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設計師攜手東海岸部落,打造「新太平洋美學」

都會設計師攜手東海岸部落,打造「新太平洋美學」
2019-07-31
文・圖 蔡志堅
25896
地方創生,不是一味強調來了多少遊客?帶來多少產值?改變了什麼?東西賣給了誰?而是創造一種在地方生活的有趣感與榮耀感

2009年,透過中小企業處,我們團隊遠從台北去到台東,協助一群不同族群、不同工藝的打造特色產業,稱之為「新太平洋美學」計畫。

一開始,我們去台東拜訪當地工藝工作者,這才發現與我想像中的「部落工藝產業」及過去的社區總體營造大不相同:

他們不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與區域生活,有遠在金峰、太麻里、知本、鹿野、卑南、海端、台東市等,族群有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阿美族、漢人、客家人等。拜訪所有的工作者,也就快跑遍一半的台東了!

看著太平洋、想著這些人、看著這些工藝品,無數的想法在腦中翻攪:

這些可以統稱為「原住民工藝」嗎?或應該叫「地方特色產業」?還是「部落產業」?必須在一定空間範圍嗎?不該自我劃限於台東吧?也不能只看到工藝吧?

於是,我們構思了大家認同的品牌「新太平洋美學」;如此一來,大家就可以一起做一件認同的事,去創造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表彰這裡的生活方式、一種產業發展的願景目標,而不是單一聚落專屬。這是工藝、樂舞、美食美學等,都要被涵蓋進來的生活產業。

設計陪伴部落

怎麼做?首先,設計力輔導:設計師陪伴至少三年,從品牌視覺識別設計、設計概念的培力、產品的溝通與協助,試圖跳出傳統圖騰的設計,傳達美學的生活態度與產品,去與當地工藝師溝通。

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是導入經營輔導,而是從生活設計出發,從生活態度傳達到產品發展,才能讓產業永續。

「新太平洋美學」的品牌確立後,讓參與的工藝師都認同,所有開發設計均以此為目標。同時整合不同原住民工藝、設計、音樂工作者,推動「新太平洋美學」策展,連結都市與台東,也讓進入花東的從業者與在地業者認同,並朝相同方向進行。

延伸部落品牌

接著,將品牌想像傳達到花東的海岸部落,結合觀光局,進行部落產業的輔導陪伴;盤點地、產、人的資源,透過專業設計與部落溝通,建立每個部落的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VI),讓部落重新定位特色與角色。

在這個階段,我們媒合設計師認養部落,如都歷部落與種籽設計、比西里岸與幾米、靜浦與李明道,進行設計培力,展現不同的成果。

例如,都歷定調在月桃部落,開發月桃的相關產品;比西里岸導入工藝「與幾米相遇」、幾米的故事人物導覽等;靜浦部落則導入部落工作假期,結合設計視覺識別,改變部落環境色彩,創造「太陽部落」品牌及新的部落發展模式。

部落的改造運動,是利用工作假期,改造部落空間、環境、住宿、飲食文化。我們鼓勵部落的年輕人,承習部落老人的工藝技術與生活智慧,進行文化學習與體驗;透過外在人力(城市)、年輕人、老人的交流,建立關係。

最後,再透過與專業者、社區靈魂人物的設計,讓部落看到不同的發展可能,導引部落年輕人回鄉,為部落注入活力。

從外來者到移居者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團隊也從一群外來者,成為一群移居者。我們落腳於東海岸的中間點-靜浦部落,承租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奚卜蘭遊客中心,打造成「新太平洋1號店」--這是一個我們與部落、遊客互動的平臺,用移居者的角度,訴說我們要做的事情。這不只是一份功作,也是一種生活,實踐吸引移居者的理念與共創生活的想像。

我們的執行模式仍在持續演變與轉換,如同導演大衛林區所說,要創意、要轉變,就得一直往深海去,才抓得到大魚。設計力的實踐也要有落地,且往深的地方去想像,並在生活中實踐。

地方創生,不是一味強調來了多少遊客?帶來多少產值?改變了什麼?東西賣給了誰?而是創造一種在地方生活的有趣感與榮耀感;如同「能登藝術祭」執行者關口正洋所說,是結三種緣-是移居者、回鄉者、在地者的串連與生活美好的展現。

我們不再只是外來專業設計者,更活得更像一個移居者,並與在地生活者激盪出更多想像與實踐;再透過創意設計的彼此陪伴,一起思考如何實踐「新太平洋美學」、如何傳達這種生活信仰,或許也是一種地方創生的模式。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