物,如日本將軍、美國將軍、希特勒等,用他們的眼睛看這場大戰。老師總是問:這個人怎麼奪權?他為什麼要那樣想?為什麼會演變成戰爭?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做?老師不考選擇題,不考已知事實(如大戰哪年爆發),卻要同學解釋為什麼。

「老師最常問『if and why』(假如和為什麼),把我們當大人看,教我們怎麼學、怎麼發展自己、貢獻社會。我們真的是靠老師,不是靠課本,」台美混血的諾蘭,平時也喜歡玩電玩「英雄聯盟」。課堂上的引導討論,讓他自願花更多課後時間找資料,研究各家觀點和說法。

諾蘭熱衷辯論社活動,他主動找校長幫忙,讓他可以指導附近國中社團辯論。「找資源、協調不同意見、負責、有公共意識(socially conscious),這些都是公民需要的能力,高中生也不例外。高中應該是個平台,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人,」諾蘭體會。

升學所需=人生所需 打開任何一扇門的鑰匙

美國的高中,不是「孩子」的學校,而是「大人」的學校。

校園沒有廣闊的操場,每個高中生的課表都不一樣,下課短短五分鐘,走道擠滿奔跑的學生,從這個教室,換到另個教室。

「美國高中生,就跟台灣大學生一樣,」林欣慧觀察,從選課、選社團、寫論文,到完成一百小時社區服務,大都靠自己安排。和亞洲中學生相比,美國中學生(考試成績)輸在起跑點,但到大學後,卻更有創造力、責任感。「這也是美國強大的根本,」林欣慧歸結。

推開公辦民營學校體系「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計劃)總校大門,三公尺寬的明亮走廊,是學校的名人堂。右側黃牆上,釘滿整排美國各大學三角形錦旗。每面錦旗下,貼著紅色與黑色名牌。哈佛有兩個、史丹佛兩個、休士頓大學五十三個……,「黑色代表大學畢業了,紅色代表還在讀大學。這個是我,」西語裔的公關經理塔莉,指著三一大學錦旗下自己的名牌。十幾年前她讀這所高中,成為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

創辦人芬柏格(Mike Feinberg)一九九四年在休士頓這間廢棄的學校,開辦第一所公辦民營小學,○四年又在此開設高中。如今,KIPP已在全美二十州,開了一八三所學校,四萬一千多名學生中,八六%來自低收入家庭。

芬柏格原本想當律師,參加「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計劃後,決定一輩子做老師。他告訴《天下》,創辦KIPP,是想「讓更多弱勢學生上大學。」

在這個大學氾濫成災、畢業即失業的年代,為什麼還要勤教嚴管,就只為了上大學?

芬柏格的回答,為美國高中標舉「升學準備度」,下了最好的註解,「不是人人都適合上大學,但上大學所需要的技能,對每個孩子都有用。打開大學的鑰匙,也能打開人生任何一扇門。」 


美國公立教育

90%以上美國學生都念公立學校。美國公立教育不屬中央(聯邦)政府管轄,制定課程標準、教育經費、畢業資格標準等,都由州政府負責。各州又分許多獨立學區,各區教育委員會選出學區總監,管理學區內所有公立學校。中小學學制多元,但大多採534制:小學五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

德州教育

德州是美國第二大州,約2,700萬人。人口組成多元,52%是西班牙語裔,29%白人,12.7%非裔,3.7%亞裔,有將近18%德州人幾乎不會說英語。2014年德州生產毛額超過1.6兆美元,居美國第二,比澳洲、韓國都高。

德州有1,227個獨立學區及公辦民營學校,由於不收州個人所得稅,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永久學校基金(PSF)與購屋時要繳的學區稅,因此各學區資源落差極大。

永久學校基金160年前就成立,初期基金200萬美元,到去年已累積達370多億美元,超越哈佛校務基金,成為全美最大的教育基金。

2011年,德州政府大幅削減教育經費54億美元,600個學區因此聯合控告州政府違憲,因為德州憲法保證提供「免費而有效率的公共教育系統」。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