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沒落小鎮北堤 1500人靠離岸風電翻身

德國沒落小鎮北堤 1500人靠離岸風電翻身
為了免去風機維修人員每天數小時的通勤之苦,沃旭能源把船舶停在離岸風場附近,儼然是浮動宿舍。(沃旭能源提供)圖片來源:沃旭能源提供
2018-01-01
文・劉光瑩
9906
人口相當於澎湖縣西嶼鄉一村的德國邊境小鎮,如何齊心堅持到底,從舊造船產業重鎮轉型成功?

從漢堡驅車向西三小時,穿過大片平坦草原,來到德國北海濱的小鎮北堤(Nord-deich)。十一月中已淒風苦雨,氣溫降到三度,但從路旁的餐廳與店招,不難看出這在夏天是熱門景點,有下薩克森邦最大海水浴場,還可搭渡輪到附近小島。

距離荷蘭邊境十幾公里的北堤鎮人口僅一千五百多人,相當於澎湖縣西嶼鄉一村的人口。但在這個鎮上,卻座落著全球最大離岸風力開發商沃旭能源(Ørsted,原名丹能風力)在德國離岸風場的運作命脈。

北堤的離岸風電維運中心,有近百位員工,其中包括六十多名工程師,管理沃旭的Gode Wind一、二離岸風場,裝置容量超過五八○MW,未來幾年,沃旭能源還預計在附近開發超過一GW的離岸風場,總裝置容量將超過二GW。

兩層樓高的離岸風電維運中心位於遊客碼頭,方便工作船停靠。外型與顏色都低調,就是要融入當地景觀風格。

不過,風機卻沒那麼容易看到。由於希望極小化景觀衝擊,風機刻意離岸三十五公里以上,利用地球的自然弧度,讓岸邊的人看不到風機。

北海邊原本是德國造船業重鎮,過去數十年因為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加劇,逐漸被東歐與亞洲崛起的造船業者取代。二十年前,下薩克森州的失業率近一二%。

失業率降了近五成

四十九歲的赫倫(Frank Hee-ren)就是差點失業的當地人。他家在距北堤車程一小時的埃姆登,有十五年在造船廠負責設計維修潛水艇的工具,因為這兒曾是德國最重要的潛水艇製造基地,但隨著造船廠接連吹熄燈號,他面臨中年失業危機。

差點中年失業的赫倫,現在已經是德國北海兩座離岸風場的維運主管。(沃旭能源提供)

赫倫的轉機在兩年多前。丹麥的離岸風力公司沃旭能源(時為丹能風力)開始開發北海離岸風場,決定在北堤建立維運中心。開發商看重赫倫在造船產業的經驗,延攬他進入團隊,如今,他已是兩座風場的營運總監。

去年,下薩克森州的失業率已降到六%,與整個德國的平均值相當。

當離岸風電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熱議題,風場預定地附近的鄉鎮無不好奇,風電經濟學能為當地社群帶來什麼改變?從德國經驗,可看出風場經營要能夠成功,必須有中央、地方政府、產業鏈與個人多方面的合作,缺一不可。

政策不搖擺,是最大助力

北堤鎮成為沃旭能源在德國最重要的離岸風場維運中心,哪些事情做對了?

首先,是國家層次的政策夠確定。

沃旭能源風力事業策略長諾伊伯(Martin Neubert)受訪時指出,德國經驗有趣之處在於,比起已有二十年經驗的丹麥和英國,德國在離岸風電其實算是後進者。

但德國卻急起直追。從二○一○年六十MW的示範風場Alpha Ventus開始,七年之內,德國已建了五.五GW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相當每年可提供一萬個德國家庭用電。諾伊伯說,德國離岸風電供應鏈已創造兩萬多個工作,快超過燃煤產業的工作數量。

最重要的是目標明確,在二○年裝置容量要達六.五GW,政府各單位通力合作。離岸風電從發想到執行至少要六到十年,最怕政策搖擺。諾伊伯強調,德國政策有延續性,不受政治人物四年任期限制。

此外,德國北部有造船工業的傳統,造船業過去二十年雖走下坡,但碰上離岸風電產業起來,是重要的轉型機遇。

「台灣也有大型港務、鋼鐵和造船工業,還有電子零件製造能力,和德國有類似優勢,」諾伊伯說。

另外,躉購電價政策讓廠商有發展空間,建立當地供應鏈。「德國不只要能源轉型,還要建立新產業,不只看這一、兩年的投資,而是看未來長久產業的發展,」諾伊伯說。

此外,完整的法規架構也讓利害關係人知道溝通方式與權利義務。簡而言之,領導人有決心、政策有預測性,以及建置目標明確。

第二,地方政府的開放態度。

「這一帶算是鄉下,牛、羊比人還要多,」北堤鎮所在的北方市市長施梅佐(Heiko Schmelzle)打趣說。

北方市市長施梅佐認為離岸風電能帶來工作機會與地方產業轉型契機。(沃旭能源提供)

九○年代,施梅佐高中畢業時,年輕人一定得離開家鄉才能找到好工作,過去十年,離岸風電產業進駐帶動供應鏈,把很多人帶回來。

在附近埃姆登大學任教的史崔尼(Jann Strybny)就是鮮明例子。他是施梅佐的高中同學,原本在柏林任教,為因應離岸風電產業需求,他近幾年回到家鄉,開設海事環境科學的學程。

北方市議員埃勒斯(Hans-Bernd Eilers),從一一年沃旭能源代表第一次拜訪時,就表示全力支持。

「再生能源和我們的價值相符,當地人可以有高薪工作,企業還會付稅金,大家都有好處,」埃勒斯說,由於雙方認知相同,溝通自然水到渠成。

北方市設有圓桌會議,讓十六家離岸風力廠商可以與市府和居民溝通。例如,之前有風電工作船出海時速度過快,讓漁民覺得會有危險,就透過圓桌機制來溝通解決。

第三,附近有完整產業鏈。

沃旭能源德國董事長馬爾門(Volker Malmen)解釋,風機維運很大程度仰賴在地供應鏈,以方便就近維修,包括建設公司、環境監測公司、直升機運輸服務、電纜公司與鋼鐵零件業者,都在北堤鎮方圓百公里內。

離岸風電也讓許多供應鏈找到第二春。馬爾門說,位於北海邊羅斯托克的EEW公司本業是造船,一度陷入危機,但在轉型做離岸風機用的特殊鋼管後,現已成為穩定合作伙伴。

沃旭能源德國董事長馬爾門解釋,德國北海原有的造船產業鏈,有些成功搭上離岸風電轉型契機,他也對台灣有很高期待。(沃旭能源提供)

第四,在地人對訓練高度配合。

在北堤鎮維運中心的工作人員,九成來自方圓幾十公里。馬爾門說,沃旭能源支持商會開設離岸風電相關課程,經過訓練、考試與幾個月實習,才能正式成為離岸風電技師。

對中年轉業的維運中心主任赫倫來說,這份新工作最困難的並非技術部份,因為他對機械和海洋都不陌生,而是語言。

「全英文工作環境,一開始對我來說非常挑戰,」赫倫坦承,他三十多年沒使用英文,但離岸風電技師來自世界各國,一定得用英文溝通。過去這兩年,赫倫只能勤加練習,現在已駕輕就熟。

赫倫旗下有六十幾位技師,介於二十歲到四十五歲。他強調,離岸風電技師一定要具備機械相關背景,最好是電子電機操作人員。光有專業不夠,還要到維修訓練基地,通過多重訓練一年才能合格。

維運技師來自當地的好處,是對於海域熟悉,訓練起來駕輕就熟。此外就是當天候不佳,無法出海執行勤務,技師可就近回家休息。赫倫說,好幾天都無法出海的情況並不稀奇。

儘管離岸風電發展看似順利,二○年前達六.五GW裝置容量的目標近在眼前,但其實仍有挑戰,尤其高壓電纜的布設引發最多爭議。

諾伊伯坦承,北電南輸是最大挑戰。離岸風場都在德北,但工業集中的南部才是用電重鎮,北電南送意謂著大量電纜的建置。這是很大的挑戰,需要花許多時間與居民溝通風險與環境補償。

像名列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諾德奈島,十年前就因海底電纜鋪設問題引發居民疑慮,電網公司花好幾年把沙灘挖開、埋設電纜,又恢復原狀,也有不少人仍擔心電磁波可能長期對人體有影響,環保團體呼籲業者持續監測,確認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

儘管離岸風電維運能在小鎮落腳有許多原因,究其根本是各方目標一致,若任一方只求極大化對自身的好處而吝於妥協,必然無法成事。台灣現在正全力發展離岸風電,如何尋求各個利害關係人的共識,讓離岸風電在台灣發展成功,德國小鎮是最佳的借鏡。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