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AI大神 如何推42歲微軟成功轉型?

台灣AI大神 如何推42歲微軟成功轉型?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古卓倫(左)、智能輸入領域總經理郭昱廷(右)一人負責微軟所有產品的AI核心技術,一人負責併購、架構AI生態系;一位老家在高雄,一位是從台灣微軟起家的經理人。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2018-03-31
文・陳一姍
9935
曾經跟台灣一樣,錯失網路、手機、社群媒體發展良機的微軟,十多年來,是如何順利轉型、跟上AI的勢頭?一步一步,台灣人在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踏進台灣微軟辦公室,」理著平頭、短袖T恤加牛仔褲、總是一身輕便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首席技術長、人工智慧核心團隊負責人古卓倫,中學便離開台灣,11月6日踏入微軟信義計劃區的辦公室時,第一句話這麼說。

與他一起出現在台灣全體員工大會的,是微軟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智慧輸入領域總經理郭昱廷,另一位在西雅圖總部的台灣人。他們兩人各自在微軟今年改組成立的新部門——人工智慧研究事業部(AI&R)主掌業務,成為公司轉型的重中之重。如今,這個新部門有8000人。

在台灣,微軟人儼然是台灣發展AI的代言人。今年回台,有如傳教士一般,不斷幫台灣打AI強心針的PTT創辦人杜奕瑾,前一份工作是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的亞太區產品研發總監。(延伸閱讀:PTT鄉民之父杜奕瑾:台灣不缺人工智慧人才,問題是人才無法回國

鄉民口中的「PTT之父」、「創世神」杜奕瑾,前一份工作是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的亞太區產品研發總監。(王建棟攝)

轉型,一直是微軟的難題。與英特爾一起架構的Wintel王國,主導個人電腦世紀近40年,卻錯過了網路、手機,甚至社群媒體風風火火的20年。眼見Google、蘋果、臉書、亞馬遜壯大,2013年微軟曾併購諾基亞,試圖搭上手機的末班車,結果兩年損失了76億美元,最後以出售、裁員收場。

它的境遇,跟台灣有些相似。台灣產業錯過了網路、行動兩波大潮,如今陷入年輕人才流失、投資不振的泥淖中。跟台灣不同的是,從股價來看,微軟被視為重新搭上雲端、AI的嶄新列車,如今市值重回全球第3的地位。

10年前全球市值前10大的企業,如今只剩微軟留在榜上,其餘多是中美網路公司。

一艘落後的大船,如何重新追趕?華人又在追趕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微軟的回歸,能給同在個人電腦時期建構的台灣電子業,什麼樣的啟示?

轉型起點:搜尋引擎、資料打底

包括台灣人在內,華人在微軟人工智慧事業扮演要角,要從十年前,前微軟執行長鮑曼(Steve Ballmer)開啟的搜尋引擎Bing說起。

現任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新書《刷新未來》(Hit Refresh)中回憶,2008年,個人電腦出貨已開始停滯,蘋果與Google的移動式裝置銷量不斷攀升,Google搜尋引擎與廣告收入獨霸。鮑曼與比爾蓋茲認為,微軟必須建立Windows作業系統與Office軟體以外的競爭力,否則這些崛起的新勢力未來勢必會侵犯到微軟的核心事業。當時,一樣位在西雅圖的亞馬遜,已開始賣起雲端服務。微軟的股價早已開始下跌。(延伸閱讀:微軟CEO納德拉:創新,從學會「同理他人」做起

鮑曼決定自建搜尋引擎。2007年,他成立網路搜尋工程團隊,調動納德拉擔任部門主管。「這有可能是你在微軟的最後一個案子,如果失敗了,不會有降落傘,你可能就跟著一起陣亡了,」納德拉回憶起那時鮑曼的話,「迄今,我無法確認,他當時說那話是玩笑,或是直白的警告。」

納德拉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工作伙伴是誰,晚上9點,他走到微軟第88號樓,停車場還是滿的,樓裡的人們吃著外賣晚餐。「是什麼動力讓大家這麼拚?這棟樓裡一定有重大的事情正在發生,」他心想。

這群在拚搏的,就是現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帶領的團隊。「微軟現在的轉型,就是從做搜尋引擎Bing的過程中建立出來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商業人工智慧及研究負責人王逸民說。

在有如大學校園般的微軟總部受訪,53歲的王逸民,穿著一件舒適的Polo衫,雙鬢花白,說話不疾不徐,還是有很濃的「學者氣質」。

AI還在科學研究的初期,學術研究與產品開發近在咫尺。過往做純學術研究的微軟研究院學者,都在企業轉型時扮演要角。圖為微軟商業人工智慧及研究負責人王逸民。(陳一姍攝)

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赴美,歷經貝爾實驗室,1998年加入微軟研究院的他,的確在純學術領域待了30年。但今年,他開始負責商業AI產品,要率領學者、工程師,在時間壓力下,開發出立刻可以商轉、獲利的產品,直接接受客戶的檢驗。

問他為什麼願意接受挑戰?王逸民直言,其實一直以來,他都被微軟認定是「具有發展產品能力」的學者。他抗壓性高,比較決斷,只是一直沒有適合的案子。當沈向洋要挑戰搜尋引擎,第一時間就找上他。

微軟的「太空計劃」

他們花了四年,Bing搶下市佔率2成,更讓納德拉一戰成名,之後轉戰雲端,被拔擢為執行長。如今微軟股價80多美元,超過比爾蓋茲時的58美元。「亞洲研究院那時出了很多力,」他說。

台大電機系,人工智慧重鎮,卡內基美隆大學博士畢業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是沈向洋的學長。本身是語音識別專家的洪小文接受《天下》專訪時曾說,AI不是新東西。比爾蓋茲26年前創辦研究院,最早的三個組: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就是現在AI關鍵三大領域。洪小文在亞洲全力支援沈向洋,當時亞洲研究院的搜尋引擎團隊在全球六個研究院裡,是人數最多的。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王建棟攝)

「這是微軟的太空計劃,」古卓倫也說。太空計劃是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目標導向的巨型計劃,從而衍生出許多關鍵技術,影響深遠。

古卓倫是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的學長,史丹佛大學博士班畢業後,原本在雅虎負責搜尋引擎與廣告,7年前加入微軟,也是因為Bing。他分析,搜尋引擎是微軟第一個雲端產品,跟過往Windows、Office的軟體研發架構很不同,牽涉大量文件的處理、大規模運算、演算法與分散式架構,替微軟訓練出一批人才。搜尋引擎的底層技術,可以用在雲端平台Azure、甚至改造既有產品。譬如,過往Office不會去分析用戶的打字內容或電郵,如今在隱私權與資安允許範圍內,可做文本分析。

Bing採用白牌策略,變成Siri、雅虎背後的搜尋引擎,默默蒐集巨量資料,加上透過Office取得資料、藉由併購LinkedIn整合專業人士的社群資料,微軟在AI領域有一定的資料利基。

論文到產品距離咫尺

除了資料取得,搜尋引擎小組的工作模式,將學者與產品研發結合的組織創新,也沿用到AI業務。「AI產品與研究非常相近,因為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難題,必須用最新的科學發現。我覺得很興奮,覺得自己是一邊做研究,一邊做產品,」王逸民一語道破這個領域的特質。

傳統上,華人因為語言、文化的藩籬,即使旅美多年,在歐美外商很難躍升高階主管。過往,微軟的華人多半在研究院。但AI卻給了華人研究者機會,只要願意承擔壓力,走出舒適圈,都有掌握一片天的機會。

AI打破了學術研究、工程師、產品部門的藩籬。台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觀察,過往只有學術圈參與的AI學術會議,近兩年,企業贊助、發表、擺攤已成為顯學。因為研究領域的進展太快,傳統漫長的期刊審查完,新突破已成為歷史。企業關注學術研討會上的發現,因為馬上會用到產品上。

人工智慧 台灣的轉型契機?

清大畢業的郭昱廷是產品經理出身,目前負責微軟電腦視覺、智慧鍵盤相關的人工智慧產品。今年7月,他到夏威夷參加電腦視覺領域的學術會議,會場竟然來了5000人。他發現,就連設攤位的都有一半是華人。「AI的關鍵是要數學好、邏輯好,亞洲人數學好,所以很多人說,人工智慧將是亞洲人的世紀,」他說,正因為AI還在科學研究突破的初期,還沒有完美,他旗下也必須有一批做理論研究的學者。

近3年,微軟研究院全球學術服務董事總經理王冠三常回亞洲。他不諱言,微軟對大中華區特別重視。

他分析,不論是Google、亞馬遜、IBM或微軟,AI的遊戲規則就是開源,許多程式碼不是祕密。在中國大陸,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架構了雲計算能力,讓大規模運算不是難題。而中國的行動上網普及度,甚至超過美國,資料隨處可得。資料、高速運算與開源軟體齊備,「關鍵是要去試各種算法,大陸人多,我們認為它的AI進步速度可以非常快,」王冠三說。

微軟研究院全球學術服務 董事總經理王冠三。(邱劍英攝)

走進位於北京中關村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用中國在地資料訓練出來的聊天機器人「小冰」,已經上過中國綜藝節目。今年夏天,台灣學生到亞洲研究院實習,以519位詩人的現代詩,配合圖片,訓練小冰看照片寫詩,詩作甚至已經出書。「小冰不可能來自美國,這就是一個大陸起家的產品,」古卓倫認為,大陸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平台,夠多的資料、投資與人才。

「其實,大家的聰明才智不會差太多,」這兩年頻繁與台灣各大學往來的王冠三比較,台灣的教授其實很認真,在AI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被採納的論文篇數也不少,但比起來,台灣「取得資料」與「大規模運算的資源」相對不足。譬如,台灣學術經費依舊傾向補助「購買設備」,但對於租用雲端,風氣並不普遍。台灣最具優勢的健保資料庫,一直沒能好好使用。

在全球學術界都在比快的AI研究領域,「台灣學生可以更hungry(飢渴)一點,」他建議。

「台灣發展AI的關鍵不在沒有人才,而是你有沒有給予創新好的誘因環境,創新需要環境鼓勵,」古卓倫則說。

曾經錯過網路、行動機會的微軟,花了10年佈局,一步一步搭上數據、雲端、AI的列車,成為個人電腦時代目前唯一轉型成功的企業。台灣的轉型也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把環境做好,讓人才、資料、高速運算條件齊備,才能不再錯過AI的未來。(責任編輯:黃韵庭)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AI全面來襲 為什麼這次是真的?
AI熱潮 會不會只是一場泡沫?
50年AI競賽 美國科技六強誰是大贏家?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